《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金匱要略序 (2)

回本書目錄

金匱要略序 (2)

1. 金匱要略序

伊尹本神農之經,醫帙之中,特為樞要。參今法古,不越毫末,乃大聖之所作也。

劉河間《原病式》云:「自黃帝之後,二千五百有餘年,有仲景方論一十六卷,使後之學者有可依據。文亦玄奧,以致今之學者尚為難焉。故今人所習,皆近代方論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

唯近世朱奉議多得其意,遂以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作《活人書》。其言直,其類辯,使後學者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據河間十六卷之言,此時仲景書尚未分傷寒雜病為二門也。或《金匱玉函經》八卷,坊間分作十六卷,亦未可知。(案:河間就仲景自序等而言之耳,金時必無為十六卷者焉。)

故東垣《內外傷辯惑論》曰:「易張先生云:『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王海藏《此事難知》云:「余讀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遍國中無有能知者。」

故於《醫壘元戎》云:「折中湯液萬世不易之法,當以仲景為祖。」又云:「《金匱玉函要略》、《傷寒論》,皆張仲景祖神農,法伊尹,體箕子而作也。」唐宋以來,如孫思邈、葛稚川、朱奉議、王朝奉輩,其餘名醫雖多,皆不出仲景書。又《湯液本草》於孫、葛、朱、王外,添王叔和、範汪、胡洽、錢仲陽、成無己、陳無擇云:

「其議論方定,增減變易,千狀萬態,無有一毫不出於仲景者。」潔古張元素、其子張璧、東垣李明之,皆祖張仲景湯液,惜乎世莫有能知者。又云:「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晉宋以來,號名醫者,皆出於此。」

又按丹溪《局方發揮》,或問曰:「仲景治傷寒一百一十三方,治雜病《金匱要略》二十有三門,何也?」答曰:「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而取則焉。」曰:「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曰:「天地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應用。借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逾越矩度。」

又曰:「圓機活法,《內經》具舉,與經意合者,仲景書也。」仲景因病以制方,局方製藥以俟病。據數家說,是元末及我國朝初,醫家方分傷寒雜病為二家也。只因聊攝七十八歲,撰成《明理論》;八十歲時,注完《傷寒論》,未暇注《金匱論》,所以俗醫分為二門,致今時眾口一辭,誚仲景能治傷寒,而不能療雜證也。冤哉!

余素慨《金匱方論》與《傷寒論》暌離孤處;及註解《傷寒論》、又《明理論》乖散失群,已近五百年。因謀諸新安師古吳君,校壽一梓,成濟暌而得會遇;庶業醫音,弗致得此失彼,各自專門為粗陋。又冀華劍復合,昌鏡再圓,天作之合云爾。

萬曆戊戌,孟夏吉日。 匿跡市隱逸人謹識。

白話文:

伊尹的醫學理論奠定了神農本草經的基礎,而《金匱要略》則是醫學典籍中的樞紐,它參酌古今醫學,精確無誤,堪稱大聖之作。劉河間在《原病式》中提到,自黃帝之後兩千五百多年,只有張仲景的《傷寒論》十六卷,為後世學者提供了依據。但其內容深奧玄妙,即使現代學者也難以完全掌握。因此,現代醫家多學習近代的方劑,只注重表面,而不追究其根本。

只有近世的朱丹溪較多地領會了仲景的醫學精髓,並在其基礎上融合其他醫書的理論,撰寫了《活人書》。他的闡述直白,分類明確,使後學者易於理解和應用,故而廣為流傳。據《河間十六卷》所述,當時仲景的著作還未分為傷寒和雜病兩門。至於《金匱玉函經》八卷坊間為何分作十六卷,則不得而知。(按:劉河間是根據仲景的序言等作此推斷。金代時期,很可能並不存在十六卷本。)東垣李杲在《內外傷辨惑論》中引用易張先生的話說:“仲景的藥方是萬世的法則,是群方之祖,治療雜病如同神明。後世醫者,應遵循內經的理論,學習仲景的精神,便可成為一代名醫。”王海藏在《此事難知》中說:我研讀醫書數十年,最仰慕的是仲景的著作,但讀起來卻不易完全理解其精妙之處,希望能得到名師指點,然而遍尋全國也找不到能精通此道的人。

因此,有人說,在醫學領域,能融合各種湯液,萬世不變的法則,當以仲景為祖師。又說,《金匱玉函要略》、《傷寒論》都是張仲景繼承神農,效法伊尹,體現箕子思想而寫成的。唐宋以來,孫思邈、葛洪、朱丹溪、王朝奉等名醫,以及其他許多名醫,他們的醫學理論都脫胎於仲景的著作。此外,《湯液本草》除了孫、葛、朱、王之外,還增加了王叔和、範汪、胡洽、錢仲陽、成無己、陳無擇等人的醫學理論。

他們的學說各有側重,增減變化,千變萬化,但都離不開仲景的思想。潔古張元素及其子張璧,東垣李杲都繼承了張仲景的湯液理論。可惜的是,世人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又說,仲景將湯液理論發揚光大,成為醫學的大法,晉宋以來,所有有名的醫生都來自於此。再看《丹溪心法》中對此的闡述,有人問:仲景治療傷寒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劑,治療雜病的《金匱要略》卻只有二十三門,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仲景的方劑,是萬世醫學的規矩和準繩,後世所有想要制定方劑的人,都必須以此為標準。有人問:《金匱要略》的方劑,真的夠用嗎?回答說:天地氣化無窮,人體的疾病也變化無窮,仲景的著作,記載的是醫學的道理,優秀的醫生,可以由此引申類推,應用無窮。即使略有增減,也很難超出其規範。

又說,《內經》中闡述了圓機活法的道理,而與《內經》思想相符的是仲景的著作。仲景根據病情制定藥方,而藥方則根據病情而制定。根據幾家醫家的說法,元末明初,醫家開始將傷寒和雜病分為兩個學派。因為我年已七十八歲,撰寫了《明理論》,八十歲時注釋完《傷寒論》,但沒有時間注釋《金匱要略》。所以俗醫將其分為兩門,以至於如今眾說紛紜,譏諷仲景能治傷寒,卻不能治療其他疾病,真是冤枉啊!我一直很惋惜《金匱要略》和《傷寒論》被割裂開來,各自獨立存在。我注釋完《傷寒論》並撰寫了《明理論》之後,發現它們之間仍然分離,已經近五百年了。因此,我請求新安吳師古幫忙,校對付梓,使它們得以重逢。希望醫學界不要再各行其是,粗陋不堪,而是能合二為一,使醫學理論更加完善。這是天意促成啊!萬曆戊戌年孟夏吉日,匿跡市隱逸人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