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金匱要略序 (1)

回本書目錄

金匱要略序 (1)

1. 金匱要略序

(出趙本。)

聖人設醫道,以濟夭枉,俾天下萬世,人盡天年,博施濟眾,仁不可加矣。其後繼聖開學,造極精妙,著於時名於後者,和緩扁倉之外,亦不多見,信斯道之難明也與?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以穎特之資,徑造閫奧,於是採摭群書,作傷寒卒病論方合十六卷,以淑後學。遵而用之,困蘇廢起,莫不應效若神蹟;其功在天下,猶水火谷粟然。是其書可有,而不可無者也。惜乎後之傳者,止得十卷,而六卷則亡之。宋翰林學士王洙,偶得雜病方三卷於蠹簡中,名曰金匱方論,即其書也。豐城之劍,不終埋沒,何其幸耶!林億等奉旨校正,並版行於世。今之傳者,復失三卷。豈非世無和氏,而至寶妄倫於荊石與?僕幼嗜醫書,旁索群隱,乃獲於盱之丘氏,遂得與前十卷,表裡相資,學之者動免掣肘。嗚呼!張茂先嚐言:「神物終當有合。」是書也,安知不有所待,而合顯於今也?故不敢秘,特勒諸梓,與四方共之。由是張氏之學不遺,軒岐之道昭著,林林總總,壽域同躋,豈曰小補之哉!後至元庚辰樵川玉佩鄧珍敬序。

大明應天徐熔謹按文獻通考二百二十二卷中金匱玉函經八卷條下,晁氏曰:「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設答問,雜病形證脈理,參以療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於館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案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趙希弁作附志。此乃系附志所載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是。)據此並前林序云依舊名曰金匱方論,則王洙館中所得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系五代時改名耳。所以通考只云金匱玉函經也。是金匱玉函經,元時已無矣。夫金匱玉函經八卷,東漢張仲景祖書名也;金匱方論三卷、傷寒論十卷,似西晉王叔和選集撰次後俗傳書名也。(案元明之際,玉函經八卷,晦而不傳,徐不及寓目,故有此說,不可從。)若金匱玉函要略方,五代及宋相沿書名也;今單名金匱要略,而去其玉函二字,愈遠而愈失其真矣。又據晉皇甫謐甲乙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用之多驗。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即今俗所分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也。」孫真人千金云:「江南諸師,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是叔和選論,思邈亦未曾研也。」惟文潞公藥准云:「仲景為群方之祖。」朱奉議活人書云:「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後,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玄晏先生作甲乙;其論傷寒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於世如此。然其言雅非精於經絡,不能曉會;若孫思邈,則未能詳仲景之用心者。是宋時才分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二書也。成聊攝明理論云:「自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

白話文:

聖人創立醫道,用來拯救夭亡之人,使天下萬世之人都能享盡天年,廣泛施惠救濟眾生,仁愛之德已達至最高境界。後世繼承聖人開創醫學,醫術精妙已達巔峰,能名垂於世、流傳後世的,除了張仲景和扁鵲之外,並不多見,可見醫道之精深難明。

漢朝長沙太守張仲景,憑藉其過人的天賦,深入醫學的精髓,於是廣泛蒐集整理群書,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用來教化後學。遵循並運用此書,無論是病情沉重還是病情已癒,都能收到奇效,如同神蹟一般。其功德澤被天下,如同水、火、五穀、糧食一樣重要,這本書的存在不可或缺。可惜的是,後世流傳下來的只有十卷,而另外六卷卻遺失了。

宋朝翰林學士王洙偶然在破舊的書簡中發現了三卷《雜病方》,命名為《金匱方論》,這正是張仲景的遺著。就像豐城之劍最終沒有被埋沒一樣,真是萬幸!林億等人奉旨校正,並將其刊印出版。但現在流傳的版本,又遺失了三卷,難道是因為世上沒有像卞和那樣識寶的人,以致於珍寶被混雜在普通的石頭之中而不被發現嗎?

我自幼酷愛醫書,四处尋訪隱士,最終在盱眙的丘氏家裡獲得了這十卷書。於是,我得以將這十卷書與之前的三卷互相印證,學習者因此免去了許多障礙。唉!張仲景曾說過,神物終究會合而為一,這本書,誰知道它不會有所等待,而最終在今天重現呢?因此我不敢私藏,特地將它付諸印刷,與天下人共同分享。

通過這樣,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得以傳承,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之道也更加彰顯。人們紛紛學習,健康長壽,這豈止是小小的貢獻啊!

大明應天府徐熔謹按:《文獻通考》二百二十二卷中,《金匱玉函經》八卷條下,晁氏說:這是漢代張仲景所撰,晉代王叔和所輯,書中採用問答的形式,記載了各種雜病的症狀、脈象和治療方法。仁宗年間,王洙在宮廷中得到此書,使用效果極佳,共收錄二百六十二個方劑。(按:宋代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趙希弁作附志,這是系附志中所載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據此以及之前的林億序言,依舊命名為《金匱方論》。則王洙在宮廷中所得,名曰《金匱玉函要略方》,是五代時改名而已。所以《通考》只稱《金匱玉函經》。也就是說,《金匱玉函經》到元代已經失傳了。《金匱玉函經》八卷是東漢張仲景原著的書名,《金匱方論》三卷,《傷寒論》十卷,似為西晉王叔和選集撰次後,民間流傳的書名。

(按:元明之際,《玉函經》八卷,晦澀難懂,沒有流傳,徐熔沒有見過,所以有此說法,不可信。)如果說《金匱玉函要略方》是五代和宋代相沿的書名,現在簡稱為《金匱要略》,而去了“玉函”二字,則離原著越來越遠了。又據晉代皇甫謐《甲乙經》說:仲景廣泛運用伊尹、湯的湯液治療,療效甚佳。王叔和選輯仲景著作,整理得非常精當,針對具體情況施治,即現在俗稱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孫真人(孫思邈)《千金方》說:江南許多醫生秘而不傳張仲景《傷寒論》的方法,王叔和選輯的著作,孫思邈也沒有深入研究。只有文潞公(蘇頌)《藥准》說:仲景是群方之祖。朱奉議《活人書》說:古人治療傷寒有方法,治療雜病有方劑。葛洪撰寫《肘後備急方》,孫思邈撰寫《千金方》,陶弘景撰寫《本草經集注》,皇甫謐撰寫《甲乙經》。論述傷寒治療方法的,只有長沙太守(張仲景)一人。

華佗把張仲景《傷寒論》稱為《活人書》,古人又稱之為《金匱玉函經》,其在世上的地位如此之高。然而,書中對經絡的闡述並不精確,難以完全理解。像孫思邈,也沒有完全理解張仲景的用心。這是宋代才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分為兩本書。成無己《攝生明理論》說:自古以來,各種醫方,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難以考證。只有仲景的方劑,是最為眾方之祖。所以仲景沿用了伊尹的治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