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卷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5)

1. 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案本草蘇頌云。仲景治百合病。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今得魏注。而義自明。後世有病名河白者。以河白草治之。(出證治大還。)即與此同義。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外臺。滓別之間。有置之一處四字。)

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外臺。滑石上。有百合二字。尤本仍之。)

〔魏〕至下之後。不用知母。而以滑石代赭湯主之者。以重墜之品。隨下藥之勢使邪自下泄也。用代赭石之澀。澀大便也。用滑石之滑。利小便也。

〔徐〕加之泉水。以瀉陽而陰氣自調也。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外臺。滓別間。有置一廂三字。別作又。)

百合病吐之後者。用後方主之。

〔鑑〕百合病。不應吐。而吐之不解者。則虛中。以百合雞子湯。清而補之也。

〔尤〕本草。雞子。安五臟治熱疾。吐後臟氣傷。而病不去。用之不特安內。亦且攘外也。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鑑〕百合一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是謂其病遷延日久。而不增減。形證如首章之初也。以百合地黃湯。通其百脈。涼其百脈。

〔尤〕此則百合病正治之法也。蓋肺主行身之陽。腎主行身之陰。百合色白入肺。而清氣中之熱。地黃色黑入腎。而除血中之熱。氣血既治。百脈俱清。雖有邪氣。亦必自下。服後大便如漆則熱除之驗也。外臺云。大便當出黑沫。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常。趙本作當是。徐沈尤並同。)

〔程〕如漆。地黃汁也。

案程注親驗之說。今從之。地黃汁。服之必瀉利。故云中病勿更服。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尤〕病久不解。而變成渴。邪熱留聚在肺也。單用百合。漬水外洗者。以皮毛為肺之合。其氣相通故也。洗已。食煮餅。按外臺云。洗身訖。食白湯餅。今餺飥也。本草。粳米小麥。併除熱止渴。勿以咸豉者。恐鹹味耗水而增渴也。

白話文:

論一首、證三條、方十二首

蘇頌《本草》記載,張仲景治療百合病的處方共有四種,都以百合為藥名,卻未說明其理法。魏氏注釋後,其義始明。後世有「河白病」,以河白草治療,與此同理(出自《證治大還》)。

百合知母湯:

百合七枚(掰開),知母三兩(切片)

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待產生白色泡沫後,倒掉水。再用兩升泉水煎煮,取一升藥汁,去渣。另用兩升泉水煎煮知母,取一升藥汁,去渣。然後混合兩種藥汁,再煎成一升五合,分次溫服。(《外臺》中「滓別之間」後有「置之一處」四字。)

若百合病患者病情向下發展,則可用滑石代赭湯治療。(《外臺》中「滑石」上,有「百合」二字,尤氏本據此。)

魏氏解釋:病情向下發展後,不用知母,而用滑石代赭湯,是因為重墜之品,順應下瀉之勢,使邪氣自行排出。代赭石收澀止瀉,滑石利尿。

徐氏解釋:加入泉水,是為了瀉去陽熱,陰氣自然調節。

滑石代赭湯:

百合七枚(掰開),滑石三兩(研碎,用棉布包裹),代赭石一粒(如彈丸大小,研碎,用棉布包裹)

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待產生白色泡沫後,倒掉水。再用兩升泉水煎煮,取一升藥汁,去渣。另用兩升泉水煎煮滑石、代赭石,取一升藥汁,去渣。然後混合兩種藥汁,再煎成一升五合,溫服。(《外臺》中「滓別間」後有「置一廂」三字,另有版本作「又」。)

若百合病患者嘔吐後,可用上方治療。

鑑釋:百合病不應嘔吐,但若嘔吐不止,則屬虛證,應用百合雞子湯,以清熱補虛。

尤氏解釋:《本草》記載,雞蛋能安五臟、治熱疾。嘔吐後,臟腑受損,病情不愈,使用雞蛋不僅能安撫內臟,也能驅除外邪。

百合雞子湯:

百合七枚(掰開),雞蛋黃一枚

先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待產生白色泡沫後,倒掉水。再用兩升泉水煎煮,取一升藥汁,去渣。加入雞蛋黃,攪勻,再煎煮五分,溫服。

若百合病患者未經嘔吐、下瀉、發汗,病情如初者,則可用百合地黃湯治療。

鑑釋:百合病未經嘔吐、下瀉、發汗,病情如初,說明病情遷延日久,而無增減,症狀與初發時相同,應用百合地黃湯,以通調百脈,清熱涼血。

尤氏解釋:這是百合病的正治方法。肺主一身之陽,腎主一身之陰。百合色白入肺,清泄肺熱;地黃色黑入腎,清泄血熱。氣血既治,百脈俱清,即使有邪氣,也會自行排出。服藥後大便如漆黑,便是熱邪已除的徵兆。《外臺》記載,大便應排出黑沫。

百合地黃湯:

百合七枚(掰開),生地黃汁一升

用水洗百合,浸泡一夜,待產生白色泡沫後,倒掉水。再用兩升泉水煎煮,取一升藥汁,去渣。加入生地黃汁,再煎成一升五合,分次溫服。病情好轉後,勿再服用。大便應如漆黑。(「常」字,趙氏本注作「當」,徐、沈、尤諸家皆同。)

程氏解釋:如漆,是指生地黃汁的顏色。

程氏的注釋是親自驗證的說法,故今從之。生地黃汁服用後必瀉下,所以說病情好轉後勿再服用。

若百合病一月不愈,轉為口渴,則可用百合洗方治療。

尤氏解釋:病情久治不愈,轉為口渴,說明邪熱鬱積於肺。單用百合外洗,是因為皮膚毛髮與肺經相通。洗浴後,食用煮熟的餅。按《外臺》記載,洗浴後,食用白湯餅,今作餺飥。本草記載,粳米、小麥都能清熱止渴,忌用鹹豉,以免鹹味耗損津液,加重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