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靈樞識》為日本醫學家丹波元珍所撰,是對中醫經典《靈樞》的注解與分析。《靈樞》作為《黃帝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針灸理論和實踐技術,是中醫針灸的基石。《靈樞識》則進一步解析其內容,闡述其中深奧的哲理與臨床實踐意義。以下是該書重點內容的分析。


一、背景與目的

丹波元珍的《靈樞識》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靈樞》的深層含義,特別是其關於九針、經脈、穴位以及治療原則的理論。該書以精簡的語言和細緻的分析,使原經文中的晦澀部分更加清晰,並補充了一些與針灸操作相關的實用指導。


二、結構與主要內容

《靈樞識》的內容主要基於《靈樞》經文,涵蓋了針灸理論的方方面面。其結構大致如下:

  1. 九針十二原:本篇集中討論針灸技術的核心工具——九針的分類與應用,以及十二原穴的理論基礎,並闡釋針灸操作的精細技巧。
  2. 經絡學說:針灸治療依據十二經脈的循行、井榮俞經合穴的分佈,探討經脈與臟腑功能的交互影響。
  3. 針刺技術與原則:強調針刺時速遲的控制、補瀉技法的選擇,以及因病機與患者體質而異的操作方式。
  4. 四時針灸法: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特點,調整針灸取穴和操作的深淺與留針時間。

三、理論精髓

  1. 九針的精妙應用
    書中詳細介紹了九種針具的形狀、功能與適用場合,特別是毫針與圓針的使用技巧。例如,毫針針尖如蚊虻喙,適於靜以取往,微以久留,用於慢性病的調理。

  2. 經脈與臟腑的聯繫
    丹波元珍認為,經脈是連接臟腑與外界的橋樑,其氣血運行可通過針灸調節。他強調臨床診治須先知何經之病,從而選擇對應的經脈與穴位進行治療。

  3. 補瀉技巧的微妙之處
    補法與瀉法的操作要求對時間(速與遲)、針感(得氣與失氣)以及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考量。正確的補瀉方法能夠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效果。

  4. 四時針灸的應用
    書中特別提到,春取絡脈,夏取孫絡,秋取合穴,冬取井穴。這種因時制宜的針灸原則不僅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的思想,還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

  5. 正氣與邪氣的對立
    書中提到“神客”,即正氣與邪氣的相干。治療的關鍵在於守護患者的正氣,避免過度操作損傷其生機。


四、臨床操作指導

  1. 氣至而有效
    針刺需達到“得氣”,即患者感到酸、麻、脹、重等感覺,方能發揮療效。若針刺後氣未至,則需調整操作。

  2. 因人制宜
    強調“粗守形,上守神”,指出高明的醫者應以患者的神氣為診治重點,而非僅依賴形體表現。對不同體質、疾病性質,應靈活選擇針灸方案。

  3. 氣機的逆與順
    書中反覆強調針刺操作中氣機的流動方向,如“往者為逆,來者為順”,並根據氣機的變化決定補瀉。


五、特色與意義

  1. 經典注釋與實踐結合
    丹波元珍在《靈樞識》中,將《靈樞》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操作方法,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2. 哲學與醫學的統一
    書中融匯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揭示了針灸操作背後的天人相應原則,彰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3. 啟發後世醫學發展
    《靈樞識》對針灸理論的詳細解析,為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參考,對針灸的規範化與普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結語

《靈樞識》不僅是對《靈樞》的精細解讀,還是一本針灸操作的實用指南。丹波元珍以其深厚的醫學功底和哲學視野,將經典針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使該書成為針灸學中的重要參考文獻。通過學習《靈樞識》,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醫針灸的核心內涵,並在實踐中更好地應用這一古老技術造福患者。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三 (34)

卷三 (35)

卷三 (36)

卷三 (37)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四 (33)

卷四 (34)

卷四 (35)

卷四 (36)

卷四 (37)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五 (21)

卷五 (22)

卷五 (23)

卷五 (24)

卷五 (25)

卷五 (26)

卷五 (27)

卷五 (28)

卷五 (29)

卷五 (30)

卷五 (31)

卷五 (32)

卷五 (33)

卷五 (34)

卷五 (35)

卷五 (36)

卷五 (37)

卷五 (38)

卷五 (39)

卷五 (40)

卷五 (41)

卷五 (42)

卷五 (43)

卷五 (44)

卷五 (45)

卷五 (46)

卷五 (47)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六 (19)

卷六 (20)

卷六 (21)

卷六 (22)

卷六 (23)

卷六 (24)

卷六 (25)

卷六 (26)

卷六 (27)

卷六 (28)

卷六 (29)

卷六 (30)

卷六 (31)

卷六 (32)

卷六 (33)

卷六 (34)

卷六 (35)

卷六 (36)

卷六 (37)

卷六 (38)

卷六 (39)

卷六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