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37)
卷四 (37)
1. 本藏篇第四十七
肺合大腸(止)腠理毫毛其應,張云。肺本合皮。而大腸亦應之。心本合脈。而小腸亦應之。膽胃皆然。故表裡之氣相同也。惟是腎本合骨。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何也。如五癃津液別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應腠理毫毛也。簡案、甲乙云。腎之應毫毛。於義為錯。此不考耳。本輸篇曰。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蓋三焦膀胱。但是指下焦膀胱。膀胱為太陽經。主周身之表。腎與膀胱合。所以應腠理也。馬雲。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恐非也。
皮肉不相離者,張云。堅實之謂。志云。上文以臟合腑。而腑應形。此以臟合形。而形合腑。皆陰陽外內交互之妙用。
心應脈(止)小腸結,張云。心與小腸為表裡。心應脈。故小腸腑狀。亦可因脈而知也。然脈行皮肉之中。何以知其厚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沖、虛也。諸陽經脈。言脈之浮淺而外見者也。紆屈、盤曲不舒之謂。
脾應肉(止)上管約不利也,甲乙。無小褒累、作無小裹絫。標緊多少里累、作多少褁絫。馬雲。亦裹作褁。張云。麼、細薄也。約、不舒也。少裹累之義未詳。高志齋謂揣其䐃肉。而少有累然結實者之謂。簡案、博雅。麼、微也。里作裹。義自明。
無約者,簡案、約、紋也。
膽結也,張云。膽氣不舒之謂。
腎應骨(止)膀胱結也,張云。腎與膀胱為表裡。而三焦亦合於腎。故上文曰。腎合三焦膀胱。腠理毫毛其應。所以三焦膀胱之狀。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倪氏云。太陽之氣主皮毛。三焦之氣通腠理。是以視皮膚腠理之厚薄。則內應於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隨三焦之氣以溫肌肉。充皮膚。三焦者。少陽之氣也。本經云。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是以皮毛皆應於三焦膀胱。朱永年曰。經云。溪谷屬骨。是肌肉之屬於骨也。又曰。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是骨肉皮毛交相資生者也。故曰。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視其外應(止)知所病矣,張云。外形既明。內臟可察。病亦因而可知矣。所謂病者。如上文二十五變之類。皆是也。
白話文:
[本藏篇第四十七]
肺與大腸相互配合,它們的關係會反映在皮膚的紋理和毛髮上。張氏認為,肺本來就與皮膚相合,而大腸也與之呼應。同樣的,心與血管相合,小腸也與之呼應。膽和胃也是如此,所以體表和內裡的氣息是相同的。只有腎,本來是與骨骼相合,但這裡卻說與三焦和膀胱相關,皮膚紋理和毛髮又是如何與之呼應呢?就像《五癃津液別篇》說的,三焦產生氣,用來溫暖肌肉,充養皮膚和毛髮,這就是它們能對應皮膚紋理和毛髮的原因。簡案認為,《甲乙經》說腎與毛髮相應,在道理上是錯的,這是沒有仔細考證。《本輸篇》說,三焦是身體中間的通道,水液由此而出,歸屬於膀胱。所以,這裡說的三焦和膀胱,其實指的是下焦的膀胱。膀胱是太陽經,主導全身的表面,腎與膀胱相合,所以能對應皮膚紋理。馬氏說,左腎與膀胱相合,右腎與三焦相合,恐怕是不對的。
皮膚和肌肉是緊密相連的。張氏認為,這就是堅實的意思。志氏認為,前面說的是臟腑相合,而腑又對應形體;這裡說的是臟與形相合,而形又與腑相合,這體現了陰陽外內交互變化的奧妙。
心與脈搏相應,小腸會因此而結聚。張氏認為,心與小腸是表裡的關係,心與脈搏相應,所以從小腸的狀態也可以通過脈搏得知。然而,脈搏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運行,如何得知其厚薄呢?只要觀察皮膚肌肉的情況就可以知道。脈搏浮淺而外露的,稱為「沖」;脈搏彎曲而不舒展的,稱為「紆屈」。
脾與肌肉相應,如果上管(可能是指肌肉)約束不利。甲乙經中說,沒有微小的累贅。標緊是指少量的包裹堆積。馬氏也認為「裹」應該寫成「褁」。張氏認為,「麼」是細薄的意思,「約」是不舒展的意思。少包裹堆積的意思不詳。高志齋認為,指的是撫摸肌肉,如果感覺到有少量的結實堆積。簡案認為,《博雅》中說,「麼」是微小的意思,「里」寫成「裹」,意思就明白了。
沒有約束的,簡案認為,「約」指的是紋路。
膽氣不舒展,就形成了結聚。張氏認為,這是膽氣不舒暢的意思。
腎與骨骼相應,膀胱也會因此而結聚。張氏認為,腎與膀胱是表裡的關係,而三焦也與腎相合,所以上面說,腎與三焦膀胱相合,皮膚紋理和毛髮會與之呼應,因此,三焦膀胱的狀況可以通過皮膚紋理和毛髮得知。倪氏認為,太陽之氣主導皮膚毛髮,三焦之氣則通達皮膚紋理,所以觀察皮膚紋理的厚薄,就能夠推知內裡的三焦和膀胱的情況。而且,津液隨著三焦的氣溫暖肌肉,充養皮膚。三焦是少陽之氣。本經說「薰膚充身澤毛,是謂氣」,這表示皮膚毛髮都與三焦膀胱相應。朱永年說,經文說「溪谷屬骨」,說明肌肉是附屬於骨骼的。又說「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說明骨骼、肌肉、皮膚、毛髮是互相資生的。所以說「腎應骨」,皮膚紋理細密、皮膚厚實的人,表示三焦膀胱比較強盛。
觀察身體外在的表現,就可以知道內在的病況了。張氏認為,外形既然表現得很明顯,那麼內臟的情況也就可以推測出來,疾病也就可以因此而知道。所謂的疾病,就像前面說的二十五種變化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