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3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6)

1. 本藏篇第四十七

脾小則臟安(止)善脹也,甲乙。善滿作瘈瘲。張云。湊、塞也。䏚、脅下軟肉處也。音秒。季脅、小肋也。簡案、湊訓塞未見所據。說文聚也。

腎小則臟安(止)人之所苦常病也,甲乙腎大則注云。一本云耳聾或鳴。汗出不可以俯仰。注。一云背急綴耳膿血出。或生肉塞。志云。夫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俯仰。腎附於腰脊間。故病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狐乃陰獸。善變化而藏。睪丸上下。如狐之出入無時。此腎臟之疝也。張云。五變者。曰小大。曰高下。曰堅脆。曰端正。曰偏傾也。人有五臟。臟有五變是為二十五變。人所苦於常病也。

赤色小理者(止)心偏傾也,甲乙心下堅無下字。是乃與下文心脆對。志云。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細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臟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細。即知臟形之大小。𩩲𩨗、胸下蔽骨也。簡案、赤色二字。該下文粗理者無𩩲𩨗者而言。次節白色青色並同。

巨節反膺(止)肺偏傾也,甲乙注反、一作大。甲乙疏、作竦。注。一作欹。馬雲。疏當作竦。張云。胸前兩旁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縮。是為陷喉。合腋、張脅者。腋斂、脅開也。脅偏疏者。脅骨欹斜而不密也。

廣胸反骹(止)肝端正,甲乙兔作脆。膺作脅。並是。張云。脛骨近足之細處曰骹。今詳此反骹。兔骹以候肝。似以脅下之骨為骹也。反骹者脅骨高而張也。兔骹者脅骨低合如兔也。志云。兔者胸脅交分之扁骨。內膈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脈下循於腹之章門。上循於膺之期門。在內者從肝別貫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簡案、考字書骹無胸骨之義。張志以意釋之。然於原文極切。今從之。

揚唇者,張云。脾氣通於口。其榮在膂。故脾之善惡。體於唇而可知也。

高耳者,張云。腎氣通於耳。故腎之善惡。驗於耳而可知也。

持則安,減則病也,張云。凡以上諸變。使能因其偏而善為持守。則可獲安。若少有損減。則不免於病矣。

猶不能減也,甲乙。減、作感。簡案、王冰注真至要。感邪而生病也。云外有其氣而內惡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是謂感也。

邪之舍也(止)反覆言語也,甲乙。苦燋、作善焦。人平作人卒。(卒字接句下)張云。五臟六腑。所以藏精神水穀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不可以為人平。謂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簡案、平作卒。為是。

白話文:

【本藏篇第四十七】

脾臟小則臟腑安穩,反之則容易脹滿(甲乙本作「善滿」,或作「瘈瘲」)。張氏註解:「湊」意為堵塞,「䏚」指脅下柔軟的肌肉部位(音「秒」),「季脅」即小肋骨。簡案認為「湊」解釋為「塞」未見依據,《說文解字》中意為「聚」。

赤色細紋者(甲乙本無「下」字,與後文「心脆」對應),心臟偏斜。志氏說明:細紋指肌肉紋理細密,粗紋則疏鬆。肌肉豐盈與否反映臟器大小,「𩩲𩨗」為胸下蔽骨。簡案指出「赤色」統攝後文粗紋、無蔽骨者,後段「白色」「青色」同此理。

胸寬脅骨外翻(甲乙本「兔」作「脆」,「膺」作「脅」),肝臟端正。張氏稱小腿近足細處為「骹」,此處「反骹」「兔骹」似指脅骨形態:外翻者脅骨高張,低伏如兔者為「兔骹」。志氏補充:「兔」為胸脅交界的扁骨,連於胸腹,肝位其下,故脅骨形態反映肝位高低。肝脈循行腹膺,故膺腹勻稱者肝端正。簡案按:字書無「骹」指胸骨之義,但張志解釋貼合文意,故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