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跋

回本書目錄

1.

右先祖考所撰靈樞識六卷,向僅行鈔本。(琰)先君深憾其傳之不遠,將為刊本,以公於世。乃與(佶)先兄謀,命(佶琰)從家所藏稿本,重加訂正,未及付梓,而先君先兄不幸後先即世。不肖等以菲材猥忝先職,恆恐是舉之荏苒不果,無以仰奉先志。會醫黌新開活字局,遂俾千賀(久證)、余語(瑞信)及(佶)嗣子(元昶)等,更相讎校,從活字刷印,裝成數部帙,庶乎與素問識並行,均為讀此經者之津筏。雖未能若板本之精善,而抑亦先君先兄表章遺書之意歟!

蓋嘗考之,此經與太素經互相參對,旨義較然,不假旁引曲證者有之;從前諸家之說,更似駢拇枝指者有之。惜當日其書仍未出,俾其出先祖考在日,其所辨訂補正,宜何如也!刻已告竣,並附著斯言,使後學有考焉。

文久癸亥仲秋孫(元佶、元琰)拜手謹志。

白話文:

[跋]

這六卷《靈樞識》是先祖父所撰寫的著作,過去只有手抄本流傳。先父深感遺憾此書未能廣傳,因此打算將其刊印成書,公諸於世。於是與先兄商議,命我們(佶、琰)根據家中收藏的稿本重新校訂。然而還未及付印,先父與先兄便相繼離世。我們才能淺薄,卻繼承了先人的職志,一直擔心此事拖延未成,無法實現先人的遺願。恰逢醫學學堂新設活字印刷局,便委託千賀久證、余語瑞信以及先兄的兒子元昶等人共同校對,以活字印刷裝訂成數冊,希望能與《素問識》一同流傳,作為研讀此經者的指引。雖然印刷品質不如木板刻印精良,但或許也能體現先父與先兄弘揚先人著作的心意。

我曾考證,《靈樞》與《太素經》相互參照,其旨意明確,無需過多旁徵博引。而從前各家的註解,有些反而顯得冗餘繁瑣。可惜當時《太素經》尚未現世,若先祖父在世時能見到,他的考訂與補正想必會更加完善。如今刊印完成,特此附記,供後世學者參考。

文久癸亥年(1863年)仲秋
孫 元佶、元琰 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