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40)
卷六 (40)
1. 癰疽篇第八十一
脫癰(止)斬之,甲乙、鬼遺方。癰、作疽。斬下有去字。張云。六經原腧。皆在於足。所以癰發於足者。多為凶候。至於足趾。又皆六井所出。而癰色赤黑。其毒尤甚。若無衰退之狀。則急當斬去其趾。庶得保生。否則毒氣連臟。必至死矣。陳氏正宗云。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凡患此者。多生手足。初生如粟。一點黃泡。其皮猶如煮熟紅棗。黑色侵漫相傳。五趾傳遍。上至腳面。疼如湯潑火燃。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香難解。其命仙方難活。孫真人曰。在肉則割。在趾則切。即此病也。
不則死矣,馬雲。不、否同。
腐則為膿,甲乙。腐上有肉字。
不能陷骨髓,甲乙。重骨髓二字。
淳盛,甲乙、千金翼。淳、作純。
陷肌膚筋髓枯,志本。膚、作肉。甲乙。枯、作骨肉二字。是。
上之皮夭以堅(止)此其候也,甲乙。夭下有瘀字。張云。夭以色言。黑暗不澤也。此即皮色之狀。可以辨其淺深矣。李云。夭者、色枯暗也。牛皮、喻其厚也。澤者、光亮也。癰字從壅。疽字從沮。總是氣血稽留。營衛不通之症。大而淺者為癰。六腑受傷。可無大患。深而惡者為疽。五臟受傷。大可憂畏。治之者顧可緩乎。顧可忽乎。簡案癰疽二證。以陰陽深淺輕重分之耳。而考上文諸篇。癰疽互稱。亦似無大分別。後世精要諸書。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之類。皆謬說也。
白話文:
脫癰(停止)切除,這是甲乙經和鬼遺方的說法。癰發展成疽,在「切除」之後有「去除」的意思。張氏認為,六經的起始穴道都在腳上,所以腳上長癰,通常是凶險的徵兆。而腳趾又是六井穴道所在,如果癰的顏色呈現赤黑,毒性就更加嚴重。如果沒有消退的跡象,就應該趕快切除腳趾,或許還能保住性命,否則毒氣侵入內臟,必定會死亡。陳氏正宗說,脫疽是外表腐爛而內部壞死的疾病。患上這種病的人,多發生在手腳上,剛開始像小米粒大小,出現一個黃色的水泡,皮膚像煮熟的紅棗一樣。黑色逐漸蔓延擴散,從一個腳趾傳遍所有腳趾,甚至蔓延到腳背,疼痛就像被熱水潑到或被火燒一樣。病患的骨頭會枯槁,筋脈會鬆弛,散發的惡臭難以消除,即便用仙方也很難救活。孫真人說,病在肌肉就割除,在腳趾就切除,說的就是這種病。
不這樣做就會死,這是馬氏的說法,「不」和「否」意思相同。
腐爛就會化膿,這是甲乙經的說法,在「腐」上面加上「肉」字。
不能侵入骨髓,這是甲乙經的說法,強調「骨髓」這兩個字。
很旺盛,這是甲乙經和千金翼的說法,「淳」應該寫成「純」。
侵入肌肉、筋脈,導致枯萎,這是志本的說法,「膚」應該寫成「肉」,甲乙經的說法,「枯」應該寫成「骨肉」這兩個字。對的。
上面的皮膚黯淡而且堅硬(停止),這是這種病的徵兆,這是甲乙經的說法,「夭」的下面加上「瘀」字。張氏認為,「夭」指的是顏色,是黑暗而不光澤的意思,這就是皮膚的顏色狀態,可以用來分辨病情的深淺。李氏認為,「夭」是顏色枯暗的意思,「牛皮」是形容皮膚的厚度,「澤」是光亮的意思。癰字從「壅」,疽字從「沮」,都是氣血停滯,營衛不通的病症。腫塊大而淺的叫癰,是六腑受傷,可能不會有大問題;腫塊深而惡化的叫疽,是五臟受傷,非常令人擔憂。治療這種病,能不謹慎嗎?能忽視嗎?簡單來說,癰和疽兩種病症,只是根據陰陽、深淺、輕重來區分的。而考察之前的文章,癰和疽常常混用,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區別。後世一些精要的醫書,說兩寸到五寸的腫塊是癰,五寸到一尺的腫塊是疽,都是錯誤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