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39)
卷六 (39)
1. 癰疽篇第八十一
疵癰,鬼遺方作雌疽。甲乙、巢源、千金翼作疵疽。甲乙、千金翼。如堅石、作而堅者。其柔、作其色異柔。鬼遺方作須以手緩柔之乃破。外臺作其柔色異。志云。膝者筋之會。足少陽之分也。色不變者。色與皮膚相同而不赤也。其狀如大癰而色不變者。毒在外內之間也。如堅石者。石之則死。毒氣入於內也。須其柔軟而石之者生。毒氣出於外也。余伯榮曰。堅石者。毒氣尚未透發。柔則發於外矣。故有外內死生之分焉。薛氏心法云。膝癰生膝蓋。色紅焮腫疼痛。屬氣血實。疵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兩膝俱生屬敗證。不可治也。簡案、準繩一名鶴膝風。一名鼓槌風。恐誤。
諸癰疽之發於節(止)三十日死,甲乙。三十、作四十。馬雲。節者關節也。其節之外廉為陽。內廉為陰。張云。諸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皆不宜有癰毒之患。若其相應。則發於上而應於下。發於左而應於右。其害尤甚。為不可治。然發於三陽之分者。毒淺在腑。其死稍緩。發於三陰之分者。毒深在臟。不能出一月也。志云。百日死者。日之終也。三十日者。月之終也。簡案、外臺注云。丈夫陽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樓氏云。陽謂諸節之背。陰謂諸節之膕郄間。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數說未穩。張注得其旨矣。
兔齧其狀赤至骨,巢源作兔齧疽。甲乙、千金翼作其狀如赤豆。志云。齧、音業。噬也。準繩云。足跟疽。又名兔齧。其狀如兔齧故名。簡案、此生於脛而為足跟疽之名誤也。顧氏大全脛疽門。引本篇為是。
走緩(止)數石其輸而止,鬼遺方。緩、作湲。千金翼、外臺作數灸而止。千金翼無內踝之內字。志云。癰疽之變。有病因於內而毒氣走於外者。有腫見於外而毒氣走於內者。此邪留於脈而不行。故名曰走緩。張云。數石其輸。砭其所腫之處也。準繩云。足內踝生疽。名曰鞋帶癰。簡案、作數灸而止。近是。
寒熱不死,志云。蓋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故能為寒為熱也。簡案、為寒熱而不死者。其義可疑。志注欠詳。馬張無解。
四淫其狀大癰,鬼遺方。大、作如。張云。陽受氣於四末。而大癰淫於其間。陽毒之極盛也。時氣移易。則真陰日敗。故逾三月而死。簡案、顧氏大全。於足發背門列此證。覺不穩焉。
厲癰(止)不消輒益,千金翼。厲、作癘。如字甲乙、千金翼、外臺作從。巢源、鬼遺方無。志云。此寒邪客於足陽明之脈而為癰也。足陽明之脈。起於足大趾次趾之厲兌。故發於足旁。名曰厲癰。閔士先云。初如小趾。其狀腫而長。乃邪在經絡之形也。衛氣歸之。則圓而墳起矣。李云。去其黑者。而猶不消。反益大焉。則百日必死矣。簡案、志。厲字之解。始為傅會焉。其言發於足旁。則初從小趾發可知耳。如字必誤。當依甲乙等作從。
白話文:
《癰疽篇第八十一》:
疵癰(又稱雌疽或疵疽):
患處堅硬如石,若觸摸柔軟則顏色異常。需用手輕緩按壓才能破潰。膝蓋是筋脈匯聚之處,屬足少陽經。若患處顏色與周圍皮膚相同(不發紅),形似大癰但色不變,表示毒邪在內外之間。若堅硬如石且毒氣內侵則致命;柔軟則毒氣外發可治。
關節部位癰疽:
兔齧疽:
患處深紅至骨,形如赤豆。因似兔咬而得名,多發於小腿,誤稱「足跟疽」。
走緩(足內踝疽):
毒邪留滯脈絡導致腫脹,需反覆砭灸患處。又名「鞋帶癰」,灸法更有效。
寒熱症狀:
四淫(足部大癰):
厲癰(足旁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