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38)
卷六 (38)
1. 癰疽篇第八十一
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栝蔞,巢源。栝蔞、作瓠瓜。鬼遺方作萎瓜。史音栝蔞。古栝樓字。馬雲。谷木名。李云。膺逼近在乳上也。穴名膺窗。足陽明胃之脈也。土味甘。故曰甘疽。薛氏云。此疽生於乳上肉高聳處。屬肺經中腑穴之下。無論左右。皆由憂思氣結而成。簡案、谷、㮴下從木音構。考本草楮實。亦名谷。實大如彈丸。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馬注為是。張志及潘。俱為米穀之義。殊不知谷谷字自別也。志云。死後出膿者。謂至將死之候。然後出膿而死。此即乳岩石癰之證也。出膿之解。近是。其為乳岩石癰者。恐非也。
敗疵(止)灸之,巢源、千金翼、外臺。敗疵、作改訾。巢源又云。癰發女子陰旁。名曰改訾疽。久不治。其中生息肉。如赤小豆麻黍也。翼外臺。灸之、作久之。李云。脅者肝之部也。婦人多鬱怒。故患此瘡。潘云。亦乳串之類。
銼䔖𧄍草根(止)至足已,甲乙。根下有及赤松子根五字。外臺。䔖、作連。草下有及字。千金翼。一升、作一斗。馬雲。䔖𧄍、今之連翹也。張云。䔖、芰也。草𧄍、連翹也。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故各用一升。大約古之一升。得今之三合有零。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俱折數類此。李云。乘其熱而強飲之。復厚衣坐於熱湯之釜。薰蒸取汗。汗出至足乃透。已者、愈也。簡案、䔖、說文。芰也。玉篇。䔖、蓤同。故張志以為菱。然據外臺馬注為是。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止)三十日死矣,巢源。上脛字作陽股。脛疽、作兌疽。甲乙。搏骨、作薄於骨。鬼遺方、巢源作附骨。張云。股脛、大股也。狀不甚變。言外形不顯也。癰膿搏骨。言膿著於骨。即今人之所謂貼骨癰也。毒盛而深。能下蝕三陰陽明之大經。故不為急治則死矣。胡公弼云。貼骨癰。即附骨疽。生大腿外側骨上。高不見高。腫不見紅。痛深至骨者是也。簡案、下文有發於股陰。名曰赤施。知是發於股脛。當是股陽。樓引劉涓子作股陽。今本作股陽明。準繩以此為伏兔發。
銳疽,張云。尻尾、骨骶也。穴名長強。為督脈之絡。一名氣之陰郄。故不治則死。潘云。尾骨盡處而尖銳。故名。簡案、顧氏瘍醫大全。以此為鸛口疽。(正宗云鸛口疽發在尾閭之穴高骨頭尖初起形似魚胞久則突如鸛嘴)
赤施,甲乙、巢源、千金翼、外臺。施、作弛。鬼遺方作赤旋疽。張云。股陰、大股內側也。當足太陰箕門、血海。及足厥陰五里、陰包之間。皆陰氣所聚之處。故不治則死。若兩股俱病。則傷陰之極。其死尤速。志云。股陰者。足三陰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於陰部。故名曰赤施。潘氏云。股陰。足太陰厥陰二經所過之處。火毒傷陰之甚則發此。曰赤施者。謂赤火之施發耳。準繩以此為股陰疽。
白話文:
《癰疽篇第八十一》:
甘疽
外觀呈青色,形狀像楮實或栝蔞(一種瓜類)。此疽好發於乳房上方靠近「膺窗穴」的位置,屬足陽明胃經。因胃屬土,味甘,故名「甘疽」。薛氏認為此症多因憂思氣結所致,與乳岩(類似乳癌)不同,後期雖可能潰膿,但並非乳岩。
敗疵
又稱「改訾疽」,常見於女性陰部或脅肋(肝經區域),可能因情緒鬱怒引發,類似乳癰。若久不治療,患處可能長出赤小豆狀的息肉。
治療方法
使用連翹根(或加赤松子根)加水煮沸,趁熱服用後,以厚衣包裹並用熱氣薰蒸出汗,直至腳部出汗方可痊癒。古方劑量換算約一升等同現代三合。
股脛疽
發生於大腿外側,腫脹不明顯但疼痛深入骨髓,類似現代「貼骨癰」。若毒邪侵蝕三陰經和陽明經,可能致命。需及時治療。
銳疽
長於尾椎骨尖端(督脈長強穴附近),因位置尖銳得名。若不治可能危及生命,後世亦稱「鸛口疽」。
赤施
又名「赤弛」,發於大腿內側(足三陰經循行處),屬火毒侵襲陰經所致。若雙腿同時發病,陰氣耗損極重,死亡風險更高。此症被歸類為「股陰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