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37)
卷六 (37)
1. 癰疽篇第八十一
發於頸名曰夭疽,巢源。夭、作掖。淵腋、作掖淵。千金翼。其癰、作其疽。夭、李本作天。外臺注。太素經曰。項前曰頸。李云。天疽者。在天柱也。俗名對口。潘氏云。外在頸而內則入腋熏肺。以其最上。故曰天。準繩頸癰乃夭疽。簡案、夭疽發於兩耳後左右頸上。志云。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分部是也。蓋其毒烈。使人橫夭。故名夭疽也。陳氏正宗云。夭疽銳毒。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命之處。左為夭疽。夭者妖變之物也。故屬於肝木。右為銳毒。銳者利也。鋒利之器。屬於肺金是也。對口即腦疽。與此自別。
名曰腦爍,其色不樂,千金翼、留項、作流項、鬼遺方。爍、作漯。千金翼作腦爍疽。注。樂、一作除。潘云。爍、消爍也。烈火熔金之謂。腦被其熱。爍亦加之。煩心者。腎毒傳心也。志云。陽氣大發者。三陽之氣併發也。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經脈。入於腦。出於項。故陽氣大發。留於項。名曰腦爍。張云。色有不樂。傷乎心也。痛如刺以針毒之銳也。煩心者。邪犯其臟也。簡案、準繩以鬼遺方。腦疽、為腦爍。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止)逞焫之,鬼遺方作雌疽。甲乙作疵疽。甲乙、千金翼、外臺。逞、作逆。巢源。肩、作髆。逞、作燉。張云。肩髆下軟白肉處曰臑。此非要害之所。故不及五臟逞疾也。焫、艾炷也。謂宜速灸以除之也。志云。肩臑乃肺之部分。故令人汗出至足。此癰生浮淺。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癰。而不害五臟。逞、快也。速焫治之。則毒隨氣而散矣。(燉玉篇火盛貌)
名曰米疽(止)勿裹之,千金翼。米、作朱。砭之、作啟之。志云。米者言其小也。治之以砭石者。癰亦浮淺也。毒氣在於皮膚之間。六日則氣已周而來復故已。勿裹之者。使毒氣外泄也。張云。砭石欲細者。恐傷肉也。欲長者。用在深也。故宜疏不宜密。薛氏外科心法云。腋疽一名米疽。又名疚疽。發於肐肢窩正中。初起之時。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經。憂思恚怒。氣凝血滯而成。腋癰又名夾肢癰。李云。豕膏者。即豬油煎當歸。以蠟收者也。
馬刀挾纓,千金翼。其癰、作其疽。按上節而為一節。甲乙。纓、作癭。外臺注太素經曰。頸前曰纓。張云。此即瘰癧也。挾纓、經脈篇作俠癭。欲急治者。恐遲則傷人也。潘云。馬刀蛤蠣之屬。癰形似之。挾纓者。發於結纓之處。大迎之下頸側也。二癰。一在腋。一在頸。常相連絡。故俗名歷串。簡案、李志並云。纓、當作癭。非也。嬰、癭從疒者。
井疽,李云。井者喻其深而惡也。發於胸者。近犯心王。治之宜早。準繩云。心窩生疽。初起如黃豆。肉色不變。名曰井疽。又名穿心冷瘻。申氏啟玄雲。井疽又名心漏疽。又名穿心毒。最為難治。
白話文:
頸部生的癰瘡,叫做「夭疽」。這種癰瘡長在脖子前面,古人稱脖子前面為「頸」。也有人說,夭疽是指長在天柱穴附近的癰瘡,俗稱「對口瘡」。還有人認為,夭疽長在頸部外側,卻會蔓延到腋下,甚至影響肺部,因為它長在身體的最上方,所以稱為「天」。簡而言之,夭疽就是長在兩耳後方,左右頸部的癰瘡。中醫認為,頸部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血氣循行的部位,此處毒性強烈,會導致人突然死亡,所以叫做「夭疽」。這種癰瘡的毒性很強,長在耳朵後面一寸三分處,是致命的部位。左邊的稱為「夭疽」,因為「夭」有妖變的意思,所以屬於肝木;右邊的稱為「銳毒」,因為「銳」有鋒利的意思,像刀劍一樣,所以屬於肺金。所謂的「對口瘡」,其實是腦部發生的癰瘡,和夭疽是不一樣的。
另一種長在脖子上的癰瘡,叫做「腦爍」,它的顏色不好看。「爍」有消融的意思,就像烈火熔化金屬一樣,當腦部被熱侵襲時,也會像被熔化一樣。如果出現心煩的情況,表示毒素已經從腎臟傳到心臟了。中醫認為,陽氣大盛的人,三陽經的氣會一起發作。三陽經指的是太陽經,太陽經的經脈會進入腦部,然後從脖子出來,所以當陽氣大盛,停留在脖子時,就稱為「腦爍」。如果癰瘡的顏色不好看,表示傷害到心臟了,疼痛感就像針刺一樣,如果感到心煩,表示邪氣侵犯到臟腑了。總而言之,「腦爍」就是腦部的癰瘡。
長在肩膀和手臂的癰瘡,叫做「疵癰」。這種癰瘡比較淺,像皮膚上的小瑕疵一樣。肩膀下部柔軟的肉處稱為「臑」,因為這裡不是要害,所以不會影響到五臟。治療這種癰瘡適合用艾灸快速治療。「疵癰」是長在肺部相關部位的癰瘡,所以會讓人出汗到腳底。因為癰瘡生長在皮膚表面,如同疵瑕一樣,所以稱為「疵癰」。因為它不會傷害到五臟,所以只要盡快用艾灸治療,毒氣就會隨著氣散掉。
還有一種癰瘡叫做「米疽」,這種癰瘡比較小,像米粒一樣。治療這種癰瘡可以用砭石(一種古代的醫療器具)治療,因為毒氣是在皮膚之間,大約六天就會自行消退,所以不需要包紮,讓毒氣可以散發出來。用砭石的時候,要用細的,以免傷到肉;如果要用在深處,就要用長一點的。總之,治療這種癰瘡,要用疏通的方法,而不是用封閉的方式。還有一種長在腋下的癰瘡,也稱為米疽,又稱「疚疽」,通常長在腋窩正中央,剛開始像個核,是由於肝脾二經氣血瘀滯而形成,因為憂思恚怒等情緒會導致氣血凝結。腋下的癰瘡又被稱為夾肢癰。治療這種癰瘡,可以用豬油煎當歸,再用蠟收膏,敷在患處。
另一種癰瘡叫做「馬刀挾纓」,也就是瘰癧。這種癰瘡長在結纓的地方,也就是大迎穴下方頸側的位置。這種癰瘡可能會有兩個,一個在腋下,一個在頸部,常常相互連通,所以俗稱「歷串」。
還有一種癰瘡叫做「井疽」,這種癰瘡比較深,而且比較惡劣,長在胸部的話,會接近心臟,所以要及早治療。這種癰瘡剛開始像黃豆一樣大,肉的顏色不會改變,又稱為「穿心冷瘻」、「心漏疽」、「穿心毒」,是最難治療的癰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