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36)
卷六 (36)
1. 癰疽篇第八十一
諸本無篇字。
黃帝曰,劉涓子鬼遺方作九江黃父問於岐伯。千金翼作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問於岐伯曰。
上焦出氣,張云。宗氣也。宗氣出於喉嚨而行呼吸。其以溫分肉。養骨節。通腠理者。是衛氣化於宗氣也。
中焦出氣如露,甲乙。露、作霧。是。張云。營氣也。其於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是營氣化於宗氣也。
變化而赤為血,甲乙。作赤而。似是。
皆盈,甲乙。皆上更是絡脈二字。千金翼同。
從虛去實(止)補則有餘,從虛去虛。甲乙作從實。是。馬雲。其實者則從虛之之法。以去其實。所以瀉則不足而為虛也。蓋疾去其針。則邪氣減矣。若久留其針。先後如一。斯則從實之之法。以去其虛。所以補則有餘而為實也。
形氣乃持,甲乙作神氣。千金翼作形神。張云。持、定也。
草萓,馬本、志本、甲乙、鬼遺方。萓、作蓂。千金翼作蘆。史音萓。魚飢切。張云。音宜萓。隖草、鹿蔥也。簡案、玉篇。隖萓、本作宜男。鹿蔥也。然邪客篇。地有草蓂。此萓當蓂。誤。
衛氣歸之不得復反,志云。歸、當也。榮血留泣不行。則衛氣亦還轉。而不得復反其故道。故癰腫也。潘氏續焰云。言衛氣因以留聚。而不復返於平常流行之故道也。
不當骨空(止)不相滎,千金翼。骨空下更有骨空二字。甲乙作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空。枯空則筋骨肌肉不相親。志云。骨空者。節之交也。癰腫不當骨空之處。則骨中之邪熱。不得泄瀉矣。潘氏云。骨空骨中之細孔如鬃眼者。所以通血液之滲灌。簡案、髓充骨空。今髓消而不當骨空。骨空無髓之可泄瀉。則筋骨枯矣。志注恐誤。
與忌日名,外臺作與期日。無名字。
岐伯曰,鬼遺方、千金翼、外臺、引集驗。曰字下有略說癰疽之極者八十種一句。
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止)三日已,合、千金翼作含。外臺注。一云無冷食。志云。嗌乃肺之上營。呼吸出入之門。發於嗌中。其勢甚猛。故名猛疽。若膿不瀉而塞嗌。則呼吸不通。不待半日而死矣。張云。豕膏即豬脂之煉淨者也。觀萬氏方。有治肺熱暴喑者。用豬脂一斤。煉過。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冷定。不時挑服一匙即愈。若無疾服之。最能潤肺潤腸。即是豕膏之屬。簡案、太陰陽明論云。喉主天氣。嗌主地氣。史倉公傳云。飲食下嗌。說文。嗌、咽也。此嗌為食道。然本文言塞咽半日死。則嗌為氣道明矣。王氏準繩云。結喉癰一名喉癰。靈樞名曰猛疽。以其勢毒猛烈可畏也。此以喉外結喉上為嗌也。按衛生寶鑑。有砭刺腫上。出紫黑血。用桔梗、甘草、連翹、黍黏、黃芩、升麻、防風等藥。醫治猛疽。按、此乃似指喉內壅腫為猛。當參考。
白話文:
黃帝詢問岐伯關於癰疽。岐伯解釋了上焦之氣(宗氣)溫煦肌膚、滋養骨骼、疏通腠理;中焦之氣(營氣)則濡養陰陽,循經脈運行。血液的變化導致發紅。這些氣血充盈,治療應當從虛實方面著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針刺時間的長短決定治療效果。形氣(或神氣、形神)的穩定很重要。文中提到的「草萓」,應當是蓂(或蘆)。若衛氣不能迴歸正常運行,就會形成癰腫。癰腫不宜發生在骨骼空隙處,否則邪氣無法排出,導致筋骨枯竭。 與忌日(或期日)相關的記載不明確。
岐伯說明了八十種癰疽的症狀,其中一種發生在咽喉的稱為猛疽,三日內即可痊癒。若膿液阻塞咽喉,則會危及生命。文中提到的豕膏指的是煉製過的豬脂,具有潤肺潤腸的功效。咽喉部位的癰疽,因其病情兇猛,故名猛疽。 關於猛疽的治療,古籍中也有其他記載,例如使用砭刺放血,以及內服中藥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