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35)
卷六 (35)
1. 大惑論篇第八十
所常營也,張本無也字。
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甲乙。傳、作揣。志云。陰乃肝腎。陽乃心肺。故陰陽相合。傳於目而為睛明也。
神精亂而不轉,甲乙作神分精亂而不揣。
東苑,馬雲。清冷之臺。東苑之所有也。
心有所喜(止)甚者為惑,甲乙。感、作惑。張云。偶為遊樂。心所喜血。忽逢奇異。神則惡之。夫神有所惡。則志有不隨。喜惡相感於卒然。故精氣為亂。去之則神移。神移則復矣。間者言其未甚也。亦足相迷。況其甚者。能無惑乎。
上氣不足(止)故善忘也,張云。下氣有餘。對上氣不足而言。非謂下之真實也。心肺虛於上。營衛留於下。則神氣不能相周。故為善忘。陽衰於上之兆也。
精氣並於脾(止)故不嗜食也,甲乙。寒、作塞。簡案、諸注順文詮釋。義殆難通。豈有胃熱而胃脘寒之理乎。當以甲乙為正。蓋胃熱故善飢。胃脘塞故不嗜食。
衛氣不得入於陰(止)故目不瞑矣,張云。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則或留於陰。或留於陽。留則陰陽有所偏勝。有偏勝則有偏虛。而寤寐亦失常矣。志云。陰蹺、陽蹺。並會於足太陽之睛明。衛氣行陽行陰。皆從目以出入。故曰目者。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
衛氣留於陰(止)故目閉也,甲乙。留、作行。行、作入。張云。此言因病而目有不能開視。及病而多寐者。以衛氣留於陰分。陰蹺滿而陽氣虛耳。觀寒熱病篇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內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即此上文兩節之義。
此人腸胃大(止)故多臥矣,甲乙。濕、作澀。更有澀則二字。下濕字亦作澀。不精、注一作不清。馬本。衛氣、作胃氣。誤。張云。解、利也。腸胃大則陰道迂遠。肉理濕滯不利。今人有飽食之後。即欲瞑者。正以水穀之悍氣。暴實於中。則衛氣盛於陰分。而精陽之氣。有不能勝之耳。世俗但呼為脾倦。而不知其有由然也。
故少瞑焉,甲乙。瞑、作臥。
其非常經也,張云。言其變也。蓋以明邪氣之所致然者。
邪氣留於上膲(止)卒然多臥焉,張云。膲、焦同。邪氣居於上焦。而加之飲食。則衛氣留閉於中。不能外達陽分。故猝然多臥。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蓋以邪客於臟。則格拒衛氣。不得內歸陰分耳。
治此諸邪,馬雲。自大惑論善忘以下七項。張云。統言本論八證也。
先其臟腑(止)定乃取之,志云。先其臟腑者。先調其五臟六腑之精氣神志。誅其小過者。去其微邪也。後調其氣者。調其營衛也。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其灸刺熨引。甘藥醪醴以取之。蓋志者精神魂魄志意也。形者營衛血氣之所營也。故志苦則傷神。形勞則傷精氣矣。
白話文:
《大惑論篇第八十》:
人體陰陽之氣相互協調傳遞,才能使眼睛視物清晰。若精神錯亂、精氣失調,則視覺功能無法正常運轉。
「東苑」一詞,指清冷之臺所在之地。當人心生喜悅時,若突然遭遇怪異事物,精神會產生厭惡,導致喜惡情緒驟然衝突,使精氣紊亂。若遠離乾擾,精神便能恢復穩定;輕微的乾擾尚可造成迷惑,更何況嚴重的刺激?
上焦氣虛、下焦氣滯(非實證),心肺功能虛弱,營衛之氣滯留於下,神氣無法周流,因而容易健忘,這是陽氣衰弱的徵兆。若精氣聚於脾,胃熱而胃脘阻塞(《甲乙經》作「塞」為準),雖易飢餓卻食慾不振。
衛氣夜間應入陰分以助睡眠,若滯留陽分則失眠;反之,若滯留陰分(《甲乙經》作「行於陰」),陽氣不足則嗜睡。陰蹺、陽蹺二脈交會於睛明穴,衛氣通過目部出入陰陽,故眼睛是營衛魂魄活動的關鍵。
腸胃寬大者,氣血運行遲緩,肌肉紋理濕滯(《甲乙經》作「澀」),衛氣久留陰分,導致多寐。飽食後昏沈欲睡,正是因水穀之氣驟然充實,衛氣盛於陰分而陽氣受抑,俗稱「脾倦」,實則有更深層的機理。
突發性嗜睡可能源於邪氣侵犯上焦,加上飲食影響,迫使衛氣閉阻於中焦,無法外達陽分。另有因邪客臟腑、阻礙衛氣入陰而失眠者。
治療此類病症(包括善忘等七種證候),需先調理臟腑精氣,祛除輕微邪氣,再調和營衛。須明確患者形體與精神的勞逸狀態,選用針灸、熨引或藥劑等療法。因精神過勞傷神,形體過勞傷精氣,二者皆需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