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35)
卷四 (35)
1. 本藏篇第四十七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推本臟腑吉凶善惡。故名篇。
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張云。奉、養也。周、給也。人身以血氣為本。精神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
經脈者,張云。經脈者即營養之道。營、運也。濡、潤也。營行脈中。故主於裡而利筋骨。
溫分內,張云。肉有分理。故云分肉。衛行脈外。故主表而司皮毛之開闔。
御精神,故魂魄,適寒溫,張云。御、統御也。適、調燮也。
營覆陰陽,張云。覆、包藏也。
精神專直,張云。專直如易系所謂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言其專一而正也。
無以相倚也,張云。倚、偏也。一曰當作異。
參天地,測陰陽而運四時,運、諸本作連。唯志作運。張云。副、配也。連通也。
化五節,張云。應五行之節序。而為之變化也。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甲乙四下有變字。各下更有各字。
心小則安(止)無守司也,甲乙邪弗能傷。注。太素云。外邪不能傷。又易傷於邪。注。太素亦作外邪。又楊上善云。心臟言神有八變。後四臟但言臟變。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變則四臟可知。故略而不言也。張云。心小則怯。故必多憂。大則不固。故邪易傷之。高則滿於肺而竅多不利。下則陽氣抑而神必不揚。心脆者火必易動。偏傾者不得其中。此其所以各有病也。志云。肺者心之蓋。故心高則滿於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聲。滿則心肺之竅閉塞。故悶而善忘難開以言也。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按、邪氣臟腑篇。五臟脈微小為消癉。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脆弱。則津弱微薄。故皆成消癉。
肺小則少飲止胸偏痛也,甲乙無喝字。肩息作喘息。居賁作逼賁易傷。注。一云易傷於熱。喘息鼻衄。張云。喘喝、氣喘聲急也。肩息、咳聳肩喘息而咳也。居當作苦。肺下則氣道不利。故苦於賁迫而脅下痛也。志云。賁乃胃脘之賁門。在胃之上口。下則肺居賁間。而胃脘迫肺。血脈不通。故脅下痛。肺傷者。肺痿也。簡案、張改居作苦。以賁為奔之義非也。當依甲乙作逼賁。仍志注為賁門。以前後文例推之。肺小則下。恐脫安字。
肝小則臟安(止)脅下痛也,甲乙無髒字。下脾腎並同。苦作善。切作加。悗作急。脅下痛也。之痛上有偏字。馬雲。支別者。上奔迫切。脅下多悶。張云。上支賁切。謂肝經上行之支脈賁壅迫切。故脅為悗悶。為息賁喘息也。志云。肝居胃之左。故大則逼胃。而胃脘上迫於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則苦於膈中。且脅下痛。肝脈貫膈上注肺。故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簡案、支非支別之謂。王冰注六元正紀支痛云。支、拄傍也。脅字句。此謂上支拄於賁門。切迫於脅下。而為息賁者。肝高而上逼於肺也。史有肺肝相附語。亦恐近焉。經筋篇及五十六難。並以息賁為肺病。此肝病及肺也。
白話文:
本藏篇第四十七
此篇討論臟腑吉凶善惡,以及臟腑功能與人體性命、經脈運行的關係。
人體依靠血氣作為根本,精神作為運用,這四者互相配合,才能使性命得以維持。
經脈是營養輸布的通道,營氣運行於脈中,滋潤內臟,使筋骨強健。
衛氣運行於脈外,保護肌膚,調節皮毛的開合。
精神的統御,使魂魄適應寒暑變化。
營氣包藏陰陽。
精神專注而正直。
沒有偏倚。
臟腑配合天地運行的規律,並隨著四季變化而調整。
五臟的變化也應循五行節氣的順序。
以上二十五種情況各有不同。
心臟小則心境安寧,不易受外邪侵害;若心臟過大,則心氣不固,容易受外邪侵犯;心臟位置過高,則會影響肺部,導致氣機不利;心臟位置過低,則陽氣受阻,精神不振;心臟脆弱,則容易出現心火旺盛的情況;心臟偏斜,則臟腑氣血運行失調,導致各種疾病。肺是心的屏障,心氣過盛則會影響肺,導致氣機阻塞,出現胸悶、健忘等症狀;心臟脆弱則容易患消渴、心熱等疾病。
肺部小則容易少喝水,胸部偏側疼痛,並伴有喘息、鼻出血等症狀;肺部位置過低,則氣道不利,導致胃脘部受壓迫,脅肋疼痛。
肝臟小則臟腑安寧;肝臟過大則會壓迫胃部,導致胃脘上部脹滿,咽喉不適,以及脅肋疼痛;肝氣上逆,會影響肺部,出現喘息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