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34)
卷四 (34)
1. 五變篇第四十六
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張云。骨屬腎。肉屬脾。皆至陰之所在也。陰不足。則陽邪易以入之。故善病寒熱。
顴骨者(止)故善病寒熱也,甲乙。殆、作始。志云。夫腎主骨。顴者腎之外侯也。故顴骨為骨之本。顴大則周身之骨皆大。顴小則知其骨小也。䐃者肉之指標也。懦懦柔弱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豐也。地色者地閣之色。殆不與天庭同色。此土氣之卑汙也。髓者骨之充也。骨小則其髓不滿矣。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骨小皮薄。則陰陽兩虛矣。陽虛則生寒。陰虛則發熱。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熱也。張云。懦、儒、糯、軟、三音。簡案、寒熱謂虛勞寒熱。內經言寒熱者皆然。
粗理(止)各視其部,甲乙無者各二字。部上有三字。張云。肉不堅。則風寒濕邪易以入也。人之上下左右虛實。自有不同。故當各視其部。
病腸中積聚者(止)大聚乃起,甲乙。乃傷作乃作。稍至作稍止。馬雲。惡者猶俗云不好也。朱永年云。此言善病腸中積聚者。以腸胃之惡也。夫皮膚薄而氣不充。身澤毛肉不堅。而津液不能淖澤。如此則腸胃惡。蓋津液血氣。腸胃之所生也。惡則邪氣留止。而或積聚。乃傷脾胃之間。若再飲食之寒溫不節。邪氣稍至。即蓄積而大聚乃起。夫腸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氣。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膚薄而肉不堅。則氣不充而津液不淖澤矣。氣不充而液不澤。則皮毛開而腠理疏。疏則邪氣留止。漸溜於腸澤之間。而成積聚矣。(馬雲大義詳見百病始生篇)簡案、馬雲。其肉不堅而反為淖澤。淖澤者推之則移也。此以淖澤為柔脆之義也。張云。淖澤者濕滯多也。考內經中淖澤多見諸篇。然未見為柔脆之義。若依張說。而為濕滯多。則與皮膚薄而不澤相反。故朱帶堅上不學而讀。更添一不字而釋之。義覺分曉。
先立其年(止)五變之紀也,張云。先立其年。則五運六氣各有所主。故知其時。凡病遇生王則時之高也。故可以起。起言愈也。如逢衰克。則時之下也。病當危殆矣。六元正紀大論亦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雖非衰克陷下之時。而年有所沖。則氣有所通。其病亦因而起。此非上文之所謂起也。如水火相沖。火當畏水。金木相沖。木當畏金。然火勝則水亦病。木勝則金亦病。故有以金形之人。而反病於丁壬年者。有以木形之人而反病於甲巳年者。是謂因形生病。五變之紀也。簡案、本節諸家並以運氣家之言而解之。然運氣之說。昉於唐以後。乃不可以彼解此。必別有義之所存。俟考。
白話文:
五變篇第四十六
骨骼細小、肌肉薄弱的人,容易患上寒熱病。張氏解釋說,骨骼屬腎,肌肉屬脾,都是陰氣所在之處。陰氣不足,陽邪就容易侵入,因此容易患寒熱病。
顴骨是腎的外在表現,因此顴骨是骨骼的根本。顴骨大的人,全身骨骼都大;顴骨小的人,骨骼也小。肌肉的豐盈與否可以從手臂的粗細看出,手臂薄弱表示四肢肌肉不豐滿。地閣(下巴)的顏色若與天庭(額頭)不同,代表土氣(脾胃之氣)不足。骨髓是骨骼的充養,骨骼小則骨髓不充盈。皮膚屬陽,筋骨屬陰,骨骼小、皮膚薄的人,陰陽兩虛。陽虛則生寒,陰虛則發熱,因此這類人容易患寒熱病。張氏提到,「懦」、「儒」、「糯」、「軟」三字音義相近。寒熱指的是虛勞寒熱,《內經》中提到的寒熱都是此意。
肌肉紋理粗疏、不堅實的人,容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各部位的虛實不同,因此需要分別觀察。
容易患腸道積聚病的人,腸胃功能較差。皮膚薄弱、氣血不足,肌肉不堅實且津液不滋潤,會導致腸胃功能惡化。津液和氣血是腸胃運作的基礎,功能惡化則邪氣滯留,形成積聚。若再加上飲食寒溫不節制,邪氣稍至便會積聚成大病。腸與肺相合,主皮膚和氣;胃與脾相合,主肌肉和津液。因此皮膚薄、肌肉不堅實的人,氣血不足且津液不滋潤,導致毛孔開張、腠理疏鬆,邪氣滯留,逐漸形成腸道積聚。張氏認為「淖澤」指濕氣過多,但《內經》中「淖澤」多處出現,未必指柔脆。朱氏解釋時在「堅」字前補一「不」字,文義更清晰。
預先確定年份(五運六氣的變化),可以瞭解疾病發生的時機。若逢生旺之時,疾病可能好轉;若逢衰克之時,病情可能危重。《六元正紀大論》也提到,先確定年份以明氣運。即使不是衰克陷下之時,若年份有沖剋,氣機也會受影響,疾病可能因此發作。這與前文所說的「起」(好轉)不同。例如水火相沖,火本畏水;金木相沖,木本畏金。但若火勝則水病,木勝則金病,因此金形之人可能在丁壬年生病,木形之人可能在甲巳年生病,這是因體質而生的疾病,屬於「五變」的範疇。簡案中提到,本節各家多以運氣學說解釋,但運氣學說始於唐代以後,未必適用於此處,可能另有含義,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