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2. 禁服篇第四十八

馬雲。服事也。詩大雅板篇。有我言維服。內論脈有關格。宜用灸刺藥法。故名篇。志云。篇名禁服者。誡其佩服而禁其輕泄也。又云。首篇有禁服二字。因以名篇。簡案、篇首云。旦暮勒服之。又云。此先師之所禁。志後說為是。

近者編絕久者簡垢,張云。六十篇古經數也。今失其傳。編絕簡垢。即韋編三絕之謂。垢、塵汙也。蓋古時無紙。書於竹簡。以熟皮編之。故曰韋編。簡案、說文。編、次簡也。史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前儒林傳注。編、所以聯次簡也。爾雅疏。簡、竹簡也。古未有紙。載文於簡。謂之簡札。

褊淺,史記禮書。褊陋之說。入焉而嗛。注。褊狹也。

自強於學若細子,簡案、強、勉也。勒也。謂自勉強若細子然。未能渾束為一也。

坐私傳之也,簡案、坐字未詳。蓋謂於其坐私傳之也。

割臂歃血,曲禮疏。割牲左耳。盛以珠盤。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為盟書。書成乃歃血。讀書說文。盟者以血塗口旁曰歃血。淮南齊俗訓。胡人彈骨。越人齧骨。中國歃血。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

齋宿,簡案、宿、與肅通。禮。祭統先期。旬有一日。宮宰宿夫人。注。宿、讀為肅。戒也。

正陽,簡案、正午也。禮祭義。殷人祭其陽。注。陽謂日中時也。

凡刺之理(止)血盡不殆矣,馬雲。凡刺之理六句。見前經脈篇。張云。經脈為始。必先明經絡也。營其所行。營行有終始也。知其度量。脈度有短長也。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分表裡出入也。衛氣者陽氣也。衛外而為固者也。陽氣不固。則衛氣失常。而邪從衛入。乃生疾病。故為百病母。瀉實則虛。補虛則實。故虛實乃止。病在血者調之絡。邪血去盡。則不殆矣。

夫約方者(止)則神與弗俱,張云。約者要也。約方、約囊。其道同也。囊滿弗約。則輸泄而傾。方成弗約。則不切於用。蓋雜則不精也。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不得其精。焉能入神。有方無約。即無神也。故曰神與弗俱。所謂約者。即前外揣篇。渾束為一之義。

弗滿而約之,張云。滿言欲博。約言欲精。弗滿而約之。謂亦有不由博學而可得其捷徑者否也。故曰願為下村。

寸口主中(止)名曰平人,張云。太陰行氣於臟。故寸口主中。陽明行氣於腑。故人迎主外。人迎寸口。一表一里也。故往來相應。欲其大小齊等。若引繩之勻者。是為和調之脈。然人迎主陽。故必於春夏微大。寸口主陰。故必於秋冬微大。乃謂之平人也。簡案、馬志。並以左右寸口。為人迎氣口釋之。失古義矣。

代則乍甚乍間,張云。此言人迎脈也。乍甚乍間。即下文乍痛乍止之謂。志云。乍痛乍止者。病在血氣之交。或在氣或在脈。有交相更代之義。故脈代也。

白話文:

禁服篇第四十八

馬雲解釋「服」為「事」,如《詩經·大雅·板》中「有我言維服」之意。本篇內容論述脈象中的「關格」,並提及灸刺與藥物的治療方法,因而以此為篇名。志雲認為「禁服」意在告誡謹慎遵循醫道,禁止輕率洩露。另有說法指出,因篇首出現「禁服」二字,故以此命名。簡案考證後,認為志雲的後一說法較為合理。

「近者編絕久者簡垢」
張雲解釋,此指古代六十篇醫經的數量,但今已失傳。「編絕簡垢」意同「韋編三絕」,指編綁竹簡的皮繩斷裂,竹簡因年代久遠而蒙塵。古代無紙,文字書於竹簡,以熟皮編聯,故稱「韋編」。簡案引《說文解字》解釋「編」為排列竹簡;《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爾雅疏》說明「簡」即竹簡,為古代書寫載體。

「褊淺」
出自《史記·禮書》,形容見識狹隘淺薄。

「自強於學若細子」
簡案解釋「強」為勉力、勤奮,意指像孩童般努力學習,但尚未能融會貫通。

「坐私傳之也」
簡案認為「坐」字意義不明,可能指私下傳授醫道時的情境。

「割臂歃血」
《禮記·曲禮》疏記載,古代盟誓時割取牲畜左耳盛於珠盤,取血盛於玉敦,以血書寫盟約後塗抹口旁,稱「歃血」。《淮南子·齊俗訓》提到不同民族以不同方式立信(如胡人彈骨、越人齧骨),但本質相同。

「齋宿」
簡案指出「宿」通「肅」,意為齋戒。《禮記·祭統》記載祭祀前十日,宮宰需告誡夫人,此處「宿」即「肅」,為戒慎之意。

「正陽」
簡案解釋為正午時分。《禮記·祭義》提到殷人於日中祭祀,故「陽」指日中。

「凡刺之理……血盡不殆矣」
馬雲指出此段與《經脈篇》內容相同。張雲進一步說明:針刺需以經絡為基礎,掌握氣血運行規律與脈搏長短,區分五臟六腑的表裡關係。衛氣為陽氣,若失固則邪氣入侵致病,故需瀉實補虛以調和氣血。調治絡脈中的瘀血,邪去則病癒。

「夫約方者……則神與弗俱」
張雲解釋「約」為精要,如同紮緊囊袋以防傾漏,醫方若未經提煉則難以實用。《易經》強調精義方能入神,雜亂則失神髓,故「神與弗俱」即缺乏核心精神。此處「約」與《外揣篇》「渾束為一」意義相通。

「弗滿而約之」
張雲認為「滿」指廣博,「約」指精簡,此句反問是否有捷徑可不經博學而直達精要,故謙稱「願為下村」。

「寸口主中……名曰平人」
張雲分析:寸口脈反映臟氣(太陰主內),人迎脈反映腑氣(陽明主外),兩者需如繩索般均衡。人迎屬陽,春夏應略大;寸口屬陰,秋冬應略大,如此方為健康之脈。簡案批評馬雲、志雲將人迎與寸口誤解為左右手腕脈象,偏離古義。

「代則乍甚乍間」
張雲指此為人迎脈象,脈代表示病症時輕時重(如疼痛間歇發作)。志雲補充,病在氣血交替處,或在氣或在脈,故脈象呈現更替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