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禁服篇第四十八

緊痛(止)名曰經刺,按、甲乙張馬忘作旦。是。張云。緊則為痛痹。故當取分肉。代因血氣不調。故當取血絡。且飲調和之藥。脈陷下不起者有寒滯。故宜灸之。若不因血氣之盛虛。而病有留於經絡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灸刺。以取之也。

人迎四倍者(止)以驗其臟腑之病,張云。脈之偏盛至於四倍者。乃為關格不治之證。若一倍、二倍、三倍。不過為病。而但有輕重之分耳。故當審其致病之本末。察其寒熱臟腑而施之治也。

病在足厥陰(止)在手心主,張云。人迎寸口。相為表裡。故上文云。人迎一倍。病在足少陽。此云寸口一倍。病在足厥陰。膽與肝為表裡也。一倍而躁。為人迎。在手少陽。寸口在手心。主三焦包絡。人表裡也。凡後二倍三倍。表裡皆然。

盛則脹滿(止)出糜、少氣、溺色變,張云。此言寸口脈也。盛則外實中虛。故為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真陰不足。故為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糜、謂泄瀉糜爛之物。

緊則先刺(止)以經取之,甲乙。徒、作從。馬志本取之下。有名曰經刺四字。張云。緊則為寒。故宜先刺後灸。欲其經易通。寒易去也。脈陷下者。以寒著於血。而血結為滯。故宜灸之也。代則取血絡。及不盛不虛。義見上文。馬雲。徒灸之徒。但也。志云。夫痛痹在於分腠之氣。分腠者。皮膚臟腑之肉理。故病在陽者。取之分肉。病在陰者。先刺而後灸之。蓋灸者。所以啟在內在下之氣也。代則氣分之邪交於脈絡。故先取血絡。而後飲藥以調之。

可傳於大數,馬雲。大數大義。具本經絡始篇。張云。營、經脈也。輸、滎輸也。大數、大法也。即經脈、本輸、終始、禁服等篇之義。

大數曰(止)無勞也,甲乙作大曰盛則從瀉。小曰虛則從補。緊則從灸刺之。且飲藥。陷下則從灸之。亦曰作亦用。大以弱作代一字。簡案、依甲乙改字。義太明晰。與上文相貫串。馬雲。以經取之。則取陽經者。不取陰經。取陰經者。不取陽經。此之謂經治。其飲藥灸刺三者。亦可兼行也。且其脈急者。可加導引之功。或脈大而弱者。則當主於安靜。雖有用力。不至大勞也。此乃大法之所在。即約方之要者。而外揣渾束為一之義盡矣。張云。經取之。即所謂經治者。或飲藥。或灸刺。皆可隨經所宜而治也。脈急者。邪盛也。宜設法引去之。脈大以弱者。陰不足也。宜安靜以養陰。用力無勞也。

白話文:

緊痛(止)名為經刺:

如果身體某處出現緊繃疼痛,這稱為「經刺」。根據不同醫者的說法,有些認為這種情況是因氣血不調導致的,應當取血絡(即血管),並配合飲用調和氣血的藥物;也有些認為是由於寒氣停滯導致的脈象下陷,應當用艾灸治療。如果不是氣血虛實的問題,而是病邪停留於經絡之中,就應當根據病邪所在的經絡,或用藥物,或用針灸來治療。

人迎四倍者(止)以驗其臟腑之病:

人迎脈搏如果比正常強盛四倍,可以藉此判斷臟腑的疾病。醫者認為,脈象過於強盛四倍,屬於病情嚴重、難以治療的關格證。如果只是一倍、兩倍、三倍,則只代表病情輕重程度的不同。因此,應當仔細審查致病的根本原因,觀察其寒熱、臟腑的狀況,再施以治療。

病在足厥陰(止)在手心主:

人迎脈和寸口脈是互為表裡的,所以上文說人迎脈盛一倍,病在足少陽經;這裡說寸口脈盛一倍,病在足厥陰經,這是因為膽和肝互為表裡。一倍的脈盛如果表現出躁動,則病在手少陽;寸口脈盛一倍,病在手心主經,心主和三焦包絡互為表裡。凡是二倍、三倍的情況,表裡關係皆是如此。

盛則脹滿(止)出糜、少氣、溺色變:

這裡說的是寸口脈的情況。如果寸口脈強盛,則表示體外實證,體內虛弱,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寒氣停留在體內、食物難以消化等症狀。如果寸口脈虛弱,則表示體內陰液不足,所以會出現體內發熱、拉稀水、氣短、尿色改變等症狀。拉稀水是指腹瀉排泄的糜爛物。

緊則先刺(止)以經取之:

如果脈象緊繃,表示體內有寒氣,應當先針刺後艾灸,這樣可以使經絡容易通暢,寒氣容易去除。脈象下陷,表示寒氣停留在血液中,導致血液凝滯,所以應當用艾灸治療。有些醫者認為,也可以取血絡,如果脈象不盛不虛,則應當按照上述方法處理。另一些醫者認為,疼痛麻木病症在於皮膚肌肉的間隙,所以病在陽經時,就取肌肉部位治療;病在陰經時,就先針刺再艾灸。艾灸是為了啟動體內深處的氣。如果是氣分邪氣進入脈絡,就應當先取血絡,然後飲用藥物來調和。

可傳於大數:

這句話的意思是,疾病的變化和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大數」的理論。所謂「大數」是指經絡篇、本輸篇、終始篇、禁服篇等這些篇章所講述的道理。

大數曰(止)無勞也:

「大數」的原則是,脈象盛大就用瀉法,脈象虛小就用補法,脈象緊繃就用艾灸和針刺,並配合飲用藥物。脈象下陷則用艾灸。此外,也提到「亦用」這個方法,意思是兼用。如果脈象偏弱,就用「代」的方法。大數的理論非常明確,與上文相呼應。另一種解釋是,用經絡治療疾病時,治療陽經就不要治療陰經,治療陰經就不要治療陽經,這就是「經治」。飲藥和艾灸可以同時進行。如果脈搏急促,可以配合導引功法,如果脈大而無力,就應該靜養。即使有勞動,也不要過度。這些是治療的大原則,也是選用藥方的要點,意思是說,應該將多種方法融會貫通。有些醫者認為,所謂「經治」,就是根據經絡的特性選擇用藥或針灸來治療。脈搏急促,表示邪氣旺盛,應該想辦法引導它離開;脈大而無力,表示陰液不足,應該靜養來滋養陰液,並且不要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