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
卷五 (2)
1. 禁服篇第四十八
緊痛(止)名曰經刺,按、甲乙張馬忘作旦。是。張云。緊則為痛痹。故當取分肉。代因血氣不調。故當取血絡。且飲調和之藥。脈陷下不起者有寒滯。故宜灸之。若不因血氣之盛虛。而病有留於經絡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灸刺。以取之也。
人迎四倍者(止)以驗其臟腑之病,張云。脈之偏盛至於四倍者。乃為關格不治之證。若一倍、二倍、三倍。不過為病。而但有輕重之分耳。故當審其致病之本末。察其寒熱臟腑而施之治也。
病在足厥陰(止)在手心主,張云。人迎寸口。相為表裡。故上文云。人迎一倍。病在足少陽。此云寸口一倍。病在足厥陰。膽與肝為表裡也。一倍而躁。為人迎。在手少陽。寸口在手心。主三焦包絡。人表裡也。凡後二倍三倍。表裡皆然。
盛則脹滿(止)出糜、少氣、溺色變,張云。此言寸口脈也。盛則外實中虛。故為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真陰不足。故為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糜、謂泄瀉糜爛之物。
緊則先刺(止)以經取之,甲乙。徒、作從。馬志本取之下。有名曰經刺四字。張云。緊則為寒。故宜先刺後灸。欲其經易通。寒易去也。脈陷下者。以寒著於血。而血結為滯。故宜灸之也。代則取血絡。及不盛不虛。義見上文。馬雲。徒灸之徒。但也。志云。夫痛痹在於分腠之氣。分腠者。皮膚臟腑之肉理。故病在陽者。取之分肉。病在陰者。先刺而後灸之。蓋灸者。所以啟在內在下之氣也。代則氣分之邪交於脈絡。故先取血絡。而後飲藥以調之。
可傳於大數,馬雲。大數大義。具本經絡始篇。張云。營、經脈也。輸、滎輸也。大數、大法也。即經脈、本輸、終始、禁服等篇之義。
大數曰(止)無勞也,甲乙作大曰盛則從瀉。小曰虛則從補。緊則從灸刺之。且飲藥。陷下則從灸之。亦曰作亦用。大以弱作代一字。簡案、依甲乙改字。義太明晰。與上文相貫串。馬雲。以經取之。則取陽經者。不取陰經。取陰經者。不取陽經。此之謂經治。其飲藥灸刺三者。亦可兼行也。且其脈急者。可加導引之功。或脈大而弱者。則當主於安靜。雖有用力。不至大勞也。此乃大法之所在。即約方之要者。而外揣渾束為一之義盡矣。張云。經取之。即所謂經治者。或飲藥。或灸刺。皆可隨經所宜而治也。脈急者。邪盛也。宜設法引去之。脈大以弱者。陰不足也。宜安靜以養陰。用力無勞也。
白話文:
【禁服篇第四十八】
緊痛:稱為「經刺」。張氏解釋:脈象緊主痛痹,應針刺分肉;脈象代因血氣失調,需刺血絡並配合藥物調理。脈象沈陷不起者為寒滯,宜灸治。若病症僅留滯經絡而非血氣盛虛所致,則依經絡所在,選擇藥物、針灸或刺絡治療。
人迎脈盛四倍:張氏指出,脈象偏盛達四倍屬「關格」重症(不治之症),一至三倍則為輕重不等的病症,需辨明病因、寒熱及臟腑狀況施治。
病在足厥陰:張氏說明,人迎與寸口脈互為表裡。人迎脈盛一倍病在足少陽,寸口脈盛一倍則病在足厥陰(肝膽表裡)。若脈盛且躁,人迎主手少陽,寸口主手心主(三焦與心包絡表裡),二倍、三倍之病位依此類推。
盛則脹滿:張氏解釋寸口脈盛時,外實內虛會導致脹滿、中寒、食不化;脈虛則陰虛生內熱,出現腹瀉糜爛、氣短、小便變色。
緊則先刺:張氏認為脈緊主寒,宜先針刺後施灸以通經散寒。脈沈陷者因寒凝血滯,需灸治;脈代則刺血絡,不盛不虛者依前述原則治療。馬氏補充,「徒灸」指僅用灸法,而病在陽分取分肉,病在陰分先刺後灸,以引動內在氣機。
可傳於大數:馬氏指「大數」即根本法則,詳見《經絡始篇》。張氏稱此為經脈、腧穴、治療大法之總綱。
大數曰:原文提及脈盛用瀉法,脈虛用補法,脈緊則針灸配合藥物,脈陷下專用灸法。馬氏強調「經治」需分陰陽經取穴,可兼用藥物、針灸。脈急者加導引術,脈大而弱者宜靜養,避免過勞。張氏總結,此為治療核心原則,統合外治與調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