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壽夭剛柔篇第六

少師,甲乙作岐伯。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甲乙作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據下文甲乙非是。張云。剛、柔、強、弱、短、長。無非陰陽之化。然曰陰曰陽。人皆知之。至若陰中復有陰。陽中復有陽。則人所不知也。故當詳審陰陽。則刺得其方矣。

得病所始,張云。謂知其或始於陰。或始於陽。故刺之有理也。

謹度病端,張云。謂察其風因木化。熱因火化。濕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與時相應也。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止)刺絡脈,張云。陰之陰者。陰病在陰分也。當刺其滎輸。以諸經滎輸氣微亦陰之類。如手太陰經魚際為滎。太淵為輸者是也。陽之陽者。陽病在陽分也。當刺其合穴。蓋所入為合。猶在陽分。刺此以防深入。如手陽明經曲池之類是也。陽之陰者。陽病在陰也。當刺陰之經穴。蓋所行為經。其氣正盛。即陰中之陽。如手太陰經渠之類是也。陰之陽者。陰病在陽也。當刺諸絡脈。蓋絡脈浮淺。皆在陽分。如手陽明經偏歷之類是也。簡案、絡脈甲乙作陽之絡。義尤明矣。馬以陰陽為五臟六腑皮膚筋骨之義。覺不允當。

白話文:

《少師》中,甲乙二人認為岐伯所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實際上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張仲景指出,甲乙二人理解有誤。他認為剛、柔、強、弱、短、長等都是陰陽變化產生的結果。然而,人們普遍了解「陰」和「陽」,卻不了解「陰中之陰」和「陽中之陽」。因此,必須深入研究陰陽,才能準確地進行鍼灸。

張仲景指出,了解疾病的起因,才能進行合理的鍼灸治療。疾病可能始於陰,也可能始於陽。

張仲景還強調,要根據疾病的本質進行鍼灸。風邪入體,則木氣化生;熱邪入體,則火氣化生;濕邪入體,則土氣化生;燥邪入體,則金氣化生;寒邪入體,則水氣化生。因此,要根據季節和疾病的特性進行鍼灸。

針對「病在陰之陰者,刺絡脈」這句話,張仲景進一步解釋:「陰之陰者」,指的是陰病在陰分。應當刺其滎輸穴。因為諸經的滎輸穴氣微,屬於陰之類。例如,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為滎穴,太淵穴為輸穴,皆屬陰。

「陽之陽者」,指的是陽病在陽分。應當刺其合穴。因為合穴所入為陽,猶在陽分。刺此以防深入。例如,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穴之類。

「陽之陰者」,指的是陽病在陰。應當刺陰之經穴。因為經穴所行為經,其氣正盛,即陰中之陽。例如,手太陰肺經的經渠穴之類。

「陰之陽者」,指的是陰病在陽。應當刺諸絡脈。因為絡脈浮淺,皆在陽分。例如,手陽明大腸經的偏歷穴之類。

簡案中,甲乙二人認為絡脈屬於「陽之絡」,張仲景認為這個說法更加明確。馬氏以陰陽解釋五臟六腑、皮膚筋骨,張仲景認為這個說法並不恰當。

故曰病在陽者(止)命曰風痹,馬雲。病在陽經者其名曰風。(義見素問風論)病在陰經者其名曰痹。(義見素問痹論)陰陽兩經俱受其病。其名曰風痹。東垣李氏云。病在陽者命曰風。此病在陽。因十二經各受風邪。以高言之氣分也。故身半以上。風之中也。病在陰者命曰痹。身半以下。濕之中也。樓氏曰。陰陽俱病。言陰陽氣血俱病也。簡案、二氏所取義各異。然以上文陰陽推之。馬注為得。張意亦同。(張氏醫通云行痹者走注無定風之用也經云病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越脾加朮附湯)

白話文:

因此說,病在陽的稱為風痺,馬雲說:病在陽經的稱為風,病在陰經的稱為痺。陰陽兩經都生病,就稱為風痺。東垣李氏說:病在陽的稱為風,此病在陽,因為十二經各受風邪,以高言之氣分也,所以身體上半部屬於風。病在陰的稱為痺,身體下半部屬於濕。樓氏說:陰陽俱病,是指陰陽氣血都生病。簡案,兩家所取義各不相同。然而以上文陰陽推之,馬注為得,張意亦同。

病有形(止)陰之類也,張云。有形而不痛者病淺在外也。無形而痛者病深在內也。志云。有形者皮肉筋骨之有形。無形者五臟六腑之氣也。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陽也。病無形而痛者。氣傷痛也。

其陽完而陰傷之也,馬雲。陽經不傷。而陰經受傷耳。

急治其陰,無攻其陽,甲乙作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其陰完而陽傷之也,甲乙注云。九墟。完、作緩。馬雲。陰經不傷。而陽經受傷耳。

急治其陽,無攻其陰,甲乙作急治其陰。無攻其陽。

陰陽俱動(止)其形不久,張云。陰陽俱動。表裡皆病也。乍有形。乍無形。往來不常也。加以煩心。陰病甚於陽也。大凡治病必求於本。若求其在表面里亦病。求其在裡而表亦病。此以陰陽並傷。故曰不表不里。治之為難。形將不久矣。

白話文:

疾病有形狀的,屬於陰性的病症,張仲景說:有形狀但沒有疼痛的,病症淺在於外。沒有形狀但疼痛的,病症深在於內。志書記載:有形狀是指皮膚、肌肉、筋骨等有形之物,沒有形狀是指五臟六腑的氣息。有形狀而不疼痛的病症,是外在的陽氣受到影響。沒有形狀而疼痛的病症,是氣息受損而導致的疼痛。

馬雲說:陽氣完好而陰氣受損,陽經沒有受傷,而陰經受傷。

甲乙注釋:應當急治陰氣,不要攻伐陽氣。

甲乙注釋:九墟指出,完應讀作緩。馬雲說:陰經沒有受傷,而陽經受傷。

甲乙注釋:應當急治陽氣,不要攻伐陰氣。

陰陽同時活動,疾病的形狀不會持續很久,張仲景說:陰陽同時活動,表裡都患病。時而有形狀,時而無形狀,來去無常。再加上心煩,陰病比陽病更嚴重。總的來說,治病必須找到病根。如果只求表面的病症,裡面的病症也會存在;如果只求裡面的病症,表面的病症也會存在。這是因為陰陽都受到損傷,所以說不表不裡,治療起來很困難,病情很快就會惡化。

形氣病之先後,張云。形見於外。氣運於中。病傷形氣。則或先或後。必各有所應。

風寒傷形(止)相應也,張云。風寒外襲。故傷於形。情欲內勞。故傷於氣。內傷則病在臟腑。外傷則應於皮毛。若風傷筋脈。則居於外內之間。故應於筋脈。此形氣表裡之有辨也。

病九日者(止)衰之,馬雲。衰、去聲。人之感病不同。日數各有多少遠近。以此大略。病三日而刺一次者之法。等而殺之。

久痹(止)出其血,馬雲。惟久痹而其身不能往來者。則見其血絡盡出其血。不必拘於三日一刺之法也。簡案、不去身。謂留著而不退去也。馬及張併為行去之去。恐非。

白話文:

形氣病的發病先後順序,張說:形體表現於外,氣機運行於內。疾病傷害形體或氣機,就會先後出現,必然各自有相應的部位。

風寒侵襲身體,會首先傷害到形體,情慾過度或勞累過度,則會傷到氣機。內傷則疾病發生在臟腑,外傷則表現於皮膚毛髮。如果風寒侵襲筋脈,則居於外內之間,故而會表現於筋脈。這就是形體與氣機表裡分明的道理。

疾病發作九天者,屬於衰敗之象,馬說:衰,去聲。人體感染疾病的方式不同,發病的時間長短也有差異,以此作為大略的規律。疾病發作三天就針灸一次的方法,應該等量齊觀,一視同仁地使用。

久痹症,應該放血,馬說:只有久痹症,患者身體不能行走,才應該見血絡盡出,放出其血,不必拘泥於三天一針的規律。簡案,不去身,指的是疾病留著而不退去。馬和張都用「去」字,可能不妥。

形先病(止)倍其日,馬雲。風寒傷形。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其病尚在於表。猶甚淺也。刺之日數。一半而已。如病九日而刺二次。病一月而刺五次之謂也。憂、恐、喜、怒、傷氣。氣傷臟而外形又應者。其病表裡皆然。殊為深也。刺之日數。必加倍之。如病九日而刺三次。病一月而刺十次之謂也。

此月內難易之應也,月字甲乙道藏吳本並作外。是。張云。病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

相任則壽,張云。相任者。相當也。

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二果字甲乙作裹。是。簡案、馬雲。相果者如果木之果。皮肉相稱。即所謂堅果也。志云。果、成也。並不可從。蔣示吉望色啟微云。果、裹也。皮所以裹肉。皮厚肉堅。則相果。若皮厚肉脆。皮薄肉堅。則不相果也。

白話文:

形狀先於病變,治療時間要加倍。馬雲說:風寒侵襲身體,身體先生病而尚未深入臟腑者,其病症尚在於表面,還很淺。針灸治療的天數,只需一半即可。例如,病了九天,只針灸兩次;病了個月,只需針灸五次。

憂慮、恐懼、喜悅、憤怒會傷氣,氣傷及臟腑,又表現在外形,則其病症表裡都有,非常深。針灸治療的天數,必須加倍。例如,病了九天,要針灸三次;病了個月,要針灸十次。

這是本月內治療難易的應對方式。月字,甲乙道藏吳本都寫作「外」。這是對的。張仲景說:病症有淺有深,所以治療有難易之分。

相互配合則能長壽。張仲景說:相任,就是互相配合。

相互配合則能長壽,相互不配合則會夭折。兩個「果」字,甲乙本都寫作「裹」。這是對的。簡案、馬雲說:相果,就像樹木的果實一樣,皮肉相稱,就是所謂的堅果。志書上說:果,成就也。這是不對的。蔣示吉望色啟微說:果,裹也。皮用來包裹肉,皮厚肉堅,就叫相果。如果皮厚肉脆,或皮薄肉堅,就叫不相果。

血氣經絡(止)則夭,張云。血氣經絡者。內之根本也。形體者。外之枝葉也。根本勝者壽。枝葉勝者夭也。

形充而(止)則危矣,張云。形充而皮膚和緩者。氣脈從容故當壽。形充而皮膚緊急者。氣脈促迫故當夭。形充脈大者。表裡如一。故曰順。形充脈弱者。外實內虛。故曰危。

顴不起者,馬雲。顴為諸骨之宗。顴大則一身之骨皆大。而勝其形體之充大。張同。志云。顴乃腎之外候。故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此先天之氣薄也。簡案、顴者骨之標於面。尤易見者。可以此相周身之骨也。

大肉䐃堅而有分者,張云。大肉臀肉也。䐃者筋肉結聚之處。堅而厚者是也。有分者。肉中分理明顯也。此言形體雖充。又必以肉之堅脆分壽夭。其必驗於大肉者。以大肉為諸肉之宗也。故凡形充而臀削者。必非福壽之兆。簡案、史音䐃。渠永切。腹中䐃脂。馬仍此。非也。(玉篇䐃渠隕切腹中䐃脂)玉機真藏論。說肉破䐃。王注。䐃、謂肘膝後肉如塊者。

白話文:

血氣經絡衰敗,就會夭折,張仲景說。血氣經絡是人體內在的根本,形體是外在的枝葉。根本強盛則長壽,枝葉強盛則夭折。

身體充盈但卻有危險,張仲景說。身體充盈,皮膚光滑柔軟,表示氣脈流通順暢,應該長壽。身體充盈,皮膚緊繃,表示氣脈阻塞不通,應該夭折。身體充盈,脈象強大,內外一致,稱為順暢。身體充盈,脈象微弱,外實內虛,稱為危險。

顴骨不突出,馬雲說。顴骨是所有骨骼的統稱,顴骨大則全身骨骼都大,比身體的充盈更加重要。張仲景也說,顴骨是腎臟的外在表現。所以顴骨不突出,骨骼就小,骨骼小就會夭折,這是先天氣血不足的表現。簡要分析,顴骨是骨骼在臉上的標誌,最容易觀察,可以以此判斷全身的骨骼狀況。

大肉結實堅硬,有紋理,張仲景說。大肉指的是臀部肌肉,結聚指的是肌肉與筋腱交匯的地方,堅硬厚實就是這個意思。有紋理指的是肉中清晰可見的紋路。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身體充盈,也要看肌肉是否堅實,是否有紋理,才能判斷壽命。而臀部肌肉是最重要的肌肉,所以可以用它來判斷壽命。所以,身體充盈但臀部瘦削的人,一定不是長壽的徵兆。簡要分析,史書中「䐃」的讀音是「渠永切」,指的是腹部脂肪。馬雲的解釋是錯誤的。「玉篇」中「䐃」的讀音是「渠隕切」,指的是腹部脂肪。玉機真藏論中說「肉破䐃」,王注解釋「䐃」指的是肘膝後方的肉塊。

牆基卑高不及其地,馬雲。面部四旁為牆。其基甚卑。不及明堂闕庭等地之高。張云。牆基者面部四旁骨骼也。地者面部之肉也。牆基不及其地者。骨衰肉勝也。志云。牆基者面部之四方也。地、地閣也。牆基卑高不及地者。四方之平陷也。蔣氏望色啟微云。耳邊為牆基。耳前肉為地。言耳卑小。高不及其肉也。簡案、諸說未知孰是。天年篇曰。基牆高以方。五閱五使篇曰。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乃蔣說似是。

有因加疾者,馬雲。蓋不慎守。而或為外感內傷也。

平人(止)危矣,張云。人之生死由乎氣。氣勝則神全。故平人以氣勝形者壽。設外貌雖充而中氣不足者。必非壽器。若病而至於形肉脫。雖其氣尚勝形。亦所必死。蓋氣為陽。形為陰。陰以配陽。形以寓氣。陰脫則陽無所附。形脫則氣難獨留。故不免於死。或形肉未脫。而元氣衰竭者。形雖勝氣。不過陰多於陽。病必危矣。

白話文:

面部的四邊骨骼就像牆基,而面部的肉就像土地。如果牆基過低,就表示骨骼衰弱,而肉卻很多。這表示人可能不長壽。也有人說,面部的四個角落像牆基,下巴就像土地,如果牆基過低,表示四個角落平坦凹陷,同樣不吉利。還有人認為耳朵旁邊是牆基,耳朵前的肉是土地,如果耳朵矮小,比不上耳朵前的肉高,也不利於健康。

至於哪些說法更準確,尚無定論。不過,古籍中也提到,牆基應該高且方,如果牆基沒有基礎,而且嘴角下垂,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健康,也可能不長壽。

有些人是因為不注意保養,或者外感內傷而生病。

如果一個看似健康的人,其實內在氣虛,就不會長壽。即使外貌健全,但內在氣不足,就不是長壽的命格。如果生病到形體消瘦,即使氣還比形強,也難免會死亡。因為氣是陽,形是陰,陰要依附陽,形要容納氣。如果陰消亡了,陽就沒有依附的地方,如果形消亡了,氣就難以獨留。因此,即使形體沒有消瘦,但元氣衰竭,形雖然勝過氣,也只是陰多於陽,病情必然危急。

刺有三變,馬雲。法有不同。謂之變也。

刺營者出血,馬雲。正以血者營氣之所化。營衛生會篇云。營氣化血以奉生身。素問調經論云。取血於營。

刺衛者出氣,馬雲。正以衛氣屬陽。痹論云。衛氣循於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次。調經論云。取氣於衛。

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張云。營主血。陰氣也。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

氣痛(止)客於腸胃之中,張云。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氣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簡案、怫、史云郁也。愾、廣雅滿也。怫愾蓋郁懣之義。馬雲。怒意也。張則以鬱怒大息釋之。並非。千金方癰疽門云。身中忽有痛處。如遭打撲之伏。名曰氣痛。痛不可忍。遊走不住。服五香連翹湯。蓋與此證自異。

白話文:

刺法有三种变化,马云所说。法令不同,便称之为变化。

刺营穴会出血,马云所说。正是因为血液是营气的转化产物。《营卫生会篇》说:营气化血来供养身体。《素问·调经论》说:从营气中取血。

刺卫穴会出气,马云所说。正是因为卫气属于阳。《痹论》说:卫气沿着皮肤内部,肌肉之间运行,熏蒸于肓膜,散布在胸腔。《调经论》说:从卫气中取气。

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张云所说。营气主血,属于阴气。病在阴分,则阳气盛之,所以会出现寒热往来。阴病就是阴虚,阴虚则无气,所以会少气。邪气在血中,所以会上下妄行。所以刺营穴,应该刺其血分。

气痛客于肠胃之中,张云所说。卫气属于阳,是水谷之悍气。病在阳分,所以会出现气痛。气无定形,所以时来时去。怫,郁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鸣如奔也,都是气分之病。风寒外袭,而客于肠胃之间,因为六腑属表,而阳气归之,所以病也生于卫气。《简案》中,怫,史书中说郁也;愾,广雅中说满也;怫愾,就是郁闷之义。马云说,怒意也;张云则用郁怒大息来解释,并不正确。《千金方·痈疽门》说:身体中突然有疼痛处,如同遭到打扑后的伏痛,叫做气痛,疼痛难忍,游走不止,服用五香连翘汤。这与气痛的症状显然不同。

內熱,張云。謂溫其經也。張氏醫通云。內、納同。謂溫其經。使熱氣內入。血脈流通也。

刺布衣(止)熨之,馬雲。布衣氣血澀濁。刺其寒痹之後。當以火焠之。大人氣血清滑。刺其寒痹之後。當以藥熨之。張云。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芥、蒜、蒸、灸、之類。焠、音翠。灼也。

乾薑一斤桂心一斤,甲乙。斤、作升。無心字。玉函經方藥炮製云。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為佳。丹溪心法云。桂心者皮之肉厚。去其粗厚而無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層、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辭也。

白話文:

「內熱」指的是溫暖經絡。張氏醫通說,「內」和「納」同義,意思是溫暖經絡,讓熱氣進入,使血脈流通。

「刺布衣」後,馬雲說,布衣的氣血澀濁,刺完寒痹後,應該用火灼。大人氣血清滑,刺完寒痹後,應該用藥熨。張雲說,用火灼,就是現在的雷火針,還有芥、蒜、蒸、灸之類。灼,音翠,表示灼燒的意思。

「乾薑一斤桂心一斤」,甲乙解釋說,斤應該理解為升,沒有「心」字。玉函經方藥炮製說,桂應該削去皮,裡面的黑色潤滑有味者為佳。丹溪心法說,桂心是指皮肉厚的部分,去掉粗厚無味的部分,只留下靠近木質層,辛甘味的部分,所以叫做「心」,是美稱。

㕮咀,馬雲。以口焠藥如豆粒也。後世雖以刀代。而猶有㕮咀之稱者。本此。

漬酒中,馬雲。漬、浸也。

馬矢熅中,張云。燃干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前蘇武傳。置熅火。注。聚火無焱也。

蓋封塗勿使泄,甲乙。蓋、作善。使下有氣字。張云。塗、鹽泥封固也。

,馬雲。周日也。

復布為復巾,張云。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滓、柤也。

生桑灰炙巾,張云。炙巾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

以巾試身,甲乙作炙巾以拭身。王子接古方選注云。藥熨大人之寒痹。大人者富貴之人也。寒痹者時痛而皮膚不仁也。其血、脈、筋、骨、雖痹。而稟氣清靈。但以藥熨導引。即可蠲痹。非若刺布衣而必以火焠之也。椒、酒、薑、桂、專通營氣以散血分之寒。清酒置馬矢。熅中馬矢。西北方常用之。取其微火。非有他義也。晬、盡日也。復巾、夾袋也。熨至於汗。庶營氣得通。熨凡三十遍者。欲其寒邪去盡。以巾拭身亦必三十遍者。恐汗液之氣留也。

起步內中,張云。刺後起步於密室內中。欲其血氣行而慎避風寒也。凡此者皆所謂內熱之法。

白話文:

將藥物用嘴嚼成豆粒大小,後來雖然用刀代替,但仍稱之為「咀」。將藥物浸泡在酒中,用馬糞燃燒的微火煨藥,這是西北地區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讓藥物慢慢滲透。用鹽泥封住藥物,防止藥效散失。一天的時間稱為「晬」。用兩層布縫製成一個袋子,用來盛放棉絮和藥渣。用生桑樹的灰燼炙烤這個袋子,因為桑樹有舒筋活絡、驅除風寒濕痹的功效。用這個袋子熨燙患處,目的是讓藥物滲透到皮膚,驅散寒氣。刺灸之後,要到室內休息,讓血液循環暢通,並且注意避風寒。這些都是「內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