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5)
卷一 (5)
1. 九針十二原第一
知其要者,馬雲。凡節之所交。計三百六十五會。實經絡滲灌諸節者也。此節者乃要之所在。張云。其要則在乎五腧而已。志云。血者神氣也。二十七氣。三百六十五會。總屬血氣之流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簡案、今從志注。
重竭,張云。臟氣已絕於內。陰虛也。反實其外。誤益陽也。益陽則愈損其陰。是重竭也。陰竭必死。死則靜也。
取腋與膺,張云。腋與膺。皆臟脈所出。氣絕於內。而復取之。則致氣於外。而陰愈竭矣。
逆厥,張云。臟氣已絕於外。陽虛也。反實其內。誤補陰也。助陰則陽氣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厥必死。死必躁也。
反取四末,張云。四末為諸陽之本。氣絕於外。而取其本。則陰氣至而陽愈陷矣。
害中而去則致氣,張云。害中而不去。去針太遲也。不中而去。去針太早也。均足為害。此節與寒熱病篇文同。但彼云不中而去。則致氣者是。此云害中者誤也。簡案、害、當作不。張注為是。
癰瘍,寒熱病篇作癰疽。張云。不中而去。則病未除而氣已致。故結聚而為癰疽。皆刺之害也。
十二原出於四關,張云。臟腑之氣。表裡相通。故五臟之表有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故凡井、滎、腧、原、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臟之疾。
陽中之少陰,肺也,張云。心肺居於膈上。皆為陽臟。而肺則陽中之陰。故曰少陰。
太淵,馬雲,掌後陷中。肺脈所注。為俞土。陰經無原。俞穴代之。余仿此。
陽中之太陽,心也,張云。心為陽中之陽。故曰太陽。
大陵,張云。按大陵系手厥陰心主腧穴也。邪客篇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俞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故此言大陵也。大陵二穴。在掌後骨下兩筋間。
陰中之少陽,肝也,張云。肝、脾、腎、居於膈下。皆為陰臟。而肝則陰中之陽。故曰少陽。
太衝,馬雲。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陷中。肝脈所注。為俞土。
陰中之至陰,脾也,張云。脾屬土而象地。故為陰中之至陰。
太白,馬雲。足大趾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
陰中之太陰,腎也,張云。腎在下而屬水。故為陰中之太陰。
太谿,馬雲。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腎脈所注。為俞土。
膏之原,志云。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發泄於腠理。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潤澤皮膚。是津液注於三百六十五節。而滲灌於皮膚肌腠者也。溢於外則皮肉膏肥。余於內則膏肓豐滿。蓋膏者臟腑之膏膜。肓者腸胃之募原也。簡案、左傳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杜云。肓、膈也。心下為膏。正義曰。賈服何休諸儒等。皆以為膏。雖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其實凝者亦曰膏。內則云。小切狼臅膏。此膏為連心脂膏也。獨劉炫以為膏當作膈。改易傳文。以規杜之失。傅遜辨誤云。考素問刺禁論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楊上善說云。心下膈上為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曾親諦觀豬臟心膈之處。方憶膈者隔也。自膈以上。皆心肺清潔之屬。自膈以下。皆腸胃汙濁之屬。而心下有微脂為膏。膈上有薄膜為肓也。素問曰膈肓。則明云膈之肓也。膈之肓。非其膜而何。其痹論又云。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注云。肓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則正與心下之微脂相對益明矣。二豎居膏肓之上下。則於腑臟。略無所繫。為至虛之處。非經絡穴道所關。以故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也。春秋元命苞云。膏者神之液也。
白話文:
【九針十二原第一】
明白關鍵的人,馬蒔說:所有關節交會之處,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實際上是經絡氣血滲透灌注各關節的地方。這些穴位正是關鍵所在。張景岳說:其要點在於五腧穴而已。張志聰說:血是神氣的載體,二十七氣與三百六十五穴,都屬於血氣的運行,因此說「明白關鍵的人」,一句話就能概括。簡案:現依張志聰的註解。
「重竭」,張景岳說:臟氣已從內部耗盡,屬陰虛,卻反而補益體表,錯誤地增強陽氣。補陽會更加損傷陰液,這就是「重竭」。陰液枯竭必死,死時表現安靜。
「取腋與膺」,張景岳說:腋下與胸膺都是臟脈所出的部位。若內部氣已絕,卻再針刺這些地方,會導致氣外散,陰液更加衰竭。
「逆厥」,張景岳說:臟氣已從外部耗盡,屬陽虛,卻反而補益內部,錯誤地滋補陰氣。助陰會使陽氣更加衰竭,導致四肢逆冷而厥逆。厥逆必死,死時表現躁動。
「反取四末」,張景岳說:四肢末端是諸陽氣的根本。若外部氣已絕,卻針刺四肢,會使陰氣至而陽氣更加下陷。
「害中而去則致氣」,張景岳說:針刺過深且不及時拔針,或未刺中穴位就過早拔針,都會造成傷害。此段與《寒熱病》篇文字相同,但《寒熱病》篇說「不中而去則致氣」是正確的,此處「害中」應為誤寫。簡案:「害」應作「不」,張景岳的註解是正確的。
「癰瘍」,《寒熱病》篇作「癰疽」。張景岳說:未刺中穴位就拔針,病未除而氣已滯留,因此結聚成癰疽,都是針刺不當的害處。
「十二原出於四關」,張景岳說:臟腑之氣表裡相通,因此五臟之外有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於四關,四關即兩肘兩膝,是全身骨節的大關節。所以井、滎、腧、原、經、合等穴位,手不過肘,足不過膝,而這十二原穴可用來治療五臟疾病。
「陽中之少陰,肺也」,張景岳說:心肺位於膈上,皆屬陽臟,但肺是陽中的陰,故稱「少陰」。
「太淵」,馬蒔說:位於掌後凹陷處,為肺脈所注的腧穴(屬土)。陰經無原穴,以腧穴代替,其餘仿此。
「陽中之太陽,心也」,張景岳說:心是陽中的陽,故稱「太陽」。
「大陵」,張景岳說:大陵是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邪客》篇黃帝問:為何手少陰經無腧穴?岐伯答:少陰是心脈,心為五臟六腑之主,藏精神之處,其臟堅固,邪不能侵。若邪侵心則傷神,神去則死。因此,所有侵心的邪氣都在心包絡,故此言大陵。大陵穴位於掌後骨下兩筋間。
「陰中之少陽,肝也」,張景岳說:肝、脾、腎位於膈下,皆屬陰臟,但肝是陰中的陽,故稱「少陽」。
「太衝」,馬蒔說: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動脈處,為肝脈所注的腧穴(屬土)。
「陰中之至陰,脾也」,張景岳說:脾屬土象地,故為陰中的至陰。
「太白」,馬蒔說:位於足大趾內側內踝前核骨下凹陷處,為脾脈所注的腧穴(屬土)。
「陰中之太陰,腎也」,張景岳說:腎在下而屬水,故為陰中的太陰。
「太谿」,馬蒔說: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男女患病時,有此脈則生,無則死,為腎脈所注的腧穴(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