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4)
卷一 (4)
1. 根結篇第五
馬雲。內有陰陽諸經。根於某穴。結於某穴。故名篇。
岐伯曰,甲乙作黃帝曰。
陰道偶,陽道奇,張云。奇者數之單。如一三五七九是也。偶者數之拆。如二四六八十是也。
發於春夏,馬雲。凡病發於春夏者。則陰氣少而陽氣多。是謂陰陽不調也。志云。發者謂人之陰陽開闔。簡案、今從馬義。
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簡案、此二句蓋謂上莖葉枯槁。則濕雨歸其下根而養之。乃秋冬之時候也。然與上文之例不同。或恐是衍文。
陰陽相移,甲乙移作離。
奇邪離經,馬雲。奇邪、不正之邪也。感此入彼謂之離經。張云。奇邪、弗常之邪也。離經、流傳無定也。志云。奇邪離經者。邪不入於經。流於大絡而生奇病。言邪之變易。不可勝數也。
白話文:
馬雲,身體內有陰陽經絡,根源在某個穴位,最終匯聚在另一個穴位,因此得名。
岐伯說:甲乙(指黃帝)問道。
陰道是雙數,陽道是單數,張雲解釋說:單數指的是1、3、5、7、9,雙數指的是2、4、6、8、10。
馬雲說:病症在春夏發作,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導致陰陽失調。志書記載:發作指的是人體陰陽的開合變化。簡案:現在採用馬雲的解釋。
簡案:這兩句話意思是說,上部的莖葉枯萎,就會有濕雨滋潤下方的根部,這是秋冬時節的現象。但與上面的例子有所不同,可能是多餘的文字。
陰陽互相轉移,甲乙將「移」字改為「離」。
馬雲說:奇邪指的是不正的邪氣,感邪入體並傳播到其他部位,叫做離經。張雲解釋說:奇邪指的是不固定的邪氣,離經指的是邪氣流傳無定。志書記載:奇邪離經指的是邪氣不進入經絡,而是流入大絡,導致奇特的病症。說明邪氣的變化多端,不可勝數。
折關敗樞,馬雲。素問離合真邪論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正與下文相同。今曰關者。是有關乃所以開闔也。
開闔而走,陰陽大失,馬雲。關折樞敗。門闔誤走其氣。陰陽大失。氣難復取。張云。敗折其關樞。走失其陰陽。簡案、據張注八字為一句。今仍馬注。
九針之玄。要在終始,甲乙作九針之要。在於終始。馬雲。九針玄妙之法。其要在終始篇中。張云。終始本末也。即下文根結開闔之義。又本經有終始篇。所載者皆針道。故不知終始。針道咸絕。
命門者目也,張云。足太陽下者根於至陰穴。上者結於睛明穴。故曰命門者目也。王氏曰。命門者藏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志云。命門者太陽為水火生命之原。目竅乃經氣所出之門也。(王氏說見陰陽離合論注)
白話文:
關節折斷,樞紐損壞,就像馬匹失去了支撐。
《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太陽經為開,陽明經為闔,少陽經為樞;太陰經為開,厥陰經為闔,少陰經為樞。這與下文的意思相同。現在說「關」是指關節,有關節才能開合。
關節開合失常,陰陽失衡,就像馬匹失去了方向,氣血失控。
關節折斷,樞紐損壞,門戶關閉,氣血失常,陰陽失衡,難以恢復。
九針的奧妙,在於掌握終始。
九針的要訣,在於掌握終始。
九針的玄妙之法,其精華在於《終始篇》。
終始是指本末,也就是下文提到的根結開合之意。經文中也有一篇《終始篇》,記載的都是針灸之道。如果不懂得終始,針灸之道就完全斷絕。
命門就是眼睛。
足太陽經下行至至陰穴,上行至睛明穴,所以說命門就是眼睛。
命門是藏精的地方,光亮照射的地方,就是兩眼。
命門是太陽經,是水火生命之源,眼竅是經氣外出的門戶。
顙大者鉗耳也,馬雲。謂頭維穴也。張云。足陽明下者根於厲兌。上者結於承泣。今曰顙大者。意謂項顙之上大迎穴也。大迎在頰下兩耳之旁。故曰鉗耳。志云。顙大者頏顙也。在上齶之中。兩耳之間。故曰鉗耳。簡案、樓氏云。顙大謂額角入髮際。頭維二穴也。以其鉗束於耳上。故名鉗耳也。知馬依樓說。今從之。甲乙作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義未詳。
窗籠者耳中也,馬雲。謂聽宮穴也。按手太陽小腸經。有天窗穴。一名窗籠。(出甲乙)去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觀下文腎經結於任脈經之廉泉。肝經結任脈經之玉英。則本經有結之他經者。疑天窗為足少陽經之所結歟。張云。乃手太陽聽宮穴也。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故足少陽結於此。志云。窗籠者耳中也。如窗之通氣於上也。簡案、窗籠者耳也。亦出衛氣篇。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顙大者鉗耳也」,指的是頭維穴。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靠近耳朵,因此稱為「鉗耳」。而「窗籠者耳中也」,指的是聽宮穴。聽宮穴位於耳前,靠近耳朵,如同窗户般通氣,故名「窗籠」。
太陽為開(止)為樞,張云。所謂開、闔、樞者。不過欲明內外而分其辨治之法也。志云。開闔如戶扉。樞猶轉牡。舍樞則不能開闔。舍開闔則無從運樞。此三陽之氣。互相出入於經脈皮膚形身臟腑之外內者也。(開闔樞義具陰陽離合論)
瀆而暴病起矣,甲乙瀆作潰緩。張云。太陽為陽中之表。故氣在肌肉。為肉節瀆也。表主在外。邪易入之。故多新暴病也。簡案、瀆、慁也。慁、擾也。
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甲乙作潰緩者。皮肉緩膲而弱也。張云。即消瘦乾枯之謂。簡案、淮南子天文訓高注。膲、肉不滿也。
痿疾,張云。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故為痿疾。
白話文:
太陽經絡如同門戶,負責開啟與關閉,並作為樞紐,用以辨別內外病症。就像門戶需要門閂才能開闔,而門閂則需要依靠門戶才能轉動,太陽經絡的三陽之氣在經脈、皮膚、形體、臟腑之間互相出入。
當太陽經絡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突然發病。太陽經絡主宰肌膚,屬於身體表面的防衛層,容易受到外邪入侵,因此容易導致急性疾病。
當太陽經絡受損時,皮肉會變得鬆弛虛弱,如同消瘦乾枯。
陽明經絡主宰肌肉與筋骨,負責潤滑、連結骨骼,並使關節靈活。因此,陽明經絡受損會導致痿疾。
骨徭,馬雲。正以其節緩而不能收。即骨之搖動故也。素問氣交變大論。有筋骨徭復。王注亦以為筋骨搖動。簡案、至真要大論。又有筋骨徭並。文亦同義。
當窮其本,甲乙窮作竅。張云。竅此三陽所在之本。或開或闔或樞以治之也。
太倉,馬雲。即中脘。系任脈經。甲乙云。中脘一名太倉。胃募也。志云。太倉者舌本也。脾為倉廩之官。其脈連舌本。散舌下。使之迎根。故結於舌本。名曰太倉。簡案、以太倉為舌本無所考。
廉泉,簡案、諸家為任脈經穴非也。氣腑論。足少陰舌下各一。王注舌本左右二穴也。刺瘧論。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並謂腎經穴。
白話文:
“骨徭”指的是骨骼鬆軟無法收縮,也就是骨頭搖晃的意思。古代醫書《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提到“有筋骨徭復”,王注解释为筋骨摇动。另一本醫書《至真要大論》也提及“筋骨徭並”,意思相同。
“當窮其本”指的是要找出疾病的根源,甲乙二经解释为窍,也就是三阳经的根源所在。这些窍穴可以开合枢纽,用来治疗疾病。
“太仓”指的是中脘穴,位于任脉经上。甲乙二经解释为中脘又称太仓,是胃的募穴。志书中则解释为太仓是舌根,脾是仓廪之官,其经脉连通舌根,散布于舌下,使之迎合舌根,所以结于舌根,称为太仓。但实际上,将太仓视为舌根并无考据。
“廉泉”并非任脉经穴,而是足少阴经的穴位。古代医书《氣腑論》中记载,足少阴经在舌下各有一穴,王注解释为舌本左右二穴。另一本醫書《刺瘧論》中則提到,舌下两脉为廉泉,也将其归为肾经穴。
玉英,馬雲。即玉堂穴。系任脈經。甲乙云。玉堂一名玉英。張兆璜云。謂唇內之齦交英⿰木⿱而人也。謂齒白如玉⿰木⿱而人也。簡案、以玉英為齦交。亦未見所據。
絡於膻中,志云。肝脈貫膈也。簡案、厥陰特多此一句。
膈洞,馬雲。開折則脾不運化。倉廩無所轉輸。其病為膈證。為洞泄。張云。膈、隔塞也。洞、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也。志云。膈者上不開而不受納。洞者下關折而飧泄也。
氣絕面喜悲,甲乙絕作弛。馬雲。肝氣絕而喜悲。簡案、絕、謂阻絕也。
脈有所結而不通,馬雲。腎脈有所結。而下焦不通。
白話文:
玉英,就是玉堂穴,屬於任脈。古籍記載,玉堂又名玉英,形容嘴唇內側的牙齦交接處潔白如玉。不過,將玉英理解為牙齦交接處,並沒有確切的根據。
肝脈貫穿隔膜,所以肝經與膻中穴有聯繫。
膈洞是指隔膜開合不暢,導致脾臟無法運化食物,營養無法輸送到全身,產生腹脹、腹瀉等症狀。古籍記載,膈指的是阻隔,洞指的是開合不暢,形容食物無法消化,從食道返回。
肝氣不通暢,就會表現為喜怒無常。
腎脈阻塞,就會導致下焦不通暢。
取之不足,甲乙無不足二字。張云。脈有結者。皆不足之所致。簡案、不足二字衍。甲乙為是。
足太陽(止)飛揚也,張云。此下言手足三陽之盛絡。凡治病者所當取也。足太陽之至陰井也。京骨、原也。崑崙、經也。天柱、在頭。飛揚、在足。皆本經之當取者。後效此。
天容,甲乙注云疑誤。馬雲。當作天衝。張同。(天容手太陽經穴)
下陵,馬雲。當作解谿經也。張同。
小海,簡案、他經舉原穴。此獨舉合穴者何。
一日一夜(止)曰狂生,張云。營運也。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營五臟之精氣。如五十營篇者即此之義。其數則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共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則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大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狂猶妄也。言雖生未可必也。簡案、馬雲。狂生猶云僥倖而生也非。
白話文: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中醫經脈的理论。首先,它纠正了“取之不足”中“不足”二字的错误,指出脉络有结都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的。接着,它解释了“足太阳”经脉的路径和重要穴位,强调了“至阴井”、“京骨”、“崑崙”、“天柱”、“飛揚”这些穴位的重要性。之后,它指出了“天容”和“下陵”这两个穴位名称的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名称。接着,它解释了“小海”穴位为何单独列出合穴的原因。最后,它阐述了“一日一夜曰狂生”的理论,解释了人体经脉的运行规律以及“狂生”的含义。
不一代者,十一難代作止。脈輕作投。並文略不同。張云。代、更代之義。謂於平脈之中。而忽見軟弱。或乍數乍疏。或斷而復起。蓋其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變易若此。均名為代。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受氣皆足。乃為和平之脈。簡案、脈要精微論云。代則氣衰。張守節史記正義云。候脈動不定曰代。即此義也。楊玄操云。代者還尺中。停久方來。名曰代也。此本於傷寒論。不可從。
予之短期,張云。予、與同。短期死期也。李中梓云。短、近也。死期近矣。
終始,馬雲。其要法在本經終始篇中。其義甚詳。
乍數乍疏,張云。此其時相變代。乃與常代者不同。蓋以臟氣衰敗。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故三部九候等論。皆云乍疏乍數者死。簡案、張圈外注甚詳。不復繁引。
白話文:
所謂「不一代者」,是指脈象在十一次搏動中才出現一次,脈搏輕微,應立即用藥。記載脈象的文字略有不同,張仲景解釋,「代」指的是更替的意思,也就是在平穩的脈象中,突然出現軟弱無力的脈搏,或者忽快忽慢,或者斷斷續續,這是因為臟腑受損,導致氣血虧損,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變化的脈象,統稱為「代」。如果一個人到了五十歲,脈象仍然沒有出現這種「代」的情況,代表五臟氣血都充足,屬於平和的脈象。簡要分析,脈診精微論中提到,「代」代表氣血衰敗。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說,脈象不穩定就稱為「代」,指的是同一意思。楊玄操說,「代」是指脈象在寸關尺三部中,停頓很久才出現,稱為「代」,這是根據傷寒論而來的,不可信。
「予之短期」是指將要不久於人世。張仲景解釋,「予」和「與」的意思相同,「短期」指的是死亡期限。李中梓解釋,「短」代表時間很近,也就是死亡期限近了。
「終始」指的是脈象的始末變化。馬雲說,這方面的詳細內容記載在《本經終始篇》中。
「乍數乍疏」指的是脈象忽快忽慢。張仲景解釋,這種脈象的變化和普通的「代」不同。因為臟腑氣血衰敗,無法維持正常功能,導致脈象失常。所以在三部九候等論述中,都提到脈象忽快忽慢的人會死亡。簡要分析,張仲景的圈外註釋非常詳細,就不需要再引述了。
逆順五體,馬雲。五體者即陰陽二十五人篇。有五形之人也。張云。骨、節、皮、肉、血、氣、經、脈。稟有不齊。刺治亦異。所以有逆順之變。
慓悍,史上、比昭切。下、候岸切。勇健貌。張云。慓音飄。急也。
膏粱菽藿,張云。膏、脂肥也。粱、粟類。谷之良者也。菽、豆也。藿、豆葉也。貴者之用膏粱。賤者之用菽藿。食味有厚薄。稟質所以不同也。
微以徐之,簡案、據上文疾遲留疾推之。似徐是疾之誤。此豈徐出而不留之謂歟。
形氣不足(止)急瀉之,張云。貌雖不足。而神氣病氣皆有餘。此外似虛而內則實。邪氣勝也。當急瀉之。東垣李氏云。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出辨惑論)簡案、張帶說神氣。卻覺不允。
白話文:
「逆順五體」指的是五臟六腑,也就是陰陽二十五人篇中所說的五形之人。五形之人是指骨、節、皮、肉、血、氣、經、脈等,這些部位因稟賦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因此針灸治療也應有所區別,才會有逆順之變。
「慓悍」指的是勇猛健壯的樣子。
「膏粱菽藿」指的是富貴人家吃的膏粱厚味和貧窮人家吃的菽藿粗食。由於飲食差異,導致身體素質的不同。
「微以徐之」指的是病情輕微,應該慢慢調理。
「形氣不足,急瀉之」指的是雖然外表看起來虛弱,但神氣和病氣卻很旺盛,實際上是內虛外實,邪氣盛,應該用急瀉的方法治療。气指的是口鼻中的呼吸,形指的是皮肉筋骨血脉。
形氣有餘(止)急補之,張云。形雖壯偉。而病氣神氣則不足。此外似實而內則虛。正氣衰也。當急補之。志云。形氣謂皮肉筋骨之形氣。病氣者陰陽血氣之為病也。此雖分別形氣病氣。然重在病氣之有餘不足。
陰陽氣俱不足,張云。陽主外。陰主內。若形氣病氣俱不足。此表裡陰陽俱虛也。
滿而補之,甲乙。滿、作實。
充郭,素湯液醪醴論。津液充郭。王注云。郭、皮也。
內䐜,甲乙。䐜、作脹。
㒤闢,甲乙。㒤、作懾。馬雲。僻積之意。張云。㒤、畏怯也。㒤、邪僻不正也。簡案、素調經論。虛者聶闢氣不足。王注。聶、謂聶皺。闢、謂闢疊也。玉篇。㒤、尺涉切。與懾通。依王注聶皺與闢貂通。類篇。襵、謂衣襞積。馬意蓋亦同。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看起來身體強壯,但實際上精神和氣血不足,表面上像是實證,內裡卻是虛弱,這是正氣衰弱的表現,應該要趕快補氣。形氣指的是身體的皮肉筋骨,病氣指的是陰陽血氣導致的疾病。雖然要區分形氣和病氣,但更重要的是觀察病氣是否充足或不足。
如果一個人陽氣和陰氣都不足,代表著外表的陽氣和內裡的陰氣都虛弱,也就是表裡陰陽俱虛。
補益要根據身體的狀況,如果已經飽滿了,就不要再補了。
「充郭」指的是津液充滿皮膚,使皮膚豐潤。
「內䐜」指的是內臟脹滿。
「㒤闢」指的是害怕、畏縮、不正、積聚。這表示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容易感到害怕、畏縮,也容易受到邪氣侵襲。
薄著,張云。瘦而澀也。
夭膲,張云。夭、短折也。膲、焦同。(膲義見前)
乃光,甲乙。光、作充。
亂脈,甲乙。脈、作經。
五臟變化之病,甲乙作五臟之變化。無之病二字。
五脈,張云。五臟之脈應也。
皮之柔粗,甲乙皮下有膚字。
白話文:
薄著,指人瘦弱而肌膚乾燥粗糙。夭膲,指人身材短小瘦弱,且身體虛弱。乃光,指的是充實飽滿的意思。亂脈,指的是經脈亂象。五臟變化之病,指的是五臟功能失調導致的疾病。五脈,指的是五臟的經脈。皮之柔粗,指的是皮膚的柔軟度和粗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