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九針十二原第一

介按、膏肓之義。惟前哲唐容川。時賢張錫純之解釋。甚為詳晰。茲節錄如下。

唐云。凡有膜網處。無論上中下及內外膜網。其上皆生膏油。左傳所謂膏肓也。肓言其膜。屬三焦之物。膏即言其油。乃屬於脾。凡化水化谷。皆是膏油發力以薰吸之。所謂脾主利水化食者如此。而其路道。則總在中焦之膜中也。此膜著背脊處上行至肝。是為肝膈。肝膈半在體上。

半在膈下。膈發於肝。循肋骨而至胸前之鳩尾。下遮濁氣。上護心肺。為陰陽之界限。肝氣之通於膈。以入腸胃。走血室。路道皆在膈膜與中下之油網中也。張云。素問刺禁篇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是肓即膈也。又靈樞九針十原論曰。膏之原出於鳩尾。夫鳩尾之內。即膈。

乃三焦之上焦。為手少陽之腑。與手厥陰心包臟腑相連。互為配偶。心包者。即心肺相連之系。其體質原系脂膜。脂即膏也。傳既云。居肓之上。膏之下。是其病定在胸中無疑。特是胸中之地。大氣之所貯藏也。雖不禁針。然止可針三二分。不敢作透針。以瀉大氣。故曰攻之不可。

其外又皆硬骨衛護。不能用砭。故曰達之不及。又其處為空曠之腑。上不通咽喉。下有膈膜承之。與膈下臟腑。亦不相通。故曰藥不至焉。所以不可為也。

鳩尾,馬雲。一名尾翳。一名𩩲𩨗。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之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下一寸。言其骨垂下如鳩尾。

肓之原,志云。肓者腸胃之募原也。簡案、腹中論云。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刺禁論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楊注。心下膈上為肓。痹論云。陷於肓膜。王注。肓膜謂五臟之間。膈中之膜也。脹論云。熏於肉肓。而中氣穴。雜病篇云。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據以上經文考之。肓即膈膜也。而臟腑之間。悉有薄膜。其於軀殼中。遮隔濁氣。最有用者為膈膜。故單言肓。則指膈膜。張注痹論云。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然史扁鵲傳。搦荒說苑。作肓莫。即肓膜也。空隙之處。安得搦之。肓自肓。原自原。安得釋肓以膜原。二張之解。俱不可從。

脖胦,馬雲。一名下氣海。一名下肓。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出於甲乙)簡案、玉

篇脖胦。臍也。猶天樞即臍。而其穴則在俠臍兩膀各一寸邪。,張云。上文五臟之原各二。並膏肓之原共為十二。而臟腑表裡之氣皆通於此。故可以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簡案、本篇止言五臟之原。而不言六腑。乃以鳩尾、脖胦足之。馬氏因引六十六難六腑之原以為悉。然而此本於經文別發一義者。乃不可以彼律此。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甲乙飧泄作滯。張云。脹、腹脹也。飧泄、完穀不化也。病脹者。當取足之三陽。即胃、膽、膀胱、三經也。飧泄者。當取足之三陰。即脾、肝、腎、三經也。簡案、甲乙滯蓋謂滯下。亦作䐭。(釋名㿃。羲之帖)即痢病也。

白話文:

《九針十二原第一》:

關於「膏肓」的涵義,前代醫家唐容川與當代學者張錫純的解釋最為詳盡,現摘要如下:

唐容川認為,人體凡有膜網的部位,無論位於上、中、下焦或內外膜層,表面皆附著膏油(脂肪組織),即《左傳》所稱的「膏肓」。「肓」指膜狀結構,屬三焦系統;「膏」則指油脂,歸脾臟統攝。食物與水液的代謝轉化,均需依靠膏油的推動與溫煦作用,此即「脾主運化水穀」的生理基礎,而這些功能的通路主要集中於中焦膜網。此膜沿脊柱上行至肝臟形成「肝膈」,肝膈一半在橫膈上方,一半在膈下。橫膈始於肝臟,沿肋骨延伸至胸骨劍突(鳩尾),功能為阻隔濁氣上擾、保護心肺,是陰陽氣機的交界。肝氣通過橫膈進入腸胃與子宮(血室),其路徑皆在膈膜與中下焦的膜網之中。

張錫純補充,《素問·刺禁論》提及「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說明「肓」即指橫膈。《靈樞·九針十二原》則載「膏之原出於鳩尾」,而鳩尾內側正是橫膈所在,屬三焦的上焦,為手少陽經所主,與手厥陰心包經互為表裡。心包實為連接心肺的脂膜組織(「脂」即「膏」)。《左傳》描述病位「居肓之上,膏之下」,明確指出病變位於胸中。但胸中為宗氣匯聚之處,雖可淺刺(2-3分深),卻不可深刺以免損傷正氣,故稱「攻之不可」;外圍又有肋骨保護,難以施以砭石,謂「達之不及」;且該處為空腔,上不連咽喉,下受膈膜阻隔,與下方臟腑不相通,藥物難以抵達,因此「不可為也」。

名詞註解:

  • 鳩尾:別名「尾翳」「𩩲𩨗」,位於胸骨劍突尖端。無劍突者,可從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定位,其骨形如鳩鳥尾部下垂。
  • 肓之原:歷代註解分歧。或指腸胃間的膜原(《腹中論》),或專指橫膈(《刺禁論》「膈肓之上」)。《痹論》所述「肓膜」泛指臟腑間所有薄膜,但以橫膈最為關鍵,故單言「肓」多特指膈膜。張氏將「肓」泛解為體腔空隙之說,與《史記》扁鵲「搦肓」的實際操作矛盾(空隙處無法按壓),故不宜將「肓」與「膜原」混為一談。
  • 脖胦:即氣海穴,別名「下肓」,位於臍下1.5寸凹陷處,為男性生氣之根源(《甲乙經》註)。《玉篇》則釋「脖胦」為肚臍本身,可能指天樞穴(臍旁2寸)或臍周區域。

經文補充說明:
本篇雖僅提及五臟原穴,但結合鳩尾、脖胦二穴,共構成十二原穴系統,可調治五臟六腑疾病。馬蒔引《難經》六腑原穴之說,然本篇立意不同,不宜直接套用。

臨床應用:

  • 腹脹:取足三陽經(胃、膽、膀胱)穴位治療。
  • 飧洩(完穀不化):取足三陰經(脾、肝、腎)穴位。《甲乙經》將「飧洩」作「滯」(痢疾),或為傳抄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