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九針十二原第一

閉,馬本作柹,云柹。讀為閉。志云。柹音卞。搏也簡案、玉篇柹。俗閉字。柹字書無考。

夫善用針者,止未得其術也,張云。此詳言疾雖久。而血氣未敗者。猶可以針治之。故善用針者。猶拔刺也。去刺於膚。貴輕捷也。猶雪汙也。汙染營衛。貴淨滌也。猶解結也。結留關節。貴釋散也。猶決閉也。閉塞道路。貴開通也。四者之用。各有精妙。要在輕摘其邪。而勿使略傷其正氣耳。故特舉此為諭。若能效而用之。則疾雖久。未有不愈者矣。張兆璜云。汙在皮毛。刺在膚肉。結在血脈。柹在筋骨。簡案、雪、洗也。莊子知北遊。澡雪而精神。

如以手探湯,張云。用在輕揚。熱屬陽。陽主於外。故治宜如此。

如人不欲行,張云。有留戀之意也。陰寒凝滯。得氣不易。故宜留針若此。

陰有陽疾者,張云。熱在陰分也。

下陵三里,馬雲。足陽明胃經穴。即三里。系四字一名。

無殆,張云。殆、怠同。簡案、老子周行而不怠。釋文殆、怠也。

氣下,張云。邪氣退也。

疾高而內者,張云。在上也當下取之。然高而內者屬臟。故當取足太陰之陰陵泉。

疾高而外,張云。屬腑。故當取足少陽之陽陵泉也。

白話文:

《九針十二原第一》

閉,馬本寫作「柹」,解釋為「柹」讀作「閉」。志雲認為「柹」音「卞」,意為搏擊。簡案中提到,《玉篇》中「柹」是「閉」的俗字。「柹」字在其他字書中未見考證。

善於用針的人,只是尚未掌握正確的技術。張雲解釋說,這詳細說明疾病雖久,但只要血氣未衰,仍可用針法治療。因此,善於用針的人,就像拔刺一樣,去除皮膚上的刺,貴在輕快敏捷;像洗淨污垢一樣,污垢沾染營衛之氣,貴在徹底清除;像解開繩結一樣,結留在關節處,貴在鬆散開解;像疏通閉塞一樣,閉塞的道路,貴在開通。這四種方法的運用各有精妙,關鍵在於輕巧地去除邪氣,而不使正氣受到絲毫損傷。因此特別舉此為例,若能效仿運用,疾病雖久,沒有不痊癒的。張兆璜說,污垢在皮毛,刺在膚肉,結在血脈,柹在筋骨。簡案中提到,「雪」意為洗滌,出自《莊子·知北遊》:「澡雪而精神」。

如以手探湯,張雲解釋說,治療時應輕柔迅速。熱屬陽,陽主外,因此治療宜如此。

如人不欲行,張雲解釋說,有留戀之意。陰寒凝滯,得氣不易,因此宜留針如此。

陰有陽疾者,張雲解釋說,熱在陰分。

下陵三里,馬雲解釋說,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即三里,系四字一名。

無殆,張雲解釋說,「殆」與「怠」同義。簡案中提到,《老子》中「周行而不殆」,釋文解釋「殆」為「怠」。

氣下,張雲解釋說,邪氣退散。

疾高而內者,張雲解釋說,病位在上,應從下取穴。然而病位高而屬內的與臟相關,因此應取足太陰經的陰陵泉。

疾高而外,張雲解釋說,屬腑,因此應取足少陽經的陽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