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本輸篇第二

馬雲。輸、俞、腧、三者古通用。輸者以其脈氣之轉輸也。俞者從省。腧從肉。本篇輸字。是言推本谷經之有腧穴也。

十二經絡之所終始,張云。謂如十二經脈之起止有序也。

絡脈之所別處,志云。臟腑之血氣。從大絡而外注於皮膚。復從指井而內注於經脈。故曰。必通絡脈之所別處。

五輸之所留,張云。如下文井、滎。腧、經、合、穴、各有所留止也。

六腑之所與合,志云。謂五臟之五俞。六腑之六俞也。

四時之所出入,志云。血氣隨四時之氣而生長收藏也。

五臟之所溜處,志云。五臟之血氣。溜於皮膚經脈之外內者也。溜、張讀為流。

闊數之度,志云。闊數、寬窄也。經脈寬大。孫絡窄小。

淺深,志云。絡淺而經深也。

高下,志云。血氣之上下循行也。

其次,志云。次序也。

少商,志云。太陰主秋金之不及。故名少商。余命名之義。各有所取。甲乙云。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

為井木,張云。肺經脈氣所出為井也。其氣屬木。此下凡五臟之井。皆屬陰木。故六十四難謂之

陰井木。志云。井者木上有水。乃澹滲皮膚之血。從井木而溜於脈中。注於腧。行於經。動而不居。行至於肘膝。而與經脈中之血氣相合者也。肺、心、肝、脾、腎、內之五臟也。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內之六腑也。手足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外之經氣也。肺出於少商者。謂臟腑之血氣。從大絡而注於孫絡皮膚之間。肺臟所出之血氣。從少商而合於手太陰之經也。又云。十二臟腑之脈出於井者。非經脈之貫通。是以十二經脈。止論至肘膝而已。簡案、志注發前哲所未發。然而人身一氣脈而已。其云非經脈之貫通者。恐非也。,張云。按本篇五臟止言井木。六腑止言井金。其他皆無五行之分。考之六十四難分析陰陽十變。而五行始備矣。下仿此。

溜於魚際,馬雲。溜者流也。流於魚際。即手之魚肉也。甲乙云。魚際者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

大淵,張云。此肺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甲乙雲水也。在掌後陷者中。簡案、為水誤。

經渠,張云。此肺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經渠當寸口陷中。動而不止。故曰不居。居、止也。

尺澤,張云。此肺經所入為合也。甲乙云。在肘中約上動脈。

中衝,甲乙云。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張云。按此下五腧。皆屬手厥陰之穴。而本經直指為心腧者。正以心與心胞。本同一臟。其氣相通。皆心所主。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邪客篇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正此之謂。詳義見前章。

白話文:

本輸篇第二

輸、俞、腧三字在古代通用。「輸」指脈氣的轉輸,「俞」是簡寫,「腧」則與肌肉相關。本篇的「輸」字,是指推究經脈中谷氣所流注的腧穴。

十二經絡之所終始
張氏說:指十二經脈的起止有固定順序。

絡脈之所別處
志氏說:臟腑的血氣從大絡向外散佈至皮膚,再從指端的井穴回流至經脈,因此必須通曉絡脈的分支所在。

五輸之所留
張氏說:如下文所述,井、滎、腧、經、合等穴位各有其停留之處。

六腑之所與合
志氏說:指五臟有五個腧穴,六腑有六個腧穴。

四時之所出入
志氏說:血氣隨四季變化而呈現生長收藏的規律。

五臟之所溜處
志氏說:五臟的血氣流注於皮膚與經脈的內外。張氏將「溜」讀作「流」。

闊數之度
志氏說:「闊數」指寬窄,經脈寬大,孫絡窄小。

淺深
志氏說:絡脈淺而經脈深。

高下
志氏說:血氣的上下運行。

其次
志氏說:指順序。

少商
志氏說:太陰主秋金之氣不足,故稱「少商」。其他穴名各有其意義。《甲乙經》記載:位於大拇指內側端,距指甲如韭菜葉寬處。

為井木
張氏說:肺經脈氣由此出發為「井」,屬性為木。五臟的井穴皆屬陰木,故《六十四難》稱之為「陰井木」。志氏說:「井」如木上有水,指血氣從皮膚滲入井穴,流注至腧穴,運行於經脈,至肘膝處與經脈血氣相合。肺、心、肝、脾、腎為內五臟;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為內六腑;手足太陰、少陰、太陽、少陽為外在經氣。肺脈出於少商,表示臟腑血氣從大絡注入孫絡皮膚,肺臟血氣從少商匯入手太陰經。又說:十二臟腑的脈氣出於井穴,並非經脈直接貫通,因此十二經脈僅論至肘膝。簡氏按:志氏註解獨到,但人體氣血本為一體,所謂「非經脈貫通」之說恐不確。張氏補充:本篇僅言五臟井穴屬木,六腑井穴屬金,其餘未分五行,需參考《六十四難》才完整。

溜於魚際
馬氏說:「溜」即流動,流至魚際(手掌大魚際處)。《甲乙經》記載:魚際屬火,位於大拇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

大淵
張氏說:此為肺經所注的「腧」穴,屬陰土。《甲乙經》誤記為水,實際位於掌後凹陷處。

經渠
張氏說:此為肺經所行的「經」穴,屬陰金,位於寸口凹陷中,脈動不止,故稱「不居」(居指靜止)。

尺澤
張氏說:此為肺經所入的「合」穴,《甲乙經》記載位於肘橫紋中央動脈處。

中衝
《甲乙經》記載:位於中指尖端,距指甲如韭菜葉寬處。張氏按:此後五腧穴屬手厥陰,但本篇歸為心經穴位,因心與心包同屬一臟,氣血相通,邪氣侵心時皆在心包絡。如《邪客篇》所言:「手少陰之脈獨無腧」,即此意。詳見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