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本輸篇第二

勞宮,甲乙云。在掌中央動脈中。

大陵,甲乙云。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

方下,張云。謂正當兩骨之下也。

間使,甲乙云。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

有過,馬雲。有病也。有病則其脈至。無病則其脈止。

曲澤,甲乙云。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

大敦,甲乙云。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行間,甲乙云。在足大趾間動脈陷者中。

太衝,甲乙云。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

中封,甲乙云。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

使逆則宛,張云。宛、郁同。言用針治此者。逆其氣則鬱。和其氣則通也。簡案、馬為宛宛中之宛。誤。

曲泉,甲乙云。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

隱白,甲乙云。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

大白,甲乙云。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簡案、經文腕骨。當作核骨。諸家不議及者誤。

商丘,甲乙云。在足內踝下微前陷者中。

陰之陵泉,甲乙云。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

湧泉,甲乙云。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志云。地下之泉水。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之始出。名曰湧泉。復溜者。復溜於地中。故合穴曰陰谷。

然谷,甲乙云。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

復留,馬志作復溜。甲乙同。簡案、此穴諸書不言有動脈。

至陰,甲乙云。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如韭葉。張云。以下凡六腑之井。皆屬陽金。故六十四難謂之陽井金也。

通谷,甲乙云。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者中。

束骨,甲乙云。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者中。

京骨,甲乙云。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

為原,張云。本篇惟六腑有原。而五臟則無。前十二原篇所言。五臟之原。即本篇五臟之腧。然則陰經之腧即原也。陽經之原。自腧而過。本為同氣。亦當屬陽木。下仿此。

崑崙,甲乙云。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

委中,甲乙云。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素問骨空論注云膕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背面取之刺腰痛論注云在膝後屈處)

委而取之,簡案、委、曲也。前淮南王傳。骩天下之正法。師古注骩。古委字。曲也。邪氣臟腑病形篇。委中央。

竅陰,甲乙云。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俠谿,甲乙云。在足小趾次趾二歧骨間。本節前陷者中。

臨泣,甲乙云。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者中。去俠谿一寸五分。

丘圩,甲乙云。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一寸。

陽輔,甲乙云。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圩七寸。沈彤釋骨云。俠膝之骨曰輔骨。

白話文:

【本輸篇第二】

勞宮:位於手掌中央的動脈處。

大陵:位於手掌後方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方下:指正對兩塊骨頭下方的位置。

間使:位於手掌後方三寸,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有過:指有病時脈搏會出現異常,無病時脈搏則正常。

曲澤:位於肘部內側凹陷處,屈肘時可找到。

大敦:位於足大趾尖端,距離趾甲約如韭菜葉寬度,並靠近三毛處。

行間:位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動脈凹陷處。

太衝: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二寸(或一吋五分)的凹陷處。

中封:位於足內踝前方一寸,仰足時凹陷處,伸足時可觸及。

使逆則宛:意指針刺時若逆氣而行,則氣血鬱滯;若順應氣血,則經絡通暢。

曲泉: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之上、小筋之下的凹陷處。

隱白:位於足大趾內側尖端,距離趾甲約如韭菜葉寬度。

商丘:位於足內踝稍前方的凹陷處。

陰之陵泉: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伸足時可找到。

湧泉:位於足心凹陷處,屈足捲趾時呈現的凹陷中。此穴象徵地底湧出的泉水,為少陰經起始之處。

然谷:位於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的凹陷處。

復留(或作復溜):此穴位諸書未記載有動脈。

至陰:位於足小趾外側,距離趾甲約如韭菜葉寬度。六腑的井穴皆屬陽金。

通谷: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前方的凹陷處。

束骨: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的凹陷處。

京骨: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按壓可找到。

為原:本篇僅六腑有原穴,五臟則無。五臟的原穴即為腧穴,陰經的腧穴即原穴,陽經的原穴則屬陽木。

崑崙:位於足外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細脈跳動處。

委而取之:「委」為彎曲之意,指屈膝取穴。

竅陰:位於足小趾次趾的尖端,距離趾甲約如韭菜葉寬度。

俠谿:位於足小趾次趾之間的骨縫中,本節前方的凹陷處。

臨泣:位於足小趾次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一寸五分。

丘圩:位於足外踝下方稍前的凹陷處,距離臨泣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