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8)
卷一 (28)
1. 壽夭剛柔篇第六
風寒傷形(止)相應也,張云。風寒外襲。故傷於形。情欲內勞。故傷於氣。內傷則病在臟腑。外傷則應於皮毛。若風傷筋脈。則居於外內之間。故應於筋脈。此形氣表裡之有辨也。
病九日者(止)衰之,馬雲。衰、去聲。人之感病不同。日數各有多少遠近。以此大略。病三日而刺一次者之法。等而殺之。
久痹(止)出其血,馬雲。惟久痹而其身不能往來者。則見其血絡盡出其血。不必拘於三日一刺之法也。簡案、不去身。謂留著而不退去也。馬及張併為行去之去。恐非。
形先病(止)倍其日,馬雲。風寒傷形。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其病尚在於表。猶甚淺也。刺之日數。一半而已。如病九日而刺二次。病一月而刺五次之謂也。憂、恐、喜、怒、傷氣。氣傷臟而外形又應者。其病表裡皆然。殊為深也。刺之日數。必加倍之。如病九日而刺三次。病一月而刺十次之謂也。
此月內難易之應也,月字甲乙道藏吳本並作外。是。張云。病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
相任則壽,張云。相任者。相當也。
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二果字甲乙作裹。是。簡案、馬雲。相果者如果木之果。皮肉相稱。即所謂堅果也。志云。果、成也。並不可從。蔣示吉望色啟微云。果、裹也。皮所以裹肉。皮厚肉堅。則相果。若皮厚肉脆。皮薄肉堅。則不相果也。
血氣經絡(止)則夭,張云。血氣經絡者。內之根本也。形體者。外之枝葉也。根本勝者壽。枝葉勝者夭也。
形充而(止)則危矣,張云。形充而皮膚和緩者。氣脈從容故當壽。形充而皮膚緊急者。氣脈促迫故當夭。形充脈大者。表裡如一。故曰順。形充脈弱者。外實內虛。故曰危。
顴不起者,馬雲。顴為諸骨之宗。顴大則一身之骨皆大。而勝其形體之充大。張同。志云。顴乃腎之外候。故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此先天之氣薄也。簡案、顴者骨之標於面。尤易見者。可以此相周身之骨也。
大肉䐃堅而有分者,張云。大肉臀肉也。䐃者筋肉結聚之處。堅而厚者是也。有分者。肉中分理明顯也。此言形體雖充。又必以肉之堅脆分壽夭。其必驗於大肉者。以大肉為諸肉之宗也。故凡形充而臀削者。必非福壽之兆。簡案、史音䐃。渠永切。腹中䐃脂。馬仍此。非也。(玉篇䐃渠隕切腹中䐃脂)玉機真藏論。說肉破䐃。王注。䐃、謂肘膝後肉如塊者。
牆基卑高不及其地,馬雲。面部四旁為牆。其基甚卑。不及明堂闕庭等地之高。張云。牆基者面部四旁骨骼也。地者面部之肉也。牆基不及其地者。骨衰肉勝也。志云。牆基者面部之四方也。地、地閣也。牆基卑高不及地者。四方之平陷也。蔣氏望色啟微云。耳邊為牆基。耳前肉為地。言耳卑小。高不及其肉也。簡案、諸說未知孰是。天年篇曰。基牆高以方。五閱五使篇曰。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乃蔣說似是。
白話文:
壽夭剛柔篇第六
風寒外侵會損傷形體,情慾過度則會耗傷內氣。內傷影響臟腑,外傷則表現在皮膚。若風邪傷及筋脈,則病位介於表裡之間,因此症狀會反映在筋脈上。這說明形體與氣機、表裡之間有所區別。
病情持續九日者,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針刺次數。一般三日針刺一次,但可依病情輕重增減頻率。
長期痹症導致行動不便者,可直接刺絡放血,不必拘泥於三日一刺的常規。
若風寒先傷形體而未深入臟腑(表證較淺),針刺次數可減半(如九日刺兩次,一月刺五次)。若因憂恐喜怒等情緒傷氣,內臟受損且外顯症狀(表裡俱病),則需加倍針刺次數(如九日刺三次,一月刺十次)。
此處「月」字應為「外」之誤。病情深淺決定治療難易。
「相任則壽」指形氣相當者長壽。
「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中「果」應為「裹」(皮肉包裹之意)。皮厚肉堅者為「相裹」,反之則否。
血氣經絡是生命的根本,形體為外在表現。根本強盛則壽長,外在過盛反致夭折。
形體充實且皮膚柔軟者,氣血和順,主長壽;形體充實但皮膚緊繃者,氣血滯澀,主短命。形體壯碩而脈象洪大者(表裡一致)為順;形體壯碩但脈象微弱者(外強中乾)則危殆。
顴骨低平者骨弱,骨弱則壽短。腎氣不足者顴骨不顯,此為先天稟賦薄弱。
臀部肌肉堅實且紋理分明者,即使形體壯碩,仍需觀察肌肉質地判斷壽夭。臀部肌肉削瘦者多非福壽之相。
面部骨骼(牆基)若低平不及豐滿的面部肌肉(地),表示骨弱肉盛。另有說法認為「牆基」指耳周,「地」為耳前肉,若耳形細小不及耳前肉豐滿,亦主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