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9)
卷一 (29)
1. 壽夭剛柔篇第六
有因加疾者,馬雲。蓋不慎守。而或為外感內傷也。
平人(止)危矣,張云。人之生死由乎氣。氣勝則神全。故平人以氣勝形者壽。設外貌雖充而中氣不足者。必非壽器。若病而至於形肉脫。雖其氣尚勝形。亦所必死。蓋氣為陽。形為陰。陰以配陽。形以寓氣。陰脫則陽無所附。形脫則氣難獨留。故不免於死。或形肉未脫。而元氣衰竭者。形雖勝氣。不過陰多於陽。病必危矣。
刺有三變,馬雲。法有不同。謂之變也。
刺營者出血,馬雲。正以血者營氣之所化。營衛生會篇云。營氣化血以奉生身。素問調經論云。取血於營。
刺衛者出氣,馬雲。正以衛氣屬陽。痹論云。衛氣循於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次。調經論云。取氣於衛。
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張云。營主血。陰氣也。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
氣痛(止)客於腸胃之中,張云。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氣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簡案、怫、史云郁也。愾、廣雅滿也。怫愾蓋郁懣之義。馬雲。怒意也。張則以鬱怒大息釋之。並非。千金方癰疽門云。身中忽有痛處。如遭打撲之伏。名曰氣痛。痛不可忍。遊走不住。服五香連翹湯。蓋與此證自異。
內熱,張云。謂溫其經也。張氏醫通云。內、納同。謂溫其經。使熱氣內入。血脈流通也。
刺布衣(止)熨之,馬雲。布衣氣血澀濁。刺其寒痹之後。當以火焠之。大人氣血清滑。刺其寒痹之後。當以藥熨之。張云。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芥、蒜、蒸、灸、之類。焠、音翠。灼也。
乾薑一斤桂心一斤,甲乙。斤、作升。無心字。玉函經方藥炮製云。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為佳。丹溪心法云。桂心者皮之肉厚。去其粗厚而無味者。止留近其木一層、而味辛甘者。故名之曰心。美之之辭也。
㕮咀,馬雲。以口焠藥如豆粒也。後世雖以刀代。而猶有㕮咀之稱者。本此。
漬酒中,馬雲。漬、浸也。
馬矢熅中,張云。燃干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前蘇武傳。置熅火。注。聚火無焱也。
蓋封塗勿使泄,甲乙。蓋、作善。使下有氣字。張云。塗、鹽泥封固也。
晬,馬雲。周日也。
復布為復巾,張云。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滓、柤也。
生桑灰炙巾,張云。炙巾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
白話文:
壽夭剛柔篇第六
有人因不慎調養而導致疾病加重,這是由於未能謹慎守護身體,可能受到外感或內傷的影響。
健康的人若氣血旺盛,則精神飽滿,因此氣血勝過形體的人長壽。若外表看似強壯,但內在氣血不足,則難以長壽。若疾病導致形體消瘦,即使氣血尚存,也難免死亡。因為氣屬陽,形屬陰,陰陽相依,形體承載氣血。若形體衰敗,氣血無所依附,終將消散。即使形體未完全衰敗,但元氣衰竭,形體雖勝過氣血,不過是陰盛於陽,病情仍屬危重。
針刺有三種變化,意指方法各有不同。
刺營脈需放血,因為血由營氣所化,營氣轉化為血以滋養身體。
刺衛脈需調氣,因為衛氣屬陽,運行於皮膚、肌肉之間,擴散至胸腹。
寒熱交替、氣虛、血氣亂行,是因營主血,屬陰,陰病則陽盛,故寒熱往來;陰虛則氣弱,血氣妄行。因此刺營脈需針對血分治療。
氣痛時發時止,或鬱結脹滿、腹鳴如奔,是因衛氣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氣痛無定形。風寒侵襲腸胃,因六腑屬表,陽氣匯聚,故病生於衛氣。
內熱是指溫通經脈,使熱氣內入,血脈流通。
針刺平民後,因其氣血澀濁,需用火灸(如雷火針或蒜灸等)治療;貴族氣血清滑,針刺後則需用藥熨療法。
乾薑一斤、桂心一斤(桂心指肉桂內層辛甘部分),切碎後浸泡於酒中,再以馬糞燃火煨烤,密封一日。
以雙層布製成藥袋,裝入藥渣與棉絮,用桑木炭火烘烤藥巾(桑木能通利關節,祛除風寒濕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