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0)

1. 壽夭剛柔篇第六

以巾試身,甲乙作炙巾以拭身。王子接古方選注云。藥熨大人之寒痹。大人者富貴之人也。寒痹者時痛而皮膚不仁也。其血、脈、筋、骨、雖痹。而稟氣清靈。但以藥熨導引。即可蠲痹。非若刺布衣而必以火焠之也。椒、酒、薑、桂、專通營氣以散血分之寒。清酒置馬矢。熅中馬矢。西北方常用之。取其微火。非有他義也。晬、盡日也。復巾、夾袋也。熨至於汗。庶營氣得通。熨凡三十遍者。欲其寒邪去盡。以巾拭身亦必三十遍者。恐汗液之氣留也。

起步內中,張云。刺後起步於密室內中。欲其血氣行而慎避風寒也。凡此者皆所謂內熱之法。

白話文:

壽夭剛柔篇第六

以布巾擦拭身體(甲乙版本作「用炙熱的布巾擦拭身體」)。王子接在《古方選注》中提到:藥熨法治療富貴之人的寒痹症。所謂「大人」,指的是富貴之人;「寒痹」則是指時常疼痛且皮膚麻木不仁的症狀。這類人的血、脈、筋、骨雖然痹阻,但體質清靈,只需用藥熨和導引的方法,就能消除痹症,不必像對待平民百姓那樣必須用火針治療。花椒、酒、生薑、桂枝等藥物,專門疏通營氣以驅散血分的寒氣。清酒放在馬糞中加熱(西北地區常用此法),目的是取其微火,並無其他特殊意義。「晬」是指一整天的時間,「復巾」則是夾層的布袋。熨至出汗,營氣才能暢通。熨三十遍,是為了徹底驅除寒邪;用布巾擦拭身體也必須三十遍,是擔心汗液之氣殘留。

針刺後,在密室內開始活動(張氏解釋:這是為了讓血氣運行,同時謹慎避免風寒)。這些方法都屬於「內熱」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