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3)
卷四 (13)
1. 本藏篇第四十七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推本臟腑吉凶善惡。故名篇。
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張云。奉、養也。周、給也。人身以血氣為本。精神為用。合是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
經脈者,張云。經脈者即營養之道。營、運也。濡、潤也。營行脈中。故主於裡而利筋骨。
溫分內,張云。肉有分理。故云分肉。衛行脈外。故主表而司皮毛之開闔。
御精神,故魂魄,適寒溫,張云。御、統御也。適、調燮也。
營覆陰陽,張云。覆、包藏也。
精神專直,張云。專直如易系所謂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言其專一而正也。
無以相倚也,張云。倚、偏也。一曰當作異。
白話文:
所有版本都沒有「篇」字。馬雲說,這篇文字推論臟腑吉凶善惡,因此取名為「篇」。
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張云:奉,養也。周,給也。人身以血氣為本,精神為用。合這四者,以奉生而性命周全矣。
經脈者,張云:經脈者即營養之道。營,運也。濡,潤也。營行脈中,故主於裡而利筋骨。
溫分內,張云:肉有分理,故云分肉。衛行脈外,故主表而司皮毛之開闔。
御精神,故魂魄,適寒溫,張云:御,統御也。適,調燮也。
營覆陰陽,張云:覆,包藏也。
精神專直,張云:專直如《易經繫辭》所謂「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言其專一而正也。
無以相倚也,張云:倚,偏也。一曰當作「異」。
參天地,測陰陽而運四時,運、諸本作連。唯志作運。張云。副、配也。連通也。
化五節,張云。應五行之節序。而為之變化也。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甲乙四下有變字。各下更有各字。
心小則安(止)無守司也,甲乙邪弗能傷。注。太素云。外邪不能傷。又易傷於邪。注。太素亦作外邪。又楊上善云。心臟言神有八變。後四臟但言臟變。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變則四臟可知。故略而不言也。張云。心小則怯。故必多憂。大則不固。故邪易傷之。高則滿於肺而竅多不利。下則陽氣抑而神必不揚。心脆者火必易動。偏傾者不得其中。此其所以各有病也。志云。肺者心之蓋。故心高則滿於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聲。滿則心肺之竅閉塞。故悶而善忘難開以言也。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按、邪氣臟腑篇。五臟脈微小為消癉。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脆弱。則津弱微薄。故皆成消癉。
白話文:
參觀天地,測量陰陽來推算四季的運行,運,其他版本都寫作「連」。只有志本寫作「運」。張云說:副,配的意思。連,貫通的意思。
變化五節,張云說:應對五行節氣的順序,而產生變化。
凡此二十五種,每種都不一樣,甲乙版本中,四下都出現了「變」字。每個版本也有不同的字。
心小則安寧,沒有守衛和統管,甲乙版本的邪氣就無法傷害。註:太素經說,外邪不能傷害。又容易受到邪氣傷害。註:太素經也寫作「外邪」。楊上善說:心臟指神有八種變化。後四臟只說臟腑變化,不說神變化的原因,是認為神是魂魄意志的主宰,只要說到神變,就能知道四臟的變化,所以省略不說。張云說:心小則膽怯,所以一定會多憂慮。心大則不堅固,所以邪氣容易傷害它。心高則充滿肺部,氣竅就多不順利。心低則陽氣受到壓抑,精神一定不會振奮。心脆則火氣容易躁動。心偏斜則不能居於正中。這就是他們各有病症的原因。志本說:肺是心的蓋子,所以心高則充滿肺部。在心主則言,在肺主聲。充滿則心肺的氣竅阻塞,所以悶悶不樂,容易健忘,難以開口說話。心脆則容易生病,出現消瘦、癉、熱中。按:邪氣臟腑篇說,五臟脈微小為消癉。因為五臟主藏精氣,五臟脆弱,津液就虛弱薄弱,所以都會變成消癉。
肺小則少飲止胸偏痛也,甲乙無喝字。肩息作喘息。居賁作逼賁易傷。注。一云易傷於熱。喘息鼻衄。張云。喘喝、氣喘聲急也。肩息、咳聳肩喘息而咳也。居當作苦。肺下則氣道不利。故苦於賁迫而脅下痛也。志云。賁乃胃脘之賁門。在胃之上口。下則肺居賁間。而胃脘迫肺。血脈不通。故脅下痛。肺傷者。肺痿也。簡案、張改居作苦。以賁為奔之義非也。當依甲乙作逼賁。仍志注為賁門。以前後文例推之。肺小則下。恐脫安字。
肝小則臟安(止)脅下痛也,甲乙無髒字。下脾腎並同。苦作善。切作加。悗作急。脅下痛也。之痛上有偏字。馬雲。支別者。上奔迫切。脅下多悶。張云。上支賁切。謂肝經上行之支脈賁壅迫切。故脅為悗悶。為息賁喘息也。志云。肝居胃之左。故大則逼胃。而胃脘上迫於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則苦於膈中。且脅下痛。肝脈貫膈上注肺。故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簡案、支非支別之謂。王冰注六元正紀支痛云。支、拄傍也。脅字句。此謂上支拄於賁門。切迫於脅下。而為息賁者。肝高而上逼於肺也。史有肺肝相附語。亦恐近焉。經筋篇及五十六難。並以息賁為肺病。此肝病及肺也。
白話文:
肺部若小,就會少喝水,胸部也會偏痛。肩膀呼吸急促,容易喘不過氣。逼迫著肺部容易受傷,有人說容易被熱氣傷。喘息且鼻出血,張仲景說喘喝是指氣喘聲音急促,肩息是指咳嗽時聳肩喘息。苦於胃脘被逼迫而導致脅下疼痛。有人說賁是指胃脘的賁門,位於胃的上口,肺位於賁門之間,胃脘壓迫肺部,血液循環不通暢,所以脅下疼痛。肺部受損就會出現肺痿。張仲景將「居」改成「苦」,認為「賁」是指奔走的意思,這是錯誤的。應該按照甲乙本的「逼賁」,仍然以志注的「賁門」為準。根據上下文推斷,肺部縮小,應該是「恐脫安字」,缺少「安」字。
肝臟若小,就會脅下疼痛。肩膀呼吸急促,脅下悶痛。有人說肝經上行的支脈賁門阻塞,所以脅下悶痛,並且出現喘息。有人說肝臟位於胃的左側,如果肝臟過大就會壓迫胃,導致胃脘上衝到咽喉。肝臟位於膈膜下方,如果肝臟過大就會壓迫膈膜,導致脅下疼痛。肝經貫穿膈膜向上連通肺部,所以肝臟過大就會上衝賁門,脅下悶痛並出現喘息。有人說「支」不是支別的意思,王冰注六元正紀支痛說:「支,拄傍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肝經上支撐著賁門,壓迫脅下,導致喘息。肝臟高聳,向上壓迫肺部。史書中有肺肝相附的記載,這也很有可能。經筋篇和五十六難都將喘息歸為肺病,而這裡的喘息是肝病影響到肺部。
脾小則臟安(止)善脹也,甲乙。善滿作瘈瘲。張云。湊、塞也。䏚、脅下軟肉處也。音秒。季脅、小肋也。簡案、湊訓塞未見所據。說文聚也。
腎小則臟安(止)人之所苦常病也,甲乙腎大則注云。一本云耳聾或鳴。汗出不可以俯仰。注。一云背急綴耳膿血出。或生肉塞。志云。夫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俯仰。腎附於腰脊間。故病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狐乃陰獸。善變化而藏。睪丸上下。如狐之出入無時。此腎臟之疝也。張云。五變者。曰小大。曰高下。曰堅脆。曰端正。曰偏傾也。人有五臟。臟有五變是為二十五變。人所苦於常病也。
白話文:
脾臟小則五臟安寧,但容易脹氣。甲乙二經說,脹滿會導致抽搐。張仲景說,湊、塞指阻塞不通,䏚指脅下柔軟的肉處,讀音為秒,季脅指靠近腋下的肋骨。簡案中說湊訓塞沒有根據,說文解字中聚指聚集。
腎臟小則五臟安寧,但容易引起人的常年病痛。甲乙二經說,腎臟大則會導致耳聾或耳鳴,出汗時不能彎腰或抬頭。註解中說,有的說法是背部疼痛、耳朵流膿血或長肉塞住。志書中說,腰脊是身體的大關節,所以腰痛、背痛、腰臀痛都會導致不能彎腰或抬頭。腎臟附著在腰脊之間,所以會導致這些疼痛。狐疝是指睪丸大小不一,時而升降,就像狐狸善於變化隱藏一樣,睪丸上下移動就像狐狸無時無刻出入一樣。這是腎臟的疝氣。張仲景說,五變是指大小、高低、堅脆、端正、偏傾五種變化。人有五臟,每臟都有五種變化,共二十五種變化,這是人常年所苦的病痛。
赤色小理者(止)心偏傾也,甲乙心下堅無下字。是乃與下文心脆對。志云。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細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臟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細。即知臟形之大小。𩩲𩨗、胸下蔽骨也。簡案、赤色二字。該下文粗理者無𩩲𩨗者而言。次節白色青色並同。
巨節反膺(止)肺偏傾也,甲乙注反、一作大。甲乙疏、作竦。注。一作欹。馬雲。疏當作竦。張云。胸前兩旁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縮。是為陷喉。合腋、張脅者。腋斂、脅開也。脅偏疏者。脅骨欹斜而不密也。
廣胸反骹(止)肝端正,甲乙兔作脆。膺作脅。並是。張云。脛骨近足之細處曰骹。今詳此反骹。兔骹以候肝。似以脅下之骨為骹也。反骹者脅骨高而張也。兔骹者脅骨低合如兔也。志云。兔者胸脅交分之扁骨。內膈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脈下循於腹之章門。上循於膺之期門。在內者從肝別貫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簡案、考字書骹無胸骨之義。張志以意釋之。然於原文極切。今從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面色泛紅,且肌肉紋理細密,表示心臟偏向一邊,這與心臟柔軟的症狀相反。肌肉紋理細密表示肌肉組織緊實,而粗糙的紋理則代表肌肉組織鬆散。肉質豐厚且帶有脂肪,是五臟的表現。因此觀察肌肉紋理的粗細可以推測臟器的形狀大小。
如果一個人胸部突出,且兩肩高聳,則表示肺臟偏向一邊。胸部突出且向外傾斜,稱為反膺。肩高胸突,喉嚨就會凹陷,稱為陷喉。腋窩張開,兩肋骨向外撐開,稱為合腋張脅。肋骨疏鬆,表示肋骨歪斜不緊密。
如果一個人胸部寬廣,且兩肋骨突出,則表示肝臟端正。肋骨突出表示肋骨高聳且向外撐開,而肋骨低陷則像兔子的肋骨一樣。肝臟位於膈膜下方,因此胸部寬廣且肋骨突出,表示肝臟高聳且與肋骨相合;而肋骨低陷則表示肝臟位置偏低。肝臟經脈從腹部章門穴向下循行,從胸部期門穴向上循行,並在內部從肝臟分支穿過膈膜。因此胸部和腹部相互協調,表示肝臟端正。
揚唇者,張云。脾氣通於口。其榮在膂。故脾之善惡。體於唇而可知也。
高耳者,張云。腎氣通於耳。故腎之善惡。驗於耳而可知也。
持則安,減則病也,張云。凡以上諸變。使能因其偏而善為持守。則可獲安。若少有損減。則不免於病矣。
猶不能減也,甲乙。減、作感。簡案、王冰注真至要。感邪而生病也。云外有其氣而內惡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是謂感也。
邪之舍也(止)反覆言語也,甲乙。苦燋、作善焦。人平作人卒。(卒字接句下)張云。五臟六腑。所以藏精神水穀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不可以為人平。謂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化也。簡案、平作卒。為是。
白話文:
-
嘴脣外翻的人,這是張雲的說法。脾臟的氣息與口相通,其健康狀況反映在嘴脣上,因此通過觀察嘴脣的狀態,可以瞭解脾胃的好壞。
-
耳朵位置較高的人,也是張雲的觀點。腎臟的氣息與耳朵相連,因此腎臟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耳朵的狀況來判斷。
-
如果能夠根據個人特異的身體變化,適當地調節保護,就能保持安康;但如果稍有疏忽,減少這些保護措施,就可能引發疾病。這也是張雲的論點。
-
「猶不能減也」,甲乙編纂時認為「減」應作「感」解。簡案中,王冰在《真至要》中的注釋提到,這是說受到外邪侵襲而致病。當外部有不良氣息,而體內又無法適應或抗拒時,身體內部與外界都不處於和諧狀態,於是疾病隨之產生,這就是所謂的感邪。
-
「邪之捨也」指的是病邪停留之處。這裡重複強調病人的語言混亂不清。甲乙編纂時將「苦燋」改為「善焦」,並將「人平」誤作「人卒」。張雲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是儲存精、神及消化水穀的地方,一旦失衡,病邪就會乘虛而入,這就是所謂的「邪之捨」。這裡所說的「不可以為人平」,是指這樣的人心緒混亂,多有迷惑,且不易接受教化。簡案中更正「平」應為「卒」,意思是說這樣的情形並非正常狀態。
肺合大腸(止)腠理毫毛其應,張云。肺本合皮。而大腸亦應之。心本合脈。而小腸亦應之。膽胃皆然。故表裡之氣相同也。惟是腎本合骨。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何也。如五癃津液別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毛。此其所以應腠理毫毛也。簡案、甲乙云。腎之應毫毛。於義為錯。此不考耳。本輸篇曰。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蓋三焦膀胱。但是指下焦膀胱。膀胱為太陽經。主周身之表。腎與膀胱合。所以應腠理也。馬雲。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恐非也。
皮肉不相離者,張云。堅實之謂。志云。上文以臟合腑。而腑應形。此以臟合形。而形合腑。皆陰陽外內交互之妙用。
白話文:
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肺的病變會影響到皮膚和毛髮。同樣地,心與小腸、膽與胃也都是表裡相應的關係。但腎與骨骼相表裡,而三焦與膀胱卻是負責皮膚和毛髮的,這似乎矛盾。其實,三焦是負責運送水液的腑,與膀胱相連,而膀胱是太陽經,主管周身表面的皮膚,所以腎通過膀胱與皮膚和毛髮相應。至於有人說左腎與膀胱、右腎與三焦相應,恐怕是不對的。
皮膚和肌肉是密不可分的,這表示它們彼此緊密相連。古人認為,臟腑與腑臟相表裡,而腑臟又與人體的外形相應,這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精妙之處。
心應脈(止)小腸結,張云。心與小腸為表裡。心應脈。故小腸腑狀。亦可因脈而知也。然脈行皮肉之中。何以知其厚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沖、虛也。諸陽經脈。言脈之浮淺而外見者也。紆屈、盤曲不舒之謂。
脾應肉(止)上管約不利也,甲乙。無小褒累、作無小裹絫。標緊多少里累、作多少褁絫。馬雲。亦裹作褁。張云。麼、細薄也。約、不舒也。少裹累之義未詳。高志齋謂揣其䐃肉。而少有累然結實者之謂。簡案、博雅。麼、微也。里作裹。義自明。
無約者,簡案、約、紋也。
膽結也,張云。膽氣不舒之謂。
白話文:
心經與小腸經互相表裡,所以可以通過觀察小腸的狀態來了解心經的狀況。觀察小腸的狀況可以通過脈象,雖然脈象在皮肉中運行,但通過觀察皮膚和肌肉,就能知道脈象的厚薄。如果脈象浮淺外露,稱為「沖」,表示心經虛弱。如果脈象彎曲盤旋,不舒展,稱為「紆屈」。
脾經與肌肉相應,如果肌肉緊繃不舒展,稱為「上管約不利」。這說明脾經虛弱,導致肌肉失養。如果肌肉緊繃,摸起來有小結,稱為「小褒累」,說明脾經氣血不足,肌肉缺乏營養。如果肌肉緊繃,摸起來有較大的結,稱為「標緊多少里累」,說明脾經氣血嚴重不足,肌肉嚴重缺乏營養。
如果肌肉不緊繃,稱為「無約」,說明脾經氣血充足,肌肉健康。
如果膽囊部位有結塊,稱為「膽結」,說明膽氣不舒展,膽囊功能失調。
腎應骨(止)膀胱結也,張云。腎與膀胱為表裡。而三焦亦合於腎。故上文曰。腎合三焦膀胱。腠理毫毛其應。所以三焦膀胱之狀。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倪氏云。太陽之氣主皮毛。三焦之氣通腠理。是以視皮膚腠理之厚薄。則內應於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隨三焦之氣以溫肌肉。充皮膚。三焦者。少陽之氣也。本經云。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是以皮毛皆應於三焦膀胱。朱永年曰。經云。溪谷屬骨。是肌肉之屬於骨也。又曰。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是骨肉皮毛交相資生者也。故曰。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視其外應(止)知所病矣,張云。外形既明。內臟可察。病亦因而可知矣。所謂病者。如上文二十五變之類。皆是也。
白話文:
腎臟與骨骼相應,膀胱與腎臟相表裡,三焦也與腎臟相關聯。因此,腎臟與三焦、膀胱相合,反映在皮膚的毛孔和毛髮上。所以觀察三焦和膀胱的狀況,可以從皮膚毛孔和毛髮來判斷。太陽的氣息主宰著皮毛,三焦的氣息貫通毛孔,因此觀察皮膚毛孔的厚薄,可以了解三焦和膀胱的內在狀況。津液隨著三焦的氣息滋潤肌肉,充盈皮膚,三焦是少陽的氣息,經書中說「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所以皮毛都與三焦和膀胱相應。朱永年說,經書中說「溪谷屬骨」,意思是肌肉依附於骨骼。又說「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說明骨骼、肌肉、皮毛相互滋養。所以說腎臟應骨骼,皮膚緊密厚實,則三焦和膀胱也厚實。
觀察外在的反應,就能了解病症。外形清楚明瞭,內臟就可以觀察,病症也能因此得知。所謂病症,就像之前提到的二十五種變化,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