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邪客篇第七十一

少陰獨無腧者(止)因天之序,甲乙。不病上有心字。外經下有脈字。張云。凡臟腑經絡。有是臟則有是經。臟居於內。經行於外。心臟堅固居內。邪弗能容。而經則不能無病。故少陰經病者。當取掌後銳骨之端。即神門腧也。其餘脈之出入。屈折余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者。言少陰心主之腧。其行相似。故曰本腧者。言少陰本經之腧。非上文皆在心包之謂也。然則邪在心包臟者。當治心主之腧。邪在少陰經者。當治本經之腧。因其虛實以取之。則邪氣去而真氣固。乃不失諸經天道之序也。按本腧篇。所載五臟五腧。六腑六腧。獨手少陰經無腧。故此篇特以為問。正欲明心為大主。無客邪傷之義。然既曰無腧。而此節復言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及如心主脈行本輸等義。可見心臟無病。則治臟無腧。少陰經有病。則治經有腧。故甲乙經備載少陰之腧云。少衝為井。少府為滎。神門為腧。靈道為經。少海為合。於十二經之腧。始全其義。蓋本諸此。馬雲。外經有病。獨取其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耳。其餘脈之出入曲折。所行之徐疾。皆如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行也。故本經本輸篇。謂治手少陰者。即治心包絡經。皆調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邪氣所沖而瀉之。真氣衰而補之。如是者。則邪去而真固。有以循天道四時之序。簡案、少陰無腧云云。王冰三部九候論注引之云。靈樞經持針縱舍。論曰乃知古篇名。與今本不同。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馬雲。人迎氣口若一。則脈為關格。病當難治。張云。表裡俱傷。血氣皆散者。是為陰陽如一。刺之必反甚。當舍而勿針也。志云。皮膚筋骨之淺深。皆病也。

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甲乙。作察其本末上下。有熱者病常在。馬雲。胸腹為本。四肢為末。凡本末尚熱者。其病尚在。張云。胸腹臟腑為本。經絡四肢為末。尚熱者。餘邪未盡也。宜從緩治。其病亦去者。可舍針也。

持其尺(止)寒熱痛痹,志云。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故持其尺。察其尺膚之堅脆大小滑澀。以知皮膚分肉之寒熱燥濕也。五臟之血色見於目。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蓋病在臟者。半死半生也。視其血絡。察其皮毛。以知痛痹之寒熱也。皮部論曰。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余未得其意也,張云。不惟病形輕重有縱舍。而持針之際。其進止退留。亦有縱舍。未得其詳。因而復問。

持針之道(止)真氣得居,甲乙。左指作左手。(趙熊道臟正脈張同)果、作裹。(馬同)輔、作轉。邪下有氣不二字。張云。持針之道。宜審而慎。必從和緩從容。庶可無誤。故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病之虛實。以施疾徐之法。左手執之。右手循之。必中其穴。無中其肉。而與肉果。果、即裹也。瀉者欲端以正。補者必閉其膚。以手輔針。導引其氣。必使邪氣潰決而散。真氣得復而居。然後可以去針。此持針縱舍之道也。志云。無與肉果者。刺脈無傷肉也。簡案、甲乙改字。似是。

白話文:

[邪客篇第七十一]

少陰經獨特之處:

少陰經不像其他經脈一樣有固定的穴位(腧穴)。這是因為它順應天道的自然秩序。正常情況下,心臟是堅固的內臟,邪氣無法侵入,所以心臟本身不會有病;但是,經脈卻有可能生病。所以,當少陰經生病時,要取手掌後方銳骨(腕骨)末端的穴位,也就是神門穴。其他經脈的循行、彎曲、速度等,都和手少陰心經以及手厥陰心包經相似。因此,這裡說的「本腧」,指的是少陰經本身的穴位,而不是指所有穴位都在心包經上。當邪氣侵犯心包時,應治療心包經的穴位;當邪氣侵犯少陰經時,則應治療少陰經本身的穴位。要根據虛實情況選擇治療方法,這樣才能祛除邪氣、鞏固正氣,並且不會違反經脈運行的自然規律。關於《本腧篇》中記載的五臟五腧、六腑六腧,唯獨手少陰經沒有記載,所以這篇特別提出這個問題。其實是要說明心臟是主宰,不容易被邪氣侵犯。雖然說少陰經沒有固定的穴位,但這裡又說要取掌後銳骨的穴位,並且經脈走向和心包經相似,可見心臟本身沒病時,沒有針對臟腑的腧穴;少陰經有病時,就有治療經脈的腧穴。所以《甲乙經》詳細記載了少陰經的穴位,包括少衝(井穴)、少府(滎穴)、神門(腧穴)、靈道(經穴)、少海(合穴),使得十二經的腧穴才算完整。這應該是根據《靈樞經》推論出來的。有人認為,如果體表經絡有病,就只取掌後銳骨的神門穴,其餘經脈的循行、彎曲、速度等都和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相似。所以《本經本輸篇》說,治療手少陰經,其實是治療心包絡經。都要調整其氣的虛實,用不同的手法來治療,這是根據邪氣侵犯的部位來進行瀉法,正氣衰弱時就進行補法,這樣才能祛除邪氣、鞏固正氣,順應天道四季的規律。此外,少陰經沒有穴位的說法,王冰在《三部九候論注》中也引用過,並提到《靈樞經》的古篇名可能和現在的不同。

陰陽平衡失調難治:

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的脈象相同,說明陰陽不平衡,這種情況下,病會很難治療。這表示表裡都受傷,氣血也散亂,此時如果針刺,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放棄針刺。另外,皮膚、肌肉、筋骨的深淺都可能生病。

病未痊癒的徵象:

觀察身體的本末上下部位,如果發現有發熱現象,表示疾病還沒有痊癒。胸腹是身體的根本,四肢是末端,如果本末都發熱,表示疾病還沒痊癒。胸腹臟腑是根本,經絡四肢是末端,如果這些部位還發熱,表示還有殘餘的邪氣,應該慢慢治療,如果病可以自癒,就可以不針刺。

摸尺脈的意義:

通過摸尺脈,可以瞭解皮膚的寒熱、痛痹等情況。《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脈象滑,尺部皮膚也滑;脈象澀,尺部皮膚也澀。所以要通過摸尺脈,來判斷皮膚的堅硬、柔軟、大小、滑澀,從而瞭解皮膚肌肉的寒熱、乾燥、濕潤情況。五臟的血色會反映在眼睛上,通過觀察眼睛的顏色,可以瞭解五臟的情況,並判斷生死。如果病在臟腑,病情就比較嚴重,接近半死半生。觀察血絡,觀察皮膚毛髮,可以瞭解痛痹的寒熱情況。《皮部論》中說,十二經絡的循行部位都在皮膚上。皮膚顏色多青色,表示疼痛;多黑色,表示痹痛;黃赤色表示熱;白色表示寒;如果出現五種顏色,表示寒熱都有。

對醫理的疑惑:

不僅疾病的輕重有取捨,持針的時候,針的進退、停留,也需要考慮,但詳細的道理還沒理解透徹,所以再次提出疑問。

正確的持針方法:

持針的時候,應該謹慎小心,一定要從平和緩慢入手,這樣才不會出錯。要端正姿勢,安靜心神,先了解疾病的虛實,然後施以不同的手法。用左手持針,右手輔助,一定要準確刺中穴位,不要刺到肌肉,不要和肌肉混在一起。瀉法要端正,補法要緊閉皮膚,用手輔助針,引導氣機,一定要讓邪氣潰散,正氣恢復,才能取針。這就是持針的要領。持針時,針不要和肌肉混在一起,也就是說,針刺脈絡,不要傷到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