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邪客篇第七十一

縱舍,馬雲。或縱針而不必持。或舍針而不復用。張云。縱、言從緩。舍、言弗用也。

捍皮,馬雲。捍分其皮。以開其腠理。而入刺之也。張云。捍、說文忮也。謂恐刺傷其皮。而開腠理。則奈之何也。簡案、捍、為捍禦之義。於本文難通。張注亦迂。考集韻與擀同。以手伸物也。馬捍分之解。似略通。

焉至而出(止)聞其方,張云。出止徐疾入。即五輸之義。別離之處。言經絡之支別離合也。

手太陰之脈(止)屈折也,甲乙。內屈、作內側。留、作溜。外屈上於本節之下、作外屈本指以下。注云。一作本於上節。陰諸絡、作諸陰絡數脈。並注云。疑此處有缺文。馬雲。屈、讀為曲。壅骨、即掌後高骨也。張云。此下二節。皆言五腧之屈折也。大指之端。少商井也。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大淵腧也。凡人身經脈陰陽。以紫白肉際為界。紫者在外屬陽分。白者在內屬陰分。大概皆然。澹、水搖貌。脈至大淵而動。故曰留以澹也。從此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諸陰絡會於魚際滎也。諸陰皆會於此。故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掌後高骨之下。外屈出寸口而行經渠經也。上至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尺澤合也。乃由此內屈臑陰入腋走肺。然肺經之脈。從臟走手為順。此則從手數至臟。故為順行逆數之屈折。簡案、澹、馬志併為澹滲諸經之義。恐非也。數脈並注。義自分明。甲乙注為有缺文。誤。沈彤釋骨云。手大指本節後。起骨曰壅骨。邪客篇云。云是壅骨。固在魚際旁寸口前。舊說謂即掌後高骨。誤。

心主之脈(止)絡於心脈,甲乙。心脈、作心胞。馬志作心肺。非。張云。中指之端。中、沖井也。內屈循中指以上掌中勞宮。滎也。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大陵腧也。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間使經也。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者。曲澤合也。由此上入胸中。內絡於心脈。乃手厥陰經。順行逆數之屈折。按本篇於十二經之屈折。獨言手太陰心主二經者。蓋欲引止下文少陰無腧之義。故單以膈上二經為言耳。諸經屈折詳義。已具經脈本輸等篇。故此不必詳也。

少陰心脈也(止)故獨無腧焉,甲乙。大主也下。有為帝王三字。張云。手少陰心經也。手厥陰心包絡經也。經雖分二。臟實一原。但包絡在外為心之衛。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乃精神之所居。其臟堅固。邪不可傷。傷及於心無不死者。故凡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外之包絡耳。然心為居主之官。而包絡亦心所主。故稱為心主。凡治病者。但治包絡之腧。即所以治心也。故少陰一經。所以獨無腧焉。詳義出本輸篇。

白話文:

邪客篇第七十一

「縱捨」:馬雲解釋為有時放鬆針刺而不必持續,有時捨棄針刺不再使用。張氏說,縱是指從寬處理,捨是指不使用。

「捍皮」:馬雲解釋為分開皮膚,打開腠理以便進針。張氏說,捍在《說文》中是抵禦的意思,擔心刺傷皮膚而打開腠理,該怎麼辦呢?簡案認為,捍是防禦的意思,與本文難以相通。張氏的註解也顯得迂迴。查考《集韻》,捍與「擀」同義,指用手伸展物品。馬氏的「捍分」解釋似乎勉強說得通。

「焉至而出」至「聞其方」:張氏說,「出止徐疾入」即五輸穴的意義,指經絡分支離合之處。

「手太陰之脈」至「屈折也」:《甲乙經》中,「內屈」作「內側」,「留」作「溜」,「外屈上於本節之下」作「外屈本指以下」,並註明「一作本於上節」,「陰諸絡」作「諸陰絡數脈」,並註明懷疑此處有缺文。馬雲讀「屈」為「曲」,壅骨即掌後高骨。張氏說,此下兩節皆論五腧穴的曲折。大拇指尖端為少商(井穴),向內彎曲沿白肉際至本節後為大淵(腧穴)。人體經脈陰陽以紫白肉際為界,紫在外屬陽,白在內屬陰。澹指水波搖動,脈至大淵而動,故稱「留以澹」。再向外彎曲至本節之下,向內與諸陰絡會於魚際(滎穴)。諸陰皆會於此,故數脈並注,氣血流暢,伏行於掌後高骨之下,向外彎曲出寸口而行經渠(經穴),上至肘內側,入大筋之下為尺澤(合穴),由此向內彎曲至臑陰,入腋下走肺。然而肺經之脈從臟走手為順行,此處從手數至臟,故為順行逆數的曲折。簡案認為,澹並非馬氏所說的滲透諸經之意。數脈並注的意義本已明確,《甲乙經》註為缺文是錯誤的。沈彤《釋骨》說,手大拇指本節後的骨稱為壅骨,《邪客篇》所說的壅骨在魚際旁寸口前,舊說認為是掌後高骨是錯誤的。

「心主之脈」至「絡於心脈」:《甲乙經》中「心脈」作「心包」,馬氏作「心肺」是錯誤的。張氏說,中指尖端為中沖(井穴),向內彎曲沿中指上行至掌中勞宮(滎穴),伏行於兩骨之間,向外彎曲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為大陵(腧穴),氣血流暢上二寸,向外彎曲出行兩筋之間為間使(經穴),上至肘內側,入小筋之下停留於兩骨會合處為曲澤(合穴),由此上入胸中,內絡於心脈。這是手厥陰經順行逆數的曲折。本篇僅論手太陰與心主二經的曲折,是為了引出下文少陰無腧的意義,故僅舉膈上二經為例。其他經脈的曲折詳見《經脈》《本輸》等篇,此處不必詳述。

「少陰心脈也」至「故獨無腧焉」:《甲乙經》在「大主也」下有「為帝王」三字。張氏說,手少陰是心經,手厥陰是心包絡經,雖分為二經,但臟腑同源。包絡在外為心之護衛,心為五臟六腑之主,是精神的居所,其臟堅固,邪不可傷,傷心者必死,故諸邪在心者皆在心外之包絡。心為君主之官,包絡亦為心所主,故稱心主。治病只需治包絡之腧穴,即為治心,故少陰經獨無腧穴。詳見《本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