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3)
卷六 (3)
1. 邪客篇第七十一
天圓地方,張云。圓者徑一圍三。陽奇之數。方者徑一圍四。陰偶之數。人首屬陽居上。故圓而應天。人足屬陰居下。故方而應地。
地有九州,張云。九州者。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也。簡案、此本於禹貢。詳見素問識生氣通天論。
天有風雨,張云。和風甘雨。天之喜。摧拉霖潰。天之怒。
天有六律,張云。六律者。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六陽律。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為六陰律。
天有十日,張云。十日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謂天干。陰陽系日月篇云。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辰有十二(止)以抱人形,張云。十二辰者。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謂地支。故應人之足趾。足趾惟十。並莖垂為十二。莖者宗筋也。垂者睪丸也。女子少此二節。故能以抱人形。抱者懷胎之義。如西北稱伏雞為抱者是也。(見楊氏方言)
人有肩膝,張云。肩膝骨大而高。故以應山。
人有腋膕,張云。腋膕深陷。故以應谷。
地有泉脈,張云。泉脈出於地下。衛氣行於肉中。
地有草蓂,張云。蓂莢、瑞草也。堯時生於庭。隨月雕榮。朔後一日莢生。望後一日莢落。歷得其分度則蓂莢生。簡案、張注本於帝王世紀。然無毫毛獨應瑞草之理。爾雅。菥蓂大薺。郭注。薺葉細。俗呼之曰老薺。李時珍云。薺與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種耳。由此考之。蓋薺之為草。隨在易生。故草蓂乃對下文林木。謂地上眾草也。(蓂莢之蓂音冥菥蓂之蓂音覓)集註。仇汝霖亦以上古蓂草釋之。不可從。
人有牙齒,張云。齒牙疏朗。故象似列星。說文云。牙、牡齒也。一曰銳者為牙。齊者為齒。上古天真論。以女子三七。男子三八。則真牙生而長極。是以後生之大者為牙也。女子七歲。男子八歲齒更。是以前生之小者為齒也。故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齔、毀齒也。
高骨,張云。顴肩膝踝之類。
募筋,張云。募者筋脈聚蓄之處。募、音暮。簡案、募、當作幕。幕、膜同。痿論。肝主身之筋膜。全元起注云。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可以證矣。詳見素問識瘧論。
人有䐃肉,張云。䐃肉者。肉脂之聚處也。簡案、聚邑者。聚落邑里也。
十二筋,張云。四肢各三節。是為十二節。簡案、陰陽別論云。十二月應十二脈。本篇上文云。十二脈應十二經水。
地有四時不生草,張云。地有不毛之地。人有不育之人。徐振公云。男子衝任不盛。宗筋不成。則須不生。是以四時之草不生。以應人之無子。
白話文:
天地是圓形和方形的,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圓形的直徑繞一圈是三,屬於陽的奇數;方形的直徑繞一圈是四,屬於陰的偶數。人的頭部屬於陽,位於上方,所以像圓形一樣對應天;人的腳屬於陰,位於下方,所以像方形一樣對應地。
地上有九州,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九州分別是:荊州、梁州、雍州、豫州、徐州、揚州、青州、兗州、冀州。簡單來說,這是根據《禹貢》記載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素問·生氣通天論》。
天上有風雨,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和煦的風和甘甜的雨是上天喜悅的表現,而狂風暴雨則是上天發怒的表現。
天上有六律,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六律指的是: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這六個是陽律;而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這六個是陰律。
天上有十日,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十日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就是所謂的天干。《陰陽系日月篇》中說到,腰部以上為天,腰部以下為地。所以天為陽,地為陰。因此,腳上的十二條經脈對應著一年十二個月,月亮起源於水,所以在下方的屬於陰;而手上的十個手指對應著十個太陽,太陽主火,所以在上方的屬於陽。
有十二個時辰(這裡結束),用來包裹人的形體,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就是所謂的地支,對應著人的腳趾。腳趾只有十個,加上莖部和垂下來的睪丸,就成了十二個。莖指的是宗筋,垂指的是睪丸。女子少了這兩個部分,所以才能夠孕育生命,這裡的「抱」指的是懷孕的意思,就像西北方把孵蛋的雞稱為「抱雞」一樣(見楊雄的《方言》)。
人有肩膀和膝蓋,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肩膀和膝蓋的骨頭又大又高,所以用來對應山。
人有腋窩和膕窩,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腋窩和膕窩深陷,所以用來對應山谷。
地上有泉脈,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泉脈從地下湧出,而衛氣則在肌肉中運行。
地上有蓂草,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蓂莢是一種祥瑞的草,堯的時代生長在庭院中,隨著月份的變化而開花凋謝。每月初一之後會長出一個莢,十五之後會掉落一個莢。只要時間準確,蓂莢就會生長。簡單來說,張云的註解是根據《帝王世紀》,但並沒有說明它獨自成為瑞草的道理。《爾雅》中說到:「菥蓂又名大薺」,郭璞註解說:「薺的葉子很細,俗稱老薺。」李時珍說:「薺和菥蓂是同一種植物,只是分為大小兩種而已。」由此推斷,薺這種草隨處可見,所以這裡的「草蓂」是對應下文的林木,指的是地上眾多的草。(「蓂莢」的「蓂」字讀音為「冥」,「菥蓂」的「蓂」字讀音為「覓」。)註解中,仇汝霖也把它解釋為上古時期的蓂草,這種說法不可取。
人有牙齒,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牙齒分佈稀疏,所以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排列。 《說文解字》中說:「牙,是雄性的牙齒,還有一種說法是銳利的叫牙,整齊的叫齒。」《上古天真論》中說到,女子在二十一歲、男子在二十四歲的時候,真牙會生長完成。所以,後長出的較大的牙齒稱為「牙」;女子在七歲、男子在八歲的時候會換牙,所以,先長出較小的牙齒稱為「齒」。因此,男子在八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長牙,八歲的時候換牙;女子在七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長牙,七歲的時候換牙。「齔」指的是換牙。
高聳的骨頭,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像是顴骨、肩膀、膝蓋、腳踝等。
筋肉聚集的地方,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募」指的是筋肉脈絡聚集的地方。「募」讀音為「暮」。簡單來說,「募」應該寫成「幕」,「幕」和「膜」是相同的。《痿論》中說到:「肝主管全身的筋膜」,全元起註解說:「膜指的是人皮下、肌肉上的筋膜」,可以作為佐證。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素問·識瘧論》。
人的脂肪聚集的地方,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䐃肉」指的是脂肪聚集的地方。簡單來說,聚集的地方指的是村落。
十二條筋脈,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四肢的每一個部位都有三個關節,總共是十二個關節。簡單來說,《陰陽別論》中說:「十二個月對應著十二條脈絡」,本篇前面說過:「十二條脈絡對應著十二條經水」。
地上有四季不長草的地方,古人張云是這樣解釋的。地上有不毛之地,人也有不育之人。徐振公說:「男子衝脈和任脈不旺盛,宗筋不能形成,就會沒有鬍鬚。就像一年四季都有不長草的地方,對應著人沒有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