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寒熱篇第七十

反其目(止)可治也,張云。目者。宗脈之所聚也。瞳子者。骨之精也。赤脈下貫瞳子。以邪毒之焰。深賊陰分而然。死之徵也。然脈見二三者。其氣散而緩。脈聚為一者。其毒銳而專。此又死期遲速之有異也。又論疾診尺篇。言診寒熱者亦同此法。簡案、陳言三因方云。雖有此說。驗之病者。少有此證。亦難考據。此往往是三陽傳諸陰經方有之。若本髒髮。未必有此。學者知之。是實驗之說。殆可信據焉。

白話文:

眼睛翻白(如果停止翻白)可以治好,張云說。眼睛是各條經脈匯聚的地方。瞳孔是骨頭的精華所在。紅色的血脈從下方貫穿瞳孔,是因為邪毒的火燄,深深侵襲陰分而導致。這是死亡的徵兆。然而,如果脈象呈現兩三條分散的樣子,代表氣散而虛弱;如果脈象凝聚成一條,代表毒邪強烈而專一。這也顯示死亡到來的時間有快慢的差異。另外,在論述診斷疾病的篇章中,提到診斷寒熱的方法也和這裡說的類似。簡單來說,陳言在《三因方》中提到,雖然有這種說法,但實際上驗證病人時,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也很難考證。這種情況往往是三陽經的病邪傳入陰經時才會出現。如果病邪本身就發生在陰經,未必會有這種現象。學習醫術的人應該知道這一點。這是一種經過實驗驗證的說法,應該可以相信。

2. 邪客篇第七十一

諸本無篇字。

目不瞑不臥出者,甲乙。作目不得眠者五字。考下文答語。甲乙為是。馬雲。邪之感於人身。令人目不得瞑。或不臥而出於外者。張云。令人寐無從生。故云不臥出也。

五穀入於胃也(止)行呼吸焉,甲乙。心脈、作心肺。張云。宗氣、大氣也。隊、道也。糟粕之道。出於下焦。津液之道。出於中焦。宗氣之道。出於上焦。故分為三隧。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於心。故通宗氣而行呼吸。(營氣運行見營氣篇五十營篇衛氣之義見痹論及經脈篇)

夜行於陰,甲乙。陰下有其入於陰也一句。馬雲。大義見衛氣行篇。

厥氣客於五臟六腑,甲乙。厥、作邪。無六腑二字。

陽氣盛則陽蹺陷,甲乙。陷、作滿。樓氏云。陷、當作滿。汪云。大惑論作陽氣滿則陽蹺盛。盛字是。又曰。衛氣盛於陰。不得行於陽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陽氣虛。故目閉也。(徐振公引大惑論亦云此章陷字疑誤)簡案、張云。陷者受傷之謂。非也。

補其不足,瀉其有餘,張云。此刺治之補瀉也。補其不足。即陰蹺所出足少陰之照海也。瀉其有餘。即陽蹺所出足太陽之申脈也。若陰盛陽虛而多臥者。自當補陽瀉陰矣。

飲以半夏湯,張云。謂既刺之後。仍當用藥以治之。凡不臥之證。有邪實者。多屬外因。有營虛者。多屬內因。此半夏湯一法。蓋專為去邪者設耳。樓氏云。半夏湯去飲之劑也。

所謂,甲乙。謂、作以。簡案、壅塞。蓋水飲也。故以半夏湯決瀆之。

陰陽和得,甲乙作得和。

其湯方(止)三飲而已也,置、甲乙作煮。李云。千里流水。取其流長源遠。有疏通下達之義也。揚之萬遍。令水珠盈溢。為甘瀾水。可以調和陰陽。炊以葦薪者。取其火烈也。治半夏猶言制過半夏也。味辛性溫。能下氣化痰。用以為臣。張云。古今量數不同。大約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然則云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云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許耳。(簡案物氏度量考云明一合今五勺七撮明一升今五合七勺一撮)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後置藥於中也。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類。而粒小於黍。可以作酒。北人呼為小黃米。其性味甘黏微涼。能養營補陰。半夏味辛性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並用之。秫米一升。約今之三合二勺。半夏五合。約今之一合六勺。炊至一升半。約今之四合八勺也。滓、音子。柤也。汪云。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今人率以為燥而不敢用。誤矣。本草以秫為糯粟。疑是糯稻。樓氏云。按本草秫米。即所謂糯米也。王子接云。北地之膏粱茄粟也。李時珍云。火用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出蘆火條)又云。秫即粱米之黏者。靈樞經。岐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簡案、爾雅。秫、黏粟也。一名糯粟。一名黃糯。樓說非也。千金方治虛煩不眠。千里流水湯。三因方治膽寒。溫膽湯。俱祖世方耳。

白話文:

邪客篇第七十一

此篇記載治療失眠症的療法。文中提到,邪氣入侵人體,導致眼睛無法閉合,或輾轉難眠,甚至無法入睡而外出走動。 人體的宗氣、大氣運行於上焦、中焦、下焦,如同三條水道,經由喉嚨、心臟與肺臟而行呼吸。夜間行於陰氣之中。邪氣侵犯五臟,陽氣盛則陽經充盈(原文「陷」應作「滿」)。治療方法是調整陰陽平衡,補益不足,瀉去多餘,用半夏湯治療。半夏湯具有去除邪氣的作用,適用於邪氣實證的失眠。方劑中使用秫米(糯米)以滋養陰氣,半夏則以和胃散邪。 總之,此篇闡述了失眠的病機與治療方法,特別強調半夏湯在治療邪氣入侵引起的失眠中的作用,並詳細說明了藥方成分與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