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寒熱篇第七十
諸本無篇字。馬雲。凡有瘰癧者。其病必發寒熱。故名篇。
寒熱瘰癧(止)不去者也,馬雲。瘰癧者瘡名。一名鼠瘻瘡。生於頸腋兩脈間。乃陽明少陽兩經之所屬也。正以鼠瘻有寒熱之毒氣。留於其脈而不去耳。俗云鼠用飲食流涎於其中人誤用之所以毒氣感而生瘰癧今鼠之頸腋多塊其狀猶瘰癧然後世有用貓製藥方者亦所以勝其毒耳大義又見後論疾診尺篇中張云。瘰癧者。其狀累然。而歷貫上下也。故於頸腋之間。皆能有之。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復穿其一。故又名為鼠瘻。蓋以寒熱之毒。留於經脈。所以聯絡不止。一曰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蜆蛤者為馬刀。又曰脅肋下者為馬刀。簡案、巢源瘰癧瘻候云。此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隨虛處而停結為瘰癧。或如梅李棗核等。大小兩三相連。在皮間而時發寒熱是也。久則變膿潰成瘻也。又外臺集驗九種瘻。其二曰鼠瘻。始發於頸。無頭尾。如鼷鼠瘻核。時上時下。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由食大鼠餘毒不去。其根在胃。貍骨主之。由此考之。瘰癧者未潰之稱。鼠瘻者已潰之名。(說文瘻頸腫也)其謂之鼠者。如鼷鼠跧於皮下狀也。淮南說山訓。貍頭愈鼠。王充論衡。人有鼠病。吞貍自愈。後世字書遂作癙是也。瘰、漏也。漏泄不止之謂。故名曰鼠瘻。其言食大鼠及鼠涎之毒者誕也。朱震亨云。瘰癧不作寒熱者可生。稍久轉為潮熱者危。此言信然。
介按、小者為瘰。大者為癧。名色甚多。如項前為痰瘰。項後為濕瘰。左右兩側形軟。遇怒即腫為氣癧。堅硬筋縮為筋癧。若連綿如貫珠者為瘰癧。至於鼠癧。其形如鼠。又名鼠瘡。甚至瘡口已合。旁邊有眼。出膿不止。又有頸項生之不已。復從腳底而生。俗稱老鼠打洞。其症尤為險惡。
毒氣,簡案、毒本作㩆。說文云。㩆、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草從毒。周禮云。聚毒藥又以五毒攻之是也。書盤庚云。惟汝自生毒。禮。緇衣。小人毒其正。皆假以惡害之義。此云毒氣。亦以邪惡之氣為言。後世寒毒風毒之類。毒字皆本此。
鼠瘻之本(止)易去也,張云。瘰癧必起於少陽。而後延及陽明二經。表裡相傳。乃至厥陰太陽。但能為病。大抵因鬱氣之積。食味之厚。或風熱之毒。結聚而成。故其所致之本。皆出於臟。而標則見乎頸腋之間也。若其毒之未甚。則但浮見脈中。尚未著於肌肉以化膿血者。去之猶易。若其膿血既成。則為力較難也。
請從其本(止)三刺而已,樓氏云。從此經脈取臟腑之本。以治瘰癧之末也。張云。謂去其致之之本。則外見之末。自可引而衰也。予、與之針也。審按其道。審脈氣所由之道也。徐往徐來。即補瀉之法。所謂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也。小如麥者。其初起也。故一刺即知其效。三刺其病可已。所以治在宜早。不可因小而忽之。
白話文:
寒熱瘰癧
這種寒熱與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疾病,通常不會自行消退。瘰癧是一種瘡,也稱為鼠瘻瘡,它長在頸部和腋下的動脈之間,屬於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範圍。主要是因為鼠瘻(淋巴結結核)的寒熱毒氣停留在經脈中不去。民間傳說老鼠會將口水流到食物中,人誤食後會感染毒氣,導致瘰癧產生。現在看到老鼠頸部和腋下有很多腫塊,形狀就像瘰癧。後世也有人用貓來製作藥方,也是為了剋制這種毒氣。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論疾診尺篇》。張氏認為,瘰癧的形狀像串珠一樣,從上到下連貫,因此頸部和腋下都可能出現。因為它的形狀像老鼠洞穴,堵住一個洞,又會從另一個洞穿出,所以又稱為鼠瘻。主要是因為寒熱毒氣停留在經脈中,導致不斷蔓延。一種說法是結核,連續的稱為瘰癧,形狀像蛤蜊的稱為馬刀。又有一說,長在脅肋下的也稱為馬刀。根據《巢源瘰癧瘻候》記載,這是因為風邪毒氣侵入肌肉,停留在虛弱的地方結成瘰癧,有像梅子、李子、棗核等大小,兩三個相連,在皮膚之間,時常發冷發熱。時間久了就會化膿潰爛成瘻管。另外,《外臺秘要》記載的九種瘻管中,第二種是鼠瘻,最初發於頸部,沒有頭尾,像小老鼠的瘻核,時上時下,使人發冷發熱,肌肉消瘦。這是因為吃了大老鼠殘留的毒素沒有去除,病根在胃部,可以用貍骨來治療。由此可知,瘰癧是還沒潰爛的稱呼,鼠瘻是已經潰爛的名稱。(《說文解字》說瘻是頸部腫脹)。之所以稱為鼠,是因為它像小老鼠躲在皮膚下面的樣子。《淮南子·說山訓》說,貍頭可以治好鼠病。《論衡》說,有人得了鼠病,吞下貍就可以自癒。後世字書就寫成癙。瘰,有洩漏的意思,指膿液不斷洩漏,所以稱為鼠瘻。至於說吃了大老鼠或者老鼠口水的毒素,這種說法是荒誕的。朱震亨認為,瘰癧不發寒熱的,還可以存活;如果時間稍久轉為潮熱的,就很危險。這個說法很可信。
介氏認為,小的稱為瘰,大的稱為癧,名稱和顏色有很多種。比如長在脖子前面的稱為痰瘰,長在脖子後面的稱為濕瘰。長在左右兩側,形狀柔軟,遇到發怒就會腫脹的稱為氣癧。長得堅硬,肌肉萎縮的稱為筋癧。如果像串珠一樣連續的稱為瘰癧。至於鼠癧,形狀像老鼠,又稱為鼠瘡,甚至瘡口已經癒合,旁邊又有孔洞,膿液不斷流出。也有從頸部一直長到腳底的,民間稱為老鼠打洞,這種病症尤其危險。
毒氣
這裡的毒,通假字,本應寫作「㩆」。《說文解字》說,「㩆」有厚重之意,指有害的草,到處生長,從草從毒。「周禮」說,收集有毒藥草,又用五毒來攻毒。「書經·盤庚」說,你自生毒害。「禮記·緇衣」說,小人毒害他的正道。這裡都是用毒字來表示惡害的意思。這裡說的毒氣,也是指邪惡之氣。後世說的寒毒、風毒之類,毒字的用法都是從這裡來的。
鼠瘻之本
鼠瘻的根本比較容易去除。張氏認為,瘰癧必定起源於少陽經,然後蔓延到陽明經,兩經之間互相傳染,甚至會影響到厥陰經和太陽經。但凡能導致疾病的,大都是因為鬱悶之氣積累,飲食肥膩,或者風熱毒氣結聚而成。所以,病因都來自於臟腑,而表現在頸部和腋下。如果毒性不嚴重,只會浮現在脈絡中,還沒有侵入肌肉化膿的,比較容易去除;如果膿血已經形成,就比較難治療了。
請從其本
治療瘰癧,要從其根本的經脈入手,取臟腑之本進行治療。張氏認為,去除病因,外在的症狀自然會衰退。這裡的針灸治療,要仔細辨別經脈循行的途徑,根據脈氣運行的軌跡來治療。針灸的緩慢進針、緩慢出針,是補瀉的方法。所謂緩慢進針快速出針是實補,快速進針緩慢出針是瀉虛。病灶像麥子大小,說明是初發,所以一針就可以見效,三針就可以治癒。所以治療要及早,不要因為病小就忽略。
反其目
如果眼睛出現異常,這個病還可以治療。張氏認為,眼睛是宗脈匯集的地方,瞳孔是骨頭的精華。如果眼睛裡出現紅色的脈絡貫穿瞳孔,這是因為邪毒的火熱深入侵犯了陰分,是死亡的徵兆。如果脈絡呈現兩三條,說明病氣分散而緩慢;如果脈絡聚集為一條,說明毒氣急而專注。這也顯示了死亡時間的早晚不同。另外,《論疾診尺篇》中診斷寒熱的方法也是一樣。根據簡案,《陳言三因方》說,雖然有這種說法,但是根據臨床觀察,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也很難考證。這種情況往往是三陽經傳到陰經才會出現,如果是本臟發病,未必會有這種情況。學者應該了解這一點,這是一個經過臨床實踐的說法,比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