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寒熱篇第七十

諸本無篇字。馬雲。凡有瘰癧者。其病必發寒熱。故名篇。

寒熱瘰癧(止)不去者也,馬雲。瘰癧者瘡名。一名鼠瘻瘡。生於頸腋兩脈間。乃陽明少陽兩經之所屬也。正以鼠瘻有寒熱之毒氣。留於其脈而不去耳。俗云鼠用飲食流涎於其中人誤用之所以毒氣感而生瘰癧今鼠之頸腋多塊其狀猶瘰癧然後世有用貓製藥方者亦所以勝其毒耳大義又見後論疾診尺篇中張云。瘰癧者。其狀累然。而歷貫上下也。故於頸腋之間。皆能有之。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復穿其一。故又名為鼠瘻。蓋以寒熱之毒。留於經脈。所以聯絡不止。一曰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蜆蛤者為馬刀。又曰脅肋下者為馬刀。簡案、巢源瘰癧瘻候云。此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隨虛處而停結為瘰癧。或如梅李棗核等。大小兩三相連。在皮間而時發寒熱是也。久則變膿潰成瘻也。又外臺集驗九種瘻。其二曰鼠瘻。始發於頸。無頭尾。如鼷鼠瘻核。時上時下。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由食大鼠餘毒不去。其根在胃。貍骨主之。由此考之。瘰癧者未潰之稱。鼠瘻者已潰之名。(說文瘻頸腫也)其謂之鼠者。如鼷鼠跧於皮下狀也。淮南說山訓。貍頭愈鼠。王充論衡。人有鼠病。吞貍自愈。後世字書遂作癙是也。瘰、漏也。漏泄不止之謂。故名曰鼠瘻。其言食大鼠及鼠涎之毒者誕也。朱震亨云。瘰癧不作寒熱者可生。稍久轉為潮熱者危。此言信然。

介按、小者為瘰。大者為癧。名色甚多。如項前為痰瘰。項後為濕瘰。左右兩側形軟。遇怒即腫為氣癧。堅硬筋縮為筋癧。若連綿如貫珠者為瘰癧。至於鼠癧。其形如鼠。又名鼠瘡。甚至瘡口已合。旁邊有眼。出膿不止。又有頸項生之不已。復從腳底而生。俗稱老鼠打洞。其症尤為險惡。

毒氣,簡案、毒本作㩆。說文云。㩆、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草從毒。周禮云。聚毒藥又以五毒攻之是也。書盤庚云。惟汝自生毒。禮。緇衣。小人毒其正。皆假以惡害之義。此云毒氣。亦以邪惡之氣為言。後世寒毒風毒之類。毒字皆本此。

鼠瘻之本(止)易去也,張云。瘰癧必起於少陽。而後延及陽明二經。表裡相傳。乃至厥陰太陽。但能為病。大抵因鬱氣之積。食味之厚。或風熱之毒。結聚而成。故其所致之本。皆出於臟。而標則見乎頸腋之間也。若其毒之未甚。則但浮見脈中。尚未著於肌肉以化膿血者。去之猶易。若其膿血既成。則為力較難也。

請從其本(止)三刺而已,樓氏云。從此經脈取臟腑之本。以治瘰癧之末也。張云。謂去其致之之本。則外見之末。自可引而衰也。予、與之針也。審按其道。審脈氣所由之道也。徐往徐來。即補瀉之法。所謂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也。小如麥者。其初起也。故一刺即知其效。三刺其病可已。所以治在宜早。不可因小而忽之。

白話文:

寒熱篇第七十

瘰癧是一種生於頸部或腋下的瘡,又稱「鼠瘻瘡」,屬於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範疇。這種病是由寒熱毒氣滯留於經脈所致,難以消除。民間傳說老鼠的唾液或食物殘留會導致此病,但實際上,瘰癧的形成與毒氣積聚有關,後世有用貓製藥的療法,可能因其能克制此毒。

瘰癧的形狀如連串的結核,分布於頸腋之間,因其形似鼠洞,堵塞一處又穿破另一處,故稱「鼠瘻」。若毒氣未深入肌肉,僅在脈中浮現,尚未化膿,則較易治療;若已形成膿血,則較難根除。

治療應從根本著手,即調理臟腑,再處理外在症狀。針刺時需準確辨別經脈走向,施以徐緩的補瀉手法。初期病灶小如麥粒者,針刺一次即可見效,三次可痊癒,因此應及早治療,不可輕忽。

瘰癧的種類繁多,小者稱「瘰」,大者稱「癧」,如痰瘰、濕瘰、氣癧、筋癧等。若連綿成串,則稱「瘰癧」;形似鼠者稱「鼠癧」或「鼠瘡」,嚴重時瘡口雖癒合,但旁有孔洞持續流膿,甚至從頸項蔓延至腳底,極其危險。

「毒氣」一詞源於邪惡之氣,後世所稱寒毒、風毒等皆由此而來。瘰癧的根源在臟腑,表現於頸腋,若因情緒鬱結、飲食厚味或風熱毒邪凝聚而成,需從根本調理,方能有效消除外在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