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7)

1.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故飲食不節(止)命曰去爪,甲乙。溢、作流。血道、作水道。日大不怵、作炅不休息。常、作裳。諸本不怵、作不休。此本誤。當改。張云。飲食不節。病在太陰陽明。喜怒不時。病在少陰厥陰。故其津液內溢。則下留於睪。為日大不休。不可蔽匿等證。蓋即㿗疝之類。治之者當察在何經。以取其關節肢絡。故命曰去爪者。猶去其贅疣也。睪、音高。陰丸也。樓氏云。內經刺久㿗疝共四法。其一節。此篇文所謂鈹石取睪囊中水液者是也。其法今世人亦多能之。睪丸囊大如斗者。中藏穢液。必有數升。信知此。出古法也。鈹針如刀狀。馬雲。滎然有水。凝蓄不行。集韻云。滎、小水貌。

內熱相搏,甲乙。作兩熱相薄。

外畏綿帛近(止)又不可近席,甲乙。作衣熱不可近身。身熱不可近席。

臘干,甲乙作䘁一字。注。黃帝古針經。作稿臘。(檢字書䘁字無考)

飲食不讓美惡,甲乙。作欲飲二字。張云。滋味不能辨也。

取之於其天府大杼(止)疾於徹衣,甲乙。稀、作晞。張云。天府、手太陰經穴。大杼、中膂俞。俱足太陽經穴。刺此皆可以去熱。又補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以出其汗。熱去汗出而病除。其速有如徹衣。此蓋傷寒邪熱之類也。志云。或不必盡刺諸陽之奇輸。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使膀胱所藏之津液。外濡於皮毛。又刺太陽經之中膂。通津液。上滋於心臟。以去其熱。肺主皮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故當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也。簡案、甲乙載之六經受病發熱。傷寒熱病篇。張注。有所據。

大風在身(止)甚於迷惑,張云。風邪在身。血脈必虛。正不勝邪。故為輕重傾側等病。以其顛倒無常。故曰甚於迷惑。此即中風之類也。馬雲。其虛者為不足而輕。其實者為有餘而重。大體當傾側宛伏。雖四方上下。皆已反覆顛倒。簡案、宛、郁同。甲乙載之陽受病發風篇。張注為是。

有容大者,有狹小者,甲乙。無容字狹字。

五章,馬雲。漢史約法三章。猶言五事也。張云。五條也。

痹熱,諸本作癉熱。張獨作痹。誤。

凡刺癰邪(止)瀉之,甲乙。脆、作越。過癰者。作遇癰所者四字。馬雲。隴、隆同。生氣通天論。有日中而陽氣隆。本經營衛生會篇。作隴。古蓋隴隆互用。道去聲。此承上文而言。腫聚散亡之法也。凡刺癰邪。無迎其氣之來隆。所謂避其來銳者是也。如易風俗。如移性情相似。須緩以待之。若不得膿。則揉以脆之。導以行之。去其癰腫之鄉。彼當不安處所。乃自散亡矣。凡諸陰陽經之有病生癰者。取其本經之輸穴以瀉之。如手太陰輸穴太淵之類。張云。脆、柔脆潰堅之謂。凡癰毒不化則不得膿。故或托其內。或溫其外。或刺以針。或灸以艾。務化其毒皆脆。道更行也。鄉、向也。安、留聚也。去其毒氣所向。不使安留處所。乃自消散矣。故於諸陰經陽經。但察其過於壅滯者。皆當取輸穴以瀉其銳氣。是即所謂去其鄉也。簡案、志云。氣壅而腫。非癰膿也。又云。脆道、肌肉之理路也。並非。

白話文:

**飲食不節制:**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就會導致體內的津液異常,形成類似指甲脫落的症狀。這類情況會使體內液體外溢,造成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導致陰囊積水,使得陰囊腫大且持續不消退,無法隱藏。這類病症類似睪丸疝氣。治療時,應辨明病症所在的經絡,並在相關的關節和經絡上進行治療,就好比去除贅生的疣一樣。

**內熱相搏:**體內有兩股熱邪互相搏擊。

**怕接觸棉麻布料甚至無法靠近床蓆:**身體發熱時,會感到穿著衣服太熱而難以忍受,甚至連躺在床上也覺得熱而無法靠近。

**肉乾:**這裡的「臘干」指的是乾燥的肉乾,與「稿臘」的意思相同。

**飲食不辨美惡:**飲食時無法分辨食物的味道好壞。

**選取天府、大杼穴位治療:**取手太陰經的天府穴和足太陽經的大杼穴進行治療,可以快速地去除熱邪,就像脫掉衣服一樣快速。這是因為熱邪侵入體內,造成體內發熱,透過針刺這兩個穴位,可以幫助身體發汗,熱邪消退,疾病自然痊癒。此外,還可以補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使身體發汗。

**大風在身:**風邪侵入體內,會讓人感到頭暈目眩,甚至比迷惑還要嚴重。這是因為風邪導致身體血脈虛弱,正氣無法抵抗邪氣,所以會出現身體傾斜等症狀,讓人感到方向錯亂,這種情況類似中風。虛弱者症狀較輕,實邪者症狀較重。

**有的容納大,有的容納小:**身體的各個部位,有的容納空間大,有的容納空間小。

**五個章法:**這裡指的「五章」是指五條治療原則。

**熱痹:**這裡指的是因熱邪導致的痹證(一種肢體麻木或疼痛的疾病)。

**治療癰腫:**治療癰腫(皮膚或皮下組織的膿腫)時,應該避開癰腫處的銳氣,並應溫和地處理,不可以急躁。如果沒有膿液,可以輕柔地揉按,使其潰破排出。這樣一來,癰腫所在的位置就會感到不適,進而消散。凡是陰經或陽經發生癰腫,都要取該經的腧穴進行瀉法治療。癰腫是因為氣血壅滯,應該在相關的穴位瀉出壅滯的氣,讓癰腫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