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2)
卷二 (12)
1. 經脈第十
從肺系橫出腋下,滑氏云。肺系謂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於肺。肩下脅上際曰腋。自肺臟循肺系出而橫行。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
臑內,滑氏云。膊下對腋處為臑。肩肘之間也。張云。膊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嫩軟白肉曰臑。天府俠白之次也。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簡案、臑、廣韻臂節。那到切。
行少陰心主之前,張云。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也。
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銅人注云。肘中。尺澤穴分也。上骨。謂臂之上骨也。經渠穴在此寸口中。(甲乙經渠在寸口陷者中)楊珣云。肘、臂節也。臑盡處為肘。臂者。要旨論云。肘下為臂。上骨者。謂臂之上骨也。廉者。邊也。滑氏云。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後高骨旁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樓氏綱目云。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陰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張云。膊臂之交曰肘中。穴名尺澤。肘以下為臂內。內、側也。行孔最、列缺、經渠、之次骨掌後高骨也。下廉。骨下側也。寸口。關前動脈也。即太淵穴處。簡案、據張注。上字上聲。非也。寸口通寸關尺而言。諸注以寸部釋之。失古義矣。
上魚循魚際,滑氏云。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後。其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
大指之端,滑氏云。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端、杪也。張云。端、指尖也。
其支者(止)出其端,銅人注云。針經曰。支而橫者為絡。此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者也。穴名列缺。張云。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
黃帝曰,肺,手太陰也,諸本無此八字。原文本於類經。宜刪去。
是動,張云。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如陰陽應象大論曰。在變動為握、為噦、之類。即此之謂。
膨膨,銅人注云。謂氣不宣暢也。馬雲。俗云膨脝。脹論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缺盆中痛,張云。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而肺為尤近。故肺病則痛。
瞀,銅人注云。太素注曰。瞀、低目也。馬雲。交兩手而掣瞀。張云。木痛不仁也。志云。目垂貌。簡案、玉篇。目不明貌。又楚辭九章。中悶瞀之忳忳。注。煩亂也。諸注俱誤。
臂厥,銅人注云。肘前曰臂。氣逆曰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馬雲。是皆肺經所生之病耳。按、難經二十二難。以是動為氣。所生為血。即動生二字。分為氣血。乃難經之臆說耳。張云。按二十二難云云。若乎近理。然細察本篇之義。凡在五臟。則各言臟所生病、凡在六腑。則或言氣、或言血、或脈、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氣二字。統言十二經者也。難經之言。似非經旨。志云。是動者病因於外。所生者病因於內。凡病有因於外者。有因於內者。有因於外而及於內者。有因於內而及於外者。有外內之兼病者。本篇統論臟腑經氣。故曰肺。手太陰之脈。曰是動。曰所生。治病者。當隨其所見之證。以別外內之因。又不必先為是動。後及所生。而病證之畢具也。簡案、馬以此一句為結文。張則按下節為解。楊珣則肺下為句。蓋是動所生。其義不明晰。亦未知孰是。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從肺系橫向延伸至腋下:滑氏說,肺系指的是喉嚨。喉嚨負責調節氣息,向下連接肺部。肩膀下方、肋骨上方的交界處稱為腋。肺經從肺臟出發,沿著肺系橫向行走,經過胸部第四行的中府、雲門穴,再延伸至腋下。
臑內:滑氏說,肩膀下方對應腋的部位稱為「臑」,即肩肘之間。張氏說,這是肩膀內側,上至腋,下至肘,柔軟的白肉部分稱為「臑」,即天府、俠白穴所在之處。「臑」讀作「儒軟」或「奴刀」「奴到」。《廣韻》解釋「臑」為手臂關節。
行少陰心主之前:張氏說,少陰指心經,心主指手厥陰經。手的三條陰經中,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銅人注》說,「肘中」指尺澤穴所在處,「上骨」指手臂的上骨。經渠穴位於寸口凹陷處(《甲乙經》記載經渠在寸口陷中)。楊珣說,「肘」是手臂的關節,臑的末端為肘。「臂」指肘以下部分,「上骨」指手臂的上骨,「廉」指邊緣。滑氏說,肘以下稱為「臂」,「廉」指邊角。手掌後高骨旁的動脈稱為「關」,關前的動脈稱為「寸口」。樓氏《綱目》說,臑下、掌上稱為「臂」,臂有兩根骨頭,太陰經沿上骨的下緣行走。張氏說,肩膀與手臂的交界處稱為「肘中」,即尺澤穴。肘以下為「臂內」,內側部分依次經過孔最、列缺、經渠穴。寸口即太淵穴所在處。
上魚循魚際:滑氏說,掌骨前、大拇指本節後隆起處統稱為「魚」,「魚際」是其中的穴位名稱。
大指之端:滑氏說,經脈延伸至大拇指末端,至少商穴結束。「端」指尖端。
其支者(止)出其端:《銅人注》說,《針經》提到,分支橫行的稱為「絡」,這是手太陰經的絡脈,與陽明經相通,穴位為列缺。張氏說,「支」如樹枝,指正經之外另有旁通的絡脈。手腕是手臂與手掌的交界處,此絡脈從腕後上側的列缺穴直出食指末端,交於商陽穴,連接手陽明經。
黃帝曰,肺,手太陰也:各版本無此八字,應刪除。
是動:張氏說,「動」指變化,即經脈異常導致疾病,如《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的「握」「噦」等症狀。
膨膨:《銅人注》說,指氣息不暢。馬氏說,俗稱「膨脝」,《脹論》提到肺脹時會虛滿、喘咳。
缺盆中痛:張氏說,缺盆是十二經脈的通道,肺經尤其接近,因此肺病會導致此處疼痛。
瞀:《銅人注》引《太素注》說,「瞀」指低頭。馬氏說,指雙手交叉時昏沈。張氏說,指麻木不仁。志氏說,指眼睛下垂。《玉篇》解釋為「目不明貌」,《楚辭》注釋為「煩亂」。
臂厥:《銅人注》說,「臂」指肘前部分,「厥」指氣逆。
是主肺所生病者:馬氏說,這些都是肺經相關的疾病。《難經》二十二難以「是動」為氣病,「所生」為血病,但此說法未必符合經旨。張氏說,《難經》的說法看似合理,但本篇中五臟病多言「所生病」,六腑病則涉及氣、血、脈、筋、骨、津液等,並非僅以氣血區分。志氏說,「是動」病因在外,「所生」病因在內,疾病有內外之分,治療應根據具體症狀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