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3)
卷二 (13)
1. 經脈第十
喘渴,甲乙銅人作喘喝。張云。渴、當作喝。聲粗急也。
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張。厥一字句。馬志。痛下句。銅人無厥字。
風寒汗出中風,張云。肺主皮毛。而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簡案、氣盛有餘。謂肺臟氣盛而有餘。非外感邪氣之盛也。而云風寒汗出中風。則似肺臟氣盛而有餘者。必病風寒汗出中風。此必理之所無。或恐六字衍文。諸家順文詮釋。未曾有疑及者何。
小便數而欠,銅人注云。數、頻也。欠、少也。言小便頻而少也。馬雲。小便頻數而發之為欠。母病及腎。簡案、欠、呵欠也。宣明五氣篇云。腎為欠。馬注為是。
溺色變,甲乙注云。一作卒遺失無變。馬雲。邪及子。張云。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而黃赤。志云。氣虛而不化也。
盛則瀉之(止)以經取之,張云。盛瀉虛補。雖以針言。藥亦然也。熱則疾之。氣至速也。寒則留之。氣至遲也。陷下則灸之。陽氣內衰。脈不起也。不盛不虛。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於經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下文諸經之治。義與此同。
盛者(止)小於人迎也,張云。寸口主陰。肺為大腸之臟。手太陰經也。故肺氣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則反少也。人迎者。足陽明之動脈。在結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陽脈氣所至也。陰陽別篇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者。其義即此。下同。簡案、何夢瑤醫編云。人迎脈。恆大於兩手寸脈數倍。從無寸口反大於人迎者。今驗之此言。殆信矣。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端下。甲乙有外側二字。銅人作內側。誤。張云。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陽。
循指上廉,張云。上廉。上側也。凡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
合谷,張云。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後歧骨間也。俗名虎口。
兩筋之中,張云。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滑氏云。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
上臑外前廉,臑上甲乙銅人有循字。張云。行肘髎五里臂臑也。
髃骨,楊珣云。髃、肩前也。肩端兩骨間為髃骨。張云。肩端骨罅為髃骨。以上肩髃巨骨也。髃、隅同。
柱骨之會上,銅人注云。氣腑論注曰。柱骨之會。乃天鼎穴也。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寸是也。楊珣云。要旨曰。脾上際會處為三柱骨。此經自肩髃穴。上出柱骨之上。張云。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簡案、氣腑論。手陽明脈氣所發。柱骨之會各一。又氣穴論。大椎上兩旁各一柱骨會上。乃大椎兩旁。必有本經之穴。其名今無考。銅人注為天鼎。非也。
白話文:
喘渴:應該是「喘喝」,指的是呼吸粗重急促。
臑臂內前側疼痛,手掌心發熱:這句話描述的是手臂內側前緣疼痛,並且手掌心發熱的症狀。
風寒汗出中風:肺主皮毛,風寒侵襲體表會導致出汗,這是中風的一種表現。簡案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這裡說的「風寒汗出中風」可能不是指外感風寒,而是肺氣太盛導致的,但這樣解釋似乎不合理。可能原文有誤,多出了一些字。
小便頻繁但量少:指的是小便次數多,但每次量都很少。也有說法認為,頻繁小便後會感到疲勞,可能是腎臟的問題。簡案認為,這裡的「欠」應該是打呵欠的意思,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
尿液顏色改變:有說法認為,尿液顏色改變可能是邪氣侵入導致的。也有說法認為,這是因為腎精虧損,導致尿液濃縮而顏色變黃變紅。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氣虛導致的。
實證就瀉,虛證就補,根據經絡來治療:這句話說明了治療原則,實證要用瀉法,虛證要用補法。即使不是虛實問題,只要是經絡不通,也要根據經絡來治療。無論是內服藥還是針灸,都要根據這個原則來進行。熱證要快速治療,寒證要緩慢治療。如果身體虛弱,陽氣衰微,脈搏微弱,可以用艾灸來治療。
實證時脈搏比人迎脈小:寸口脈代表陰,肺是大腸的臟腑,屬於手太陰經。所以,肺氣旺盛時,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三倍,虛弱時則相反。人迎脈位於頸部結喉旁一寸五分,是三陽脈氣匯聚的地方。簡案認為,人迎脈通常都比寸口脈大很多,這裡說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大的說法可能是不正確的。
起於大拇指指甲旁邊:起於食指指端,穴位名為商陽。
沿著手指上側邊緣:沿著手指上側邊緣,經過二間、三間穴。
合谷:穴位名,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也就是俗稱的虎口。
兩筋之間:手腕上側,兩根筋之間的凹陷處,是陽谿穴。
沿著手臂上側邊緣進入肘部外側:從陽谿穴向上,沿著手臂上側邊緣,經過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穴,最後進入肘部外側的曲池穴。
向上到手臂外前側:沿著肘髎、五里、臂臑穴向上。
肩部:肩端兩骨之間的地方,是肩部的關節處。
頸椎骨的上方:關於這個部位的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天鼎穴,也有人認為是肩背、頸項的根部,是天柱骨的位置,是六陽脈氣會聚的地方。簡案認為,這裡應該是手陽明脈氣所發的地方,也就是大椎兩旁,但具體穴位名稱已經無法考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