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3)
卷二 (13)
1. 經脈第十
喘渴,甲乙銅人作喘喝。張云。渴、當作喝。聲粗急也。
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張。厥一字句。馬志。痛下句。銅人無厥字。
風寒汗出中風,張云。肺主皮毛。而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簡案、氣盛有餘。謂肺臟氣盛而有餘。非外感邪氣之盛也。而云風寒汗出中風。則似肺臟氣盛而有餘者。必病風寒汗出中風。此必理之所無。或恐六字衍文。諸家順文詮釋。未曾有疑及者何。
小便數而欠,銅人注云。數、頻也。欠、少也。言小便頻而少也。馬雲。小便頻數而發之為欠。母病及腎。簡案、欠、呵欠也。宣明五氣篇云。腎為欠。馬注為是。
溺色變,甲乙注云。一作卒遺失無變。馬雲。邪及子。張云。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而黃赤。志云。氣虛而不化也。
盛則瀉之(止)以經取之,張云。盛瀉虛補。雖以針言。藥亦然也。熱則疾之。氣至速也。寒則留之。氣至遲也。陷下則灸之。陽氣內衰。脈不起也。不盛不虛。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於經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下文諸經之治。義與此同。
盛者(止)小於人迎也,張云。寸口主陰。肺為大腸之臟。手太陰經也。故肺氣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則反少也。人迎者。足陽明之動脈。在結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陽脈氣所至也。陰陽別篇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者。其義即此。下同。簡案、何夢瑤醫編云。人迎脈。恆大於兩手寸脈數倍。從無寸口反大於人迎者。今驗之此言。殆信矣。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端下。甲乙有外側二字。銅人作內側。誤。張云。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陽。
循指上廉,張云。上廉。上側也。凡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
合谷,張云。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後歧骨間也。俗名虎口。
兩筋之中,張云。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滑氏云。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
上臑外前廉,臑上甲乙銅人有循字。張云。行肘髎五里臂臑也。
髃骨,楊珣云。髃、肩前也。肩端兩骨間為髃骨。張云。肩端骨罅為髃骨。以上肩髃巨骨也。髃、隅同。
柱骨之會上,銅人注云。氣腑論注曰。柱骨之會。乃天鼎穴也。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寸是也。楊珣云。要旨曰。脾上際會處為三柱骨。此經自肩髃穴。上出柱骨之上。張云。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簡案、氣腑論。手陽明脈氣所發。柱骨之會各一。又氣穴論。大椎上兩旁各一柱骨會上。乃大椎兩旁。必有本經之穴。其名今無考。銅人注為天鼎。非也。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喘渴
《甲乙經》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寫作「喘喝」。張介賓解釋:「渴」應為「喝」,指呼吸聲粗重急促。
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張介賓將「厥」字單獨斷句;馬蒔則在「痛」字後斷句。《銅人》版本無「厥」字。
風寒汗出中風
張介賓認為肺主皮毛,風寒侵襲體表,故會出汗並受風邪。簡案提出疑問:此處「氣盛有餘」應指肺臟本身氣盛,而非外感邪氣過盛。若解釋為肺氣盛必導致風寒汗出中風,於理不合,可能為衍文,但歷代注家均未質疑。
小便數而欠
《銅人》注釋:「數」指頻繁,「欠」指量少,即小便頻而量少。馬蒔認為是腎受母病(肺病)影響,小便頻繁且伴隨呵欠。簡案認同此說,引《宣明五氣篇》「腎為欠」佐證。
溺色變
《甲乙經》註解另一版本寫作「卒遺失無變」。馬蒔解為病邪傳至子臟(腎);張介賓認為肺金衰弱導致腎水不足,尿液變黃赤;志注則歸因於氣虛無法運化水液。
盛則瀉之……以經取之
張介賓解釋: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針灸與藥物同理。熱證需快速行針以速達氣至,寒證則留針待氣至緩慢;陽氣下陷用灸法。若虛實不明顯而經氣逆亂,則依經脈位置用藥或針灸調治。後文各經治法皆同此理。
盛者……小於人迎也
張介賓說明:寸口脈主陰,肺為大腸之臟,屬手太陰經。肺氣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肺虛則寸口脈反小。人迎脈屬足陽明經,位於喉結旁一寸五分,為三陽脈氣所聚。《陰陽別篇》「三陽在頭,三陰在手」即此意。簡案引何夢瑤觀點,實測人迎脈通常較寸口脈大數倍,罕見寸口反大人迎,印證此說。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甲乙經》在「端」後有「外側」二字;《銅人》誤作「內側」。張介賓指出此處為食指末端商陽穴。
循指上廉
張介賓解釋「上廉」為外側,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此段路線包括二間、三間穴。
合谷
合谷穴位於拇指與食指後方骨間,俗稱虎口。
兩筋之中
腕部上側兩筋凹陷處為陽谿穴。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滑壽描述:從陽谿穴向上經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等穴,至肘外側曲池穴。
上臑外前廉
《甲乙經》《銅人》在「臑」前有「循」字。張介賓指出路線包括肘髎、五里、臂臑等穴。
髃骨
楊珣稱肩前兩骨間為髃骨;張介賓補充肩端骨縫即髃骨,穴位包括肩髃、巨骨。「髃」同「隅」。
柱骨之會上
《銅人》注引《氣腑論》註解,指天鼎穴(頸部缺盆上直對扶突、氣捨後半寸)。楊珣引《要旨》稱「三柱骨」為肩上交界處。張介賓認為「柱骨」為頸項根部,六陽經均會於督脈大椎穴,故稱「會上」。簡案考證《氣腑論》《氣穴論》提及「柱骨之會」應在大椎兩旁,可能有未載穴名,否定《銅人》天鼎穴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