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4)
卷二 (14)
1. 經脈第十
下入缺盆,楊珣云。經曰。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為缺盆。志云。缺盆在結喉兩旁之高骨。形圓而踝。如缺盆然。
屬大腸,滑氏云。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
上頸貫頰,甲乙作直上至頸貫頰六字。滑氏云。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
入下齒中,發揮。齒下補縫字。楊珣云。口內前小者為齒。大者為牙。滑氏云。既入下齒縫中。復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
人中,張云。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簡案、老子釋略云。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天地之間。人中是也。
大腸手陽明也,諸本無此六字。當刪。下並同。
頸腫,頸、甲乙作頰。銅人作䪼。注云。䪼謂准之秀骨也。並非。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張云。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而津液由於氣化。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志云。大腸傳導水穀。變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則津液竭而火熱盛。故為目黃、口乾、⿰鼻丸衄、喉痹、諸證。
⿰鼻丸衄,銅人注云。王砯曰。鼻中水出曰⿰鼻丸。血出曰衄。
寒慄不復,張云。不易溫也。銅人注云。慄、戰也。
起於鼻之交頞中,甲乙銅人及十四經發揮。並無之字。當是衍文。滑氏云。頞、鼻莖也。(案出說文)鼻山根為頞。足陽明起於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頞中。銅人注云。兩目之間。鼻凹深處謂之頞中。張云。交頞。其脈左右互交也。簡案、張注非是。
旁納太陽之脈,納、甲乙千金銅人發揮馬志並作約。銅人注云。足太陽起於目眥。(案睛明穴)而陽明旁行約之。張云。納、入也。簡案、納作約為是。太陽甲乙作大腸。
下循鼻外,滑氏云。歷承泣、四白、巨髎。
入上齒中,入上。甲乙馬志作上入。
挾口環唇,馬雲。環出挾口兩吻地倉。環繞唇下。
下交承漿,銅人注云。承漿。穴名也。在頤前唇下宛宛中。滑氏云。下左右相交於承漿之分也。簡案、劉熙釋名云。口下曰承漿。承水漿也。(承水漿也今本作漿水也三字據太平御覽引改)
頤,滑氏云。腮下為頷。頷中為頤。
大迎,銅人注云。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
頰車,銅人注云。謂頰之牙車也。在耳下曲頰之端陷中。釋名云。頤、養也。動於下。止於上。上下咀物以養人也。輔車。其骨強。所輔持口也。或曰牙車。牙所載也。或曰頷車。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或曰鼸車。鼸鼠之食積於頰。人食似之。故取名也。凡繫於車。皆取在下載上物也。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往下進入缺盆:楊珣說,經典記載,胸部兩側高起處稱為「膺」,膺上方的橫骨是「巨骨」,巨骨上方即為「缺盆」。張志聰認為,缺盆位於喉結兩旁的高骨,形狀圓而凹陷,如同缺損的盆狀。
連接大腸:滑壽指出,此處對應天樞穴的分會,隸屬於大腸經。
上行頸部,穿過臉頰:《甲乙經》記載為「直上至頸,貫穿臉頰」。滑壽解釋,頭部與軀幹相連處為「頸」,耳下方的彎曲部位為「頰」。經脈從缺盆上行至頸部,經過天鼎、扶突穴,再向上貫穿臉頰。
進入下齒縫中:《發揮》補充「縫」字。楊珣提到,口腔前部較小的為「齒」,較大的為「牙」。滑壽說明,經脈進入下齒縫後,再分出至兩側口角,於人中處左右相交。
人中:張景岳指出,人中即督脈的水溝穴。經脈從人中向左右交叉,向上夾行鼻孔兩側,自禾髎穴交會於迎香穴。簡案引《老子釋略》雲:「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天地之間即人中。」
頸部腫脹:《甲乙經》作「頰」腫,《銅人》作「䪼」,並註解「䪼」指鼻梁秀骨,但此說不正確。
主導津液相關病症:張景岳解釋,大腸與肺互為表裡,肺主氣,津液由氣化生,因此大腸的洩瀉或便秘均屬津液病變,根源在大腸。張志聰補充,大腸傳導水穀、化生精微,故主津液生成;若病變則津液枯竭、火熱熾盛,導致目黃、口乾、鼻衄、喉痹等症狀。
鼻衄:《銅人》註解引王砯之言:「鼻中出水稱『⿰鼻丸』,出血稱『衄』。」
向下沿鼻外側:滑壽提到,經脈經過承泣、四白、巨髎穴。
進入上齒中:《甲乙經》作「上入齒中」。
夾口環繞唇部:馬蒔描述,經脈環繞口角兩側地倉穴,再下行環繞唇下。
下巴(頤):滑壽說明,腮下為「頷」,頷中部為「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