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2)
卷四 (2)
1. 厥病篇第二十四
頭半寒痛(止)陽明,甲乙。無半字。張云。頭半寒痛者。偏頭冷痛也。手足少陽陽明之脈。皆循耳上。行頭角。故當先取手經以取其標。後取足經以去其本也。
厥心痛(止)取然谷,甲乙。髮針下有立已二字。六十難云。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
楊注。諸經絡皆屬於心。若一經有病。其脈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臟氣衝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張云。控、引也。善瘈、拘急如風也。傴僂、背曲不伸也。足少陰之經。由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凡疼痛如從脊後。觸其心而傴僂者。
以腎邪干心。是為腎心痛也。腎與膀胱為表裡。故當先取足太陽之京骨、崑崙。如痛不已。仍當取腎經之然谷。
介按、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之中。即然谷穴也。凡取此穴。主治實熱之症。然則厥心痛者。系是熱厥。而非寒厥可知矣。宜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而不宜見血。
腹脹胸滿(止)太白,甲乙。腹上有暴泄二字。張云。足陽明之經。由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下循腹裡。凡腹脹胸滿而為痛者。以胃邪干心。是為胃心痛也。胃與脾為表裡。故當取足太陰之大都、太白二穴。簡案、外臺引小品云。厥心痛。腹脹滿。不欲食。食則不消。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出甲乙經第一卷中)與本節及甲乙文。少異。
脾心痛也(止)大溪,甲乙。然谷作後谷。張云。脾之支脈。注於心中。若脾不能運。而逆氣攻心。其痛必甚。有如錐刺者。是為脾心痛也。但然谷、大溪。皆足少陰之穴。取此治脾。其義何居。蓋濕因寒滯。則相挾乘心。須泄腎邪。當刺此也。志云。然谷當作漏谷。大溪當作天溪。蓋上古之文。不無魯魚之誤。樓氏云。脾心痛而取然谷、大溪者。故孫真人、張潔古、謂之忘經也。簡案、志考作漏谷、天溪。似是。
如死狀(止)太衝,千金、外臺、作如死灰狀。張云。蒼蒼、肝色也。如死狀、肝氣逆也。終日不得太息。肝系急。氣道約而不利也。是皆肝邪上逆。所謂肝心痛也。行間、太衝。皆足厥陰經穴。故當取以治之。
臥若徒居(止)大淵,甲乙。閒上有乃字。樓氏云。徒居謂間居。間謂痛緩。心痛臥與間居則痛緩。動作則益甚者。取肺。其兼短氣者。亦取肺。經云。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者是也。
真心痛,手足青,脈經、千金、外臺。青、作清。熊本同。趙府本、張本、作清。張云。真心痛者。邪氣直犯心主也。毒深陰甚。故手足之清至節。其死之速如此。清、音倩。寒冷也。
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千金。盛、作成。張云。中有盛聚。謂有形之症。或積或血。停聚於中。病在臟而不在經。故不可取於腧穴。當從內以調治之也。志云。盛聚者。五臟之逆氣太盛。聚於中而為心痛。非循脈之上乘也。
白話文:
厥病篇第二十四()
頭部偏側冷痛
頭部一側寒冷疼痛,屬於陽明經病變(《甲乙經》無「半」字)。張氏解釋:頭部偏側冷痛即偏頭冷痛。手足少陽經與陽明經的脈絡皆循行耳上至頭角,因此治療應先取手經穴位以治標,再取足經穴位以治本。
厥心痛
(《甲乙經》提到針刺後「立已」二字)。《難經·六十難》記載:五臟氣機相互乾擾,稱為「厥心痛」。
楊氏註解:所有經絡皆與心相關聯,若某一經脈病變,氣血逆行,逆行則衝犯心臟,引發心痛,故稱「厥心痛」。此為五臟氣逆導致的心痛,非心臟本身病變。張氏補充:「控」指牽引,「善瘈」指拘急如風症,「傴僂」為背部彎曲無法伸直。足少陰經從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連屬腎臟,其直行分支從腎上貫穿肝膈入肺。若疼痛從脊背後方牽連心區並伴隨彎腰,是腎邪侵犯心臟,稱為「腎心痛」。腎與膀胱相表裡,治療應先取足太陽經的京骨、崑崙穴;若疼痛未止,再取足少陰經的然谷穴。
按: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大骨下凹陷處,主治實熱證。由此可知,厥心痛屬熱厥非寒厥,針刺宜三分深,留針三呼,灸三壯,不宜出血。
腹脹胸滿
(《甲乙經》在「腹」前有「暴洩」二字)。張氏解釋:足陽明經從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脈下行腹內。腹脹胸滿伴疼痛,是胃邪犯心所致,稱為「胃心痛」。胃與脾相表裡,治療應取足太陰經的大都、太白穴。另有文獻記載(《小品方》引《甲乙經》):厥心痛伴腹脹、厭食、食不化、心痛加劇者,亦屬胃心痛,與本節描述略有差異。
脾心痛
(《甲乙經》「然谷」作「後谷」)。張氏解釋:脾經支脈注於心中,若脾失運化,逆氣攻心,則痛如錐刺,稱為「脾心痛」。然谷、太溪皆屬足少陰經,取此治脾是因寒濕滯留侵犯心臟,需瀉腎邪。另有觀點認為「然谷」應為「漏谷」,「太溪」應為「天溪」,恐為古籍傳抄之誤。
肝心痛
(《千金方》《外臺》描述為「如死灰狀」)。張氏解釋:「蒼蒼」為肝病面色,「如死狀」為肝氣上逆,「終日不得太息」是肝系緊迫、氣道受阻所致,屬「肝心痛」。治療取足厥陰經的行間、太衝穴。
臥床或靜息時緩解
(《甲乙經》「閒」前有「乃」字)。註解指出:靜息時痛減,活動加劇者,病在肺;若兼短氣,亦取肺經。如《內經》所雲:「心痛伴短氣,刺手太陰經。」
真心痛
(《脈經》《千金方》《外臺》「青」作「清」)。張氏解釋:真心痛是邪氣直犯心包,病情危重,手足冰冷至肘膝,死亡極速。「清」指寒冷。
內有積聚,不可取腧穴
(《千金方》「盛」作「成」)。張氏解釋:「盛聚」指體內有形積滯(如瘀血、積塊),病在臟腑非經絡,故不可僅取腧穴,需從內調治。另有觀點認為,「盛聚」是五臟逆氣過盛聚集中焦所致的心痛,非經脈上行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