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2)
卷四 (2)
1. 厥病篇第二十四
頭半寒痛(止)陽明,甲乙。無半字。張云。頭半寒痛者。偏頭冷痛也。手足少陽陽明之脈。皆循耳上。行頭角。故當先取手經以取其標。後取足經以去其本也。
厥心痛(止)取然谷,甲乙。髮針下有立已二字。六十難云。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
楊注。諸經絡皆屬於心。若一經有病。其脈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臟氣衝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張云。控、引也。善瘈、拘急如風也。傴僂、背曲不伸也。足少陰之經。由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凡疼痛如從脊後。觸其心而傴僂者。
以腎邪干心。是為腎心痛也。腎與膀胱為表裡。故當先取足太陽之京骨、崑崙。如痛不已。仍當取腎經之然谷。
介按、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之中。即然谷穴也。凡取此穴。主治實熱之症。然則厥心痛者。系是熱厥。而非寒厥可知矣。宜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而不宜見血。
腹脹胸滿(止)太白,甲乙。腹上有暴泄二字。張云。足陽明之經。由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下循腹裡。凡腹脹胸滿而為痛者。以胃邪干心。是為胃心痛也。胃與脾為表裡。故當取足太陰之大都、太白二穴。簡案、外臺引小品云。厥心痛。腹脹滿。不欲食。食則不消。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出甲乙經第一卷中)與本節及甲乙文。少異。
脾心痛也(止)大溪,甲乙。然谷作後谷。張云。脾之支脈。注於心中。若脾不能運。而逆氣攻心。其痛必甚。有如錐刺者。是為脾心痛也。但然谷、大溪。皆足少陰之穴。取此治脾。其義何居。蓋濕因寒滯。則相挾乘心。須泄腎邪。當刺此也。志云。然谷當作漏谷。大溪當作天溪。蓋上古之文。不無魯魚之誤。樓氏云。脾心痛而取然谷、大溪者。故孫真人、張潔古、謂之忘經也。簡案、志考作漏谷、天溪。似是。
如死狀(止)太衝,千金、外臺、作如死灰狀。張云。蒼蒼、肝色也。如死狀、肝氣逆也。終日不得太息。肝系急。氣道約而不利也。是皆肝邪上逆。所謂肝心痛也。行間、太衝。皆足厥陰經穴。故當取以治之。
臥若徒居(止)大淵,甲乙。閒上有乃字。樓氏云。徒居謂間居。間謂痛緩。心痛臥與間居則痛緩。動作則益甚者。取肺。其兼短氣者。亦取肺。經云。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者是也。
真心痛,手足青,脈經、千金、外臺。青、作清。熊本同。趙府本、張本、作清。張云。真心痛者。邪氣直犯心主也。毒深陰甚。故手足之清至節。其死之速如此。清、音倩。寒冷也。
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千金。盛、作成。張云。中有盛聚。謂有形之症。或積或血。停聚於中。病在臟而不在經。故不可取於腧穴。當從內以調治之也。志云。盛聚者。五臟之逆氣太盛。聚於中而為心痛。非循脈之上乘也。
白話文:
厥病篇第二十四
頭半邊寒痛(治療方法:取陽明經穴位),這是醫書《甲乙經》裡記載的。沒有說「半」字。張氏認為,頭半邊寒痛就是偏頭冷痛。手少陽和足陽明的經脈都循著耳朵上方,走到頭角,所以應該先取手經的穴位來治標,再取足經的穴位來治本。
厥心痛(治療方法:取然谷穴),這是醫書《甲乙經》裡記載的。有醫書在「髮針下」寫有「立已」二字。醫書《難經》中提到,五臟之氣互相影響,這種疼痛就稱為厥心痛。
楊氏註解說,所有經絡都歸屬於心。如果某一條經絡有病,它的脈氣就會逆行,逆行就會侵犯到心,侵犯到心就會引起心痛,所以叫厥心痛。這是五臟的氣衝逆導致的疼痛,並非心臟本身疼痛。張氏認為,「控」是牽引的意思,「善瘈」是拘攣抽搐像風一樣,「傴僂」是背彎曲不能伸直。足少陰經脈從大腿內側後方,貫穿脊柱,歸屬於腎。它直行的部分從腎向上貫穿肝膈,進入肺中。凡是疼痛像從脊椎後方,觸碰到心臟而導致身體彎曲的人,
都是因為腎邪侵犯心臟,這就是腎心痛。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所以應先取足太陽經的京骨、崑崙穴。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就應該取腎經的然谷穴。
(介氏按:)從湧泉穴向上走,在足內踝前,大骨下方凹陷處,就是然谷穴。通常取這個穴位,主要是治療實熱的症狀。由此可知,厥心痛屬於熱厥,而不是寒厥。應該用針刺三分深,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三次,但不宜見血。
腹部脹滿、胸部悶滿(治療方法:取太白穴),這是醫書《甲乙經》裡記載的。原文中「腹上」有「暴泄」二字。張氏認為,足陽明經脈從缺盆處向下,穿過膈膜,歸屬於胃而絡於脾。它的一條分支向下循行於腹部內部。凡是腹部脹滿、胸部悶滿而引起疼痛的,都是因為胃邪侵犯心臟,這就是胃心痛。胃與脾互為表裡,所以應取足太陰經的大都、太白二穴。簡氏考證,《外臺秘要》引用《小品方》說,厥心痛,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消化不良,心痛更甚,這就是胃心痛(出自《甲乙經》第一卷中),與本節及《甲乙經》的原文,稍有不同。
脾心痛(治療方法:取大溪穴),這是醫書《甲乙經》裡記載的。「然谷」這裡寫作「後谷」。張氏認為,脾的分支脈絡注入心中。如果脾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逆行攻擊心臟,這種疼痛一定會很劇烈,像被錐子刺一樣,這就是脾心痛。但是,然谷、大溪都是足少陰經的穴位,取這些穴位來治療脾臟疾病,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濕邪因寒邪阻滯,就會一起侵犯心臟,必須要宣洩腎邪,所以才針刺這些穴位。志氏說,然谷應寫作漏谷,大溪應寫作天溪,大概是古代文字有魯魚亥豕之誤。樓氏認為,脾心痛而取然谷、大溪穴,孫思邈、張元素都認為這是忘記了經絡的道理。簡氏考證,志氏的考證認為寫成漏谷、天溪,似乎是正確的。
(病情)像死了一樣(治療方法:取太衝穴),《千金方》、《外臺秘要》中寫作「像死灰一樣」。張氏認為,「蒼蒼」是肝臟的顏色,像死了一樣是肝氣逆亂的表現。整天都不能嘆息,是因為肝臟的筋脈拘急,氣道收縮不利。這些都是肝邪向上侵犯的表現,就是所謂的肝心痛。行間、太衝都是足厥陰經的穴位,所以應該取這些穴位來治療。
(疼痛時)躺著像在空房裡一樣(治療方法:取大淵穴),這是醫書《甲乙經》裡記載的。原文「閒」上有「乃」字。樓氏認為,「徒居」指的是「間居」,間指疼痛減緩。心痛時,躺著或休息時疼痛會減緩,活動時疼痛會加劇,這是肺臟的病症,所以要取肺經的穴位。如果兼有呼吸短促的症狀,也要取肺經的穴位。《靈樞經》說,心痛但呼吸短促不能順暢呼吸,要針刺手太陰經的穴位。
真心痛,手腳青紫,《脈經》、《千金方》、《外臺秘要》中,「青」字寫作「清」。《熊本》的寫法相同。趙氏和張氏的版本寫作「清」。張氏認為,真心痛是指邪氣直接侵犯心臟。邪毒很深,陰氣很盛,所以手腳的顏色會發青到關節,死亡來得如此迅速。「清」字,音同「倩」,是寒冷的意思。
(腹中)有積聚,不可以取腧穴,《千金方》中,「盛」字寫作「成」。張氏認為,「中有盛聚」指的是有形的疾病,例如積塊或瘀血,停留在腹中。疾病在臟腑,而不是在經絡,所以不可以取經絡上的穴位來治療,應從內在來調治。志氏認為,「盛聚」指的是五臟的逆氣太盛,聚集在腹中而引起的心痛,而不是沿著經脈向上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