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經脈第十

洒洒振寒,灑、甲乙作悽。銅人作悽。脈解篇云。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然振寒也。簡案、馬引瘧論。陽明虛則寒慄鼓頷。恐非。

善呻善欠,甲乙銅人。伸、作呷。銅人注云。伸謂伸努筋骨也。張云。胃之郁也。志云。善呻者陽氣鬱而欲伸出之。數欠者陽欲引而上也。

顏黑,銅人注云。顏、額也。張云。黑、水色也。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於顏面。

病至(止)棄衣而走,陽明脈解篇云。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又云。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又云。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又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又云。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脈解篇云。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閉戶牖而居。

賁響,張云。腸胃雷鳴也。簡案、壽夭剛柔篇。怫愾賁響。義同。

骭厥,張云。骭、足脛也。陽明之脈。自膝臏下脛骨外廉。故為脛骭厥逆。骭、音干。

是主血所生病者,張云。中焦受谷。變化而赤為血。故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主血所生病者。志云。本經曰。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平脈篇曰。水入於經。而血乃成。胃為水穀之海。主生此營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汗出,甲乙。瘧、作瘈。張云。陽明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泆則汗出。

唇胗,志云。胗、疹同。唇瘍也。簡案、志注。本於說文。甲乙。胗、作緊。

大腹水腫,張云。胃在中焦。土病則不能制水也。

身以前皆熱,銅人注云。腹為陰。背為陽。足陽明行身之陰。其氣盛。故身以前皆熱。其氣不足。故身以前皆寒慄。

消穀善飢,志云。陽明氣盛於外。則身以前皆熱。盛於內則有餘於胃。而消穀善飢。溺色黃。

起於大趾之端,滑氏云。起大趾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

循指內側白肉際,張云。行大部、太白、等穴。

核骨,核、發揮作覈。滑氏云。俗云孤拐骨是也。樓氏云。核骨在足大趾本節後。約二寸。內踝骨前約三寸。如棗核。橫於足內側。赤白肉際者是也。竇大師指為孤拐骨者非是也。張云。核骨即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也。滑氏言為孤拐骨者。非。蓋孤拐即名踝骨。古有擊踝之說。即今北人所謂打孤拐也。

上內踝前廉,滑氏云。過核骨後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也。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張云。滑氏以足跟骨為踝者。亦非。蓋彼曰跟踵。非踝也。

白話文:

【經脈第十】

  1. 灑灑振寒
    形容身體發冷顫抖的症狀。五月陽氣旺盛時,陰氣也隨之增長,陽氣盛而陰氣侵襲,因此會感到寒冷發抖。

  2. 善呻善欠
    指容易嘆氣或打呵欠,反映胃氣鬱滯。嘆氣是因陽氣鬱結欲伸展,頻繁打呵欠則是陽氣欲向上牽引所致。

  3. 顏黑
    額頭發黑,因脾胃屬土,土虛則水氣不受制約,黑色顯現於面部。

  4. 病至棄衣而走
    陽明經主肌肉,邪熱熾盛時會惡火、怕人,甚至因熱極而脫衣狂奔。陽氣過盛則四肢有力,可能登高或躁動;若陰陽相爭,則可能驚恐、閉門獨處。

  5. 賁響
    腸胃蠕動發出的雷鳴聲,類似腹中氣響。

  6. 骭厥
    足脛部氣血逆亂,因陽明經脈循行脛骨外側,可能導致下肢厥冷或逆亂。

  7. 是主血所生病者
    陽明經多氣多血,胃為水穀之海,化生營血,故其病變多與血相關。

  8. 狂瘧溫淫汗出
    陽明熱盛可致發狂,風邪盛則生瘧疾,濕熱過度則汗出不止。

  9. 唇胗
    嘴唇生瘡或疹子,屬陽明經病變。

  10. 大腹水腫
    脾胃功能失常,無法調控水液代謝,導致腹部水腫。

  11. 身以前皆熱
    足陽明經行於身體前側,氣盛則身前發熱,氣虛則身前寒冷。

  12. 消穀善飢
    胃熱過盛則消化過快,容易飢餓,並伴隨小便色黃。

  13. 起於大趾之端
    經脈始於大腳趾端的隱白穴,承接足陽明經的氣血。

  14. 循指內側白肉際
    沿大腳趾內側赤白肉交界處,經過大都、太白等穴位。

  15. 核骨
    指大腳趾根部後方的圓骨,位於內踝前約三寸處,形如棗核。

  16. 上內踝前廉
    經脈經過核骨後,上行至內踝前緣的三陰交穴。踝骨指足跟兩側凸起的骨頭,與跟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