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4)
卷六 (4)
1. 論疾診尺篇第七十四
諸本無篇字。
獨調其尺,馬雲。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蓋脈在內。肉在外。內外相應。故審其脈。驗其肉。而病形自定也。愚謂診人脈時。惟臂至尺澤可驗。難以周身知之。故止以尺言也。
視人之目窠上(止)風水膚脹也,馬雲。癰、壅同。窅、窈同。張云。目窠、目下臥蠶處也。癰、壅也。即新起微腫狀。頸脈、人迎脈也。窅而不起。按之有窩也。是即風水膚脹之外候。風水義見評熱病論。膚脹義見水脹篇。簡案、此一節。與診尺之義不相干。疑是他篇錯簡。
白話文:
單獨調整尺部的脈象,馬雲說,在《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有提到,當脈象緊急時,尺部的皮膚也會緊急;當脈象緩慢時,尺部的皮膚也會緩慢;當脈象細小時,尺部的皮膚也會萎縮而氣血不足;當脈象洪大時,尺部的皮膚也會隆起;當脈象滑利時,尺部的皮膚也會滑利;當脈象滯澀時,尺部的皮膚也會滯澀。所以擅長調整尺部的人,不需要依賴寸部的脈象。因為脈在身體內部,肌肉在外面,內部和外部相呼應,所以詳細地檢查脈象,驗證肌肉的情況,疾病的形態自然就能確定。個人認為診察人的脈象時,只有手臂到尺澤這個部位可以檢查,很難以全身來瞭解,所以這裡只提到尺部。
觀察人的眼睛下方,這是風水膚脹的症狀,馬雲說,癰和壅是相同的,窅和窈也是相同的。張氏說,目窠是指眼睛下方像臥蠶的地方,癰指的是剛開始微微腫起的狀態。頸部的脈象,也就是人迎脈,如果凹陷而不隆起,按壓時有凹窪,這就是風水膚脹的外在徵兆。風水的意義在《評熱病論》中有提及,膚脹的意義則在《水脹篇》中有說明。簡要地說,這一節與診察尺部的意義並無關聯,懷疑是其他篇章的文字誤置在此。
尺膚滑其淖澤者,志云。津液淖澤於皮膚。故尺膚滑其淖澤者。知風在於皮膚。而鼓動其津液也。解㑊甲乙。㑊下有也字。張云。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陰虛。當為解㑊。解㑊者。身體因倦。
故欲安臥。簡案、安臥下句。
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簡案、安臥脫肉。為陰陽虧敗。乃寒熱虛勞之候也。故不治。諸注恐非。
澤脂,馬雲。潤澤如脂膏者。真為風也。張云。即前淖澤之謂。風者陽氣。陽在肌膚。故滑而澤脂。
尺膚澀者,張云。尺膚澀者血少。血不能營。故為風痹。
水泆飲也,脈經。泆、作淡。張云。如枯魚之鱗。乾澀甚也。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為泆飲。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肝脈澀甚為溢飲。泆飲同。
白話文:
如果尺部的皮膚滑潤有光澤,這表示津液在皮膚中充盈。因此,尺部的皮膚滑潤有光澤,就知道風邪在皮膚中活動並促使津液運動。身體感到疲倦,皮膚上有「也」字樣的症狀。如果尺部的肌肉鬆軟,肌肉必定會消瘦,肌肉消瘦則陰虛,這就是身體疲倦的原因。身體疲倦所以想要安睡。
想要安睡而肌肉消瘦的人,伴有寒熱交錯的症狀是難以治癒的。這是因為陰陽兩虛造成的,屬於寒熱虛損的情況,因此難以治療。其他解釋可能不正確。
皮膚潤澤如同脂膏,這確實是由風邪引起的。這與前面提到的滑潤有光澤的狀態相同。風邪屬於陽氣,在肌膚中表現為皮膚光滑且有脂澤。
如果尺部的皮膚乾澀,這表示體內血液不足。由於血液無法滋養,所以會出現風濕性痹痛。
水泆飲指的是體內水液代謝失調。就像乾枯魚鱗那樣非常乾澀,這是因為脾臟功能衰退導致肌肉消瘦,水液趁機滲入組織間隙,形成水泆飲。另外,在《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到,肝脈非常澀滯時會出現溢飲,溢飲和泆飲是相同的。
尺膚熱甚(止)病且出也,脈經。甲乙。病且、作汗且。張云。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盛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若脈雖盛而兼滑者。是脈已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出、漸愈之謂。簡案、病且作汗且。義尤通。
尺膚寒者,甲乙。其、作甚。小、作急。張云。膚寒脈小。陽氣衰也。故為泄為少氣。
尺膚炬然(止)亦寒熱也,脈經。炬、作烜。甲乙。炬然、作燒炙人手四字。脈經。甲乙。久大、作久持。張云。炬然、火熱貌。或先熱而後寒。或先寒而後熱。皆寒熱往來之候。簡案、集韻。炬、束葦燒也。
肘所獨熱者(止)胃中有寒,甲乙。肘後粗、作肘後廉。馬雲。人之手自曲池以上為肘。自曲池以下為臂。肘在上。應腰以上。手臂在下。應腰以下。張云。肘、臂髆之節也。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於膺前。肘後、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故應於肩背。肘下為臂。臂在下故應腰腹。肘後粗以下三四寸。謂三里以下。內關以上之所。此陰分也。陰分有熱。故應腸中有蟲。掌中者三陰之所聚。故或熱或寒。皆應於腹中魚上。脈青胃之寒也。經脈篇亦曰。胃中寒。手魚之脈多青矣。志云。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此診尺膚以候形身之上下。故與脈候之上下。反其診也。肘前乃手厥陰之尺澤處。肘後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也。夫所謂肘所手所者。論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魚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為陽。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陰。故候腰腹腸胃之內。即尺外以候季脅。尺裡以候腹中之大義(出脈要精微論)相同也。簡案、手所。即下文所謂臂中肘後獨熱者。肩背熱。此乃與上文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義相同。而肘後粗以下三四寸。乃上文手所之地。後乃應背面。而云腸中有蟲。則似與上文所指上下前後相乖錯可疑。經脈篇云。胃中寒。手魚之脈多青矣。
白話文:
尺膚非常熱,表示疾病即將出現,這是《脈經》中的說法。如果尺膚熱,那麼身體一定會發熱。脈搏旺盛且躁動,表示陽邪過剩,所以這會是溫病。如果脈搏雖然旺盛但同時滑利,這表示脈搏已經不再躁動,正氣將要恢復,所以不久之後就會康復。出,指的是逐漸康復的意思。病即將出現,出汗也將開始,這種說法意義更通順。
尺膚冰冷的人,《脈經》中有提到。這種情況,脈搏會變得弱小且緊急。張氏說,皮膚冰冷且脈搏細小,表示陽氣衰弱,因此會有泄瀉和少氣的症狀。
尺膚非常熱,這也是寒熱交錯的情況,《脈經》中有相關描述。炬,應該是烜的意思。《脈經》和《甲乙經》中都提到,非常熱,是指像火燒一樣的感覺。可能先是熱然後轉冷,或者先是冷然後轉熱,這些都是寒熱交替的徵兆。炬,根據《集韻》的解釋,是捆綁蘆葦來燃燒的意思。
肘部特別熱,表示胃中有寒。《甲乙經》中提到,肘後部分粗大。馬氏說,人的手從曲池以上稱為肘,從曲池以下稱為臂。肘部在上方,對應腰部以上;手臂在下方,對應腰部以下。張氏說,肘部是手臂的關節。肘前是內側,是手三陰經行經的地方,因此對應胸部前方。肘後是外側,是手太陽經行經的地方,因此對應肩背部。肘部以下為臂,臂在下方所以對應腰部和腹部。肘後粗大三四寸的位置,也就是三里以下,內關以上的區域,屬於陰分,這裡有熱表示腸中有蟲。手掌是三陰經聚集的地方,所以無論是熱還是冷,都對應腹部上方。脈絡青色表示胃寒。《經脈篇》也說,胃寒時,手掌魚際部位的脈絡會呈現青色。肘部特別熱,表示腰部以上熱;手掌特別熱,表示腰部以下熱。這是通過診察尺膚來預測身體上下部位的狀況,因此與脈診的上下預測相反。肘前是手厥陰經的尺澤穴位置,肘後是手少陽經的天井穴位置。當雙手下垂時,上部用來診斷上部,下部用來診斷下部,前面用來診斷前面,後面用來診斷後面。所謂肘部和手掌的診斷,是討論手臂的背面和正面。手臂中間、手掌和魚際部位,是手臂的正面,代表陰,因此用來診斷腰部、腹部和腸胃內部。這與《脈要精微論》中尺外用來診斷季肋,尺裡用來診斷腹部的原理相同。手掌特別熱,即上述提到的臂中肘後獨熱,表示肩背熱,這與肘部特別熱表示腰部以上熱的意義相同。而肘後三四寸的地方,即前述的手掌特別熱的地點,應對的是背面,提到腸中有蟲,這似乎與前述的上下前後診斷有些矛盾,值得懷疑。《經脈篇》說,胃寒時,手掌魚際部位的脈絡多呈青色。
尺炬然熱(止)立死,甲乙。脈經。作尺膚烜然熱。志云。尺炬然熱。人迎大者。三陽之氣偏盛也。故當主奪血。夫皮膚為陽。血脈為陰。尺堅大脈小甚者。陽盛而陰絕於外也。少氣悗有加者。陽盛而陰絕於內也。簡案、脈經作尺緊人迎脈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者立死。此蓋與尺炬然熱者相反。陽絕之候。
目赤色者(止)病在胸中,張云。五臟六腑。目為之候。故目之五色。各以其氣而見本臟之病。脾應中州。胸中者。脾肺之部也。志云。前節視目窠以知皮膚之水。此節視目色以知五臟之陰。皆從外以知內也。胸中、膈中也。黃色不可名者。色黃而有黑白青赤之間色也。病在胸中者。五臟之氣。皆從內膈而出。故所見之色若是。
白話文:
尺部的皮膚非常熱的時候,人會立刻死亡。《脈經》中的說法是尺部的皮膚非常熱。這表明三陽之氣過於旺盛,因此會導致血液損失。皮膚屬於陽,血脈屬於陰。如果尺部堅硬而脈搏很小,這表示陽氣過旺而陰氣在外斷絕。如果缺乏氣息且悶痛加重,這是陽氣過旺而陰氣在內斷絕。查《脈經》記載,尺部緊繃且人迎脈很小,氣息微弱,面色蒼白且病情加重的人會立刻死亡。這大概是和尺部皮膚非常熱的情況相反,是陽氣斷絕的徵兆。
眼睛呈現紅色的情況下,疾病位於胸中。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眼睛來觀察。所以眼睛的五種顏色,各自反映出相應臟器的病症。脾臟對應中焦,胸中是脾肺所在的區域。前面一節通過觀察眼窩來瞭解皮膚的水濕情況,這一節通過觀察眼睛的顏色來瞭解五臟的陰氣。這些都是從外部症狀來推測內部的健康狀況。胸中指的是膈膜所在的部位。如果黃色中夾雜著黑、白、青、紅等顏色,表示疾病位於胸中,因為五臟的氣機都是從內部膈膜處表現出來的,所以看到這樣的顏色。
診目痛(止)少陽病,張云。足太陽經為目上綱。(出經筋篇)故赤脈從上下者。為太陽病。足陽明經為目下綱。(出經筋篇)故赤脈從下上者。為陽明病。足少陽經外行於銳眥之後。故從外走內者。為少陽病也。
診寒熱(止)三歲死,張云。此邪入陰分。而病為寒熱者。當反其目以視之。中有赤脈。形如紅線。下貫瞳於。因其多少。以知其死之遠近也。寒熱篇文與此同。但彼專言瘰癧之毒發為寒熱。此節單以寒熱為言。理則同也。
診齲齒(止)在上下熱,張云。齒痛曰齲。上齒屬手陽明大腸經。下齒屬足陽明胃經。故按其陽脈之來有過者。必為獨熱。其脈在左右上下。則病熱亦分左右上下也。張云。其脈太過者。其經必獨熱。
白話文:
診治目痛應當停止考察少陽病的情況,張氏說,足太陽經脈主管眼睛上方的部分。根據《經筋篇》的記載,因此如果紅色的脈絡從上方延伸下來,就是太陽病的表現。足陽明經脈負責眼睛下方的部分,所以如果紅色脈絡從下方往上延伸,就是陽明病的表現。足少陽經脈在外側經過眼尾後方,因此如果脈絡從外側向內側走行,就是少陽病的表現。
診治寒熱病狀時應當停止考察若是患者三歲時去世的情況,張氏說,這表示病邪已侵入陰分,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時,應當反轉病人的眼睛來檢查,如果看到裡面有像紅線一樣的紅色脈絡往下貫穿瞳孔,可以根據這些脈絡的多寡來判斷死亡的遠近。《寒熱篇》中的內容和這裡相同,只是那裡專門提到瘰癧之毒引發的寒熱,而這裡只單純討論寒熱,道理是一樣的。
診治齲齒時應當停止考察上下的熱象,張氏說,牙齒疼痛稱作齲齒。上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範疇,下牙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範疇。因此按壓發現陽脈有異常亢進的,一定會特別熱,而且這條脈在左或右、上或下,那麼熱症也會相應地出現在左或右、上或下。張氏又說,如果某條脈搏過於亢進,那麼其所屬的經絡必然特別熱。
診血脈(止)皆見者寒熱,志云。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脈之寒熱也。皮部論曰。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身痛面色微黃(止)不嗜食,馬雲。平人氣象論云。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張云。黃疸、黃病也。疸有陰陽。脈小而澀者為陰疸。陰疸者。脾土弱也。故不嗜食。
人病(止)病難已也,張云。氣口候陰。人迎候陽。故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此陰陽表裡之分也。若寸口人迎。大小浮沉相等者。非偏於陰。則偏於陽。此病之所以難已。五色篇與此稍同。
白話文:
通過診察血脈來判斷寒熱的情況,這是以皮膚的顏色來瞭解血脈的寒熱。皮部論說,所有的十二經脈都屬於皮部範疇。如果皮色多呈青色則表示有疼痛,多呈黑色表示有痹症,呈現黃色或赤色表示有熱,多呈白色表示有寒。如果五色都出現,就表示有寒熱交錯的情況。
身體疼痛且面色稍微發黃,不愛吃東西。正常人的氣象論中說,如果尿液呈黃色或赤色並且喜歡躺著的是黃疸。吃了東西卻像餓著一樣的是胃疸。黃疸就是黃病,黃疸有陰陽之分,脈象細而滯的為陰疸,陰疸是因為脾虛,所以不愛吃東西。
當人患病時,病情難以痊癒。張氏說,氣口診斷陰,人迎診斷陽。因此春夏之季人迎的脈象應微微偏大,秋冬之季寸口的脈象應微微偏大,這是陰陽表裡的區別。如果寸口和人迎的脈象大小浮沉相等,不是偏向陰就是偏向陽,這就是疾病難以痊癒的原因。五色篇中的觀點與此稍有相同。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馬雲。此與平人氣象論所云相同。簡案、王注平人氣象云。蓋指心經之脈。即神門穴也。其說甚善。馬張為左寸。志為兩手之少陰腎脈。並非古之義也。馬又以妊之為男子。亦誤。
嬰兒病(止)必死,馬雲。頭毛逆上。則血枯而不潤。如草之枯者相似。故以死擬之。然曰病。則無病之時。尤宜忌也。志云。嬰兒者。始生之兒。嬰兒之頭毛。從先天而生。毛髮者血之餘。少陰精血之所生也。發覆下垂。以應人之血氣。從下而升。復從巔而下。若發上逆。是惟升而無降矣。升降息。故不免於死亡。千金云。小兒發逆上。啼哭面暗色不變。是癇候。
白話文:
女子的手少陰脈如果跳動得很明顯,那就是懷孕了。這和《平人氣象論》所說的一樣。根據簡案和王的註解,《平人氣象論》提到的是心經的脈搏,也就是神門穴的位置,這種說法很好。馬張認為是指左寸,志認為是指兩手的少陰腎脈,這不是古義。馬還認為懷孕的是男孩,這也是錯誤的。
嬰兒如果生病,一定會死,因為頭髮倒豎,表示血液乾枯不潤澤,就像枯萎的草一樣,所以預示會死亡。然而,既然提到生病,那麼在沒有生病的時候,更應該注意避免。志說,嬰兒指的是剛出生的小孩,嬰兒的頭髮是先天生成的,頭髮是血液的剩餘部分,是由少陰的精血產生的。正常的頭髮應該是向下垂的,這符合人體血液從下面上升,再從頂端下降的規律。如果頭髮向上倒豎,就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這樣升降失調,所以難免會死亡。《千金方》說,小孩頭髮倒豎,哭鬧不止,面色黯淡不變,這是癇症的徵兆。
耳間青脈起者掣痛,脈經。掣、作瘈。甲乙作瘈腹痛。張云。耳者少陽膽之經。青者厥陰肝之色。肝膽本為表裡。青主痛。肝主筋。故為掣痛。馬雲。為身中牽掣而痛也。簡案、千金云。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以此推之。掣、瘈通。掣痛謂掣瘲。腹痛即癇病之候也。
大便亦辨(止)泄易已,脈經。甲乙。赤、作青。甲乙泄易已之泄。作者字。並是。馬雲。辦、按海篇。瓣、得莧切。瓜瓠瓣。則赤辨當作瓣。張云。赤辦者。血穢成條成片也。赤辦飧泄。火居血分。若脈小而手足寒。是為相反。所以難已。若止於飧泄而無赤辦。非火證也。脈雖小而手足溫。以脾主四肢。而脾氣尚和。所以易已。辦、當作瓣。瓜瓣之類也。簡案、赤、作青。為是。蓋小兒有便青乳瓣完出者。即青瓣也。此虛寒之候。故手足寒難已。瓣、說文。瓜中實也。當據馬注而改之。志云。辨別也。大便亦辨者。謂黃赤之間別也。義難通。
白話文:
耳朵附近出現青色的血管時會感到抽痛,這是在描述脈絡的現象。抽痛指的是身體內部的拉扯疼痛。耳部是少陽膽經的範疇,青色是厥陰肝經的顏色表現。肝膽互為表裡,青色主疼痛,肝主筋,因此會出現抽痛。另外,這也是指身體內部的牽拉疼痛。根據《千金方》記載,耳後乳突部位如果有青色的血管突出,躺下時不能安穩,這是癇病的徵兆,應該刺青色的血管放血治療。由此推斷,抽痛和癇病是相通的,抽痛是指癇病的症狀,腹痛也是癇病的表現。
大便的顏色也需要辨識。(停止)腹瀉容易痊癒,這是在描述脈絡的現象。《甲乙經》中提到的紅色應該是指青色。《甲乙經》中提到的腹瀉容易痊癒的「泄」字,實際上應該是「作」字,這裡兩者都適用。馬氏解釋,辦應該按照《海篇》中的瓣字來理解,瓣的讀音與瓜瓠的瓣相同,因此紅色辦應該是指瓣。張氏認為,紅色辦是指大便中有血塊或血片,如果大便中有紅色辦且脈小手腳冰涼,這是相反的情況,因此病情難以康復。如果只是普通的飧泄而沒有紅色辦,這不是火熱的症狀,即使脈小但手腳溫暖,因為脾主四肢而脾氣仍然和調,所以容易康復。辦應該是指瓣,類似瓜瓣。根據馬氏的註解應該修改。根據《說文解字》,瓣是指瓜中的實質部分,應該根據馬氏的註解進行修正。志書上說,辨別是指大便顏色的區別,指的是黃色和紅色之間的差別,這種解釋意義上難以通順。
四時之變(止)謂四時之序也,馬雲。此節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九節大義相同。張云。陰陽之氣。極則必變。故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此天地四時消長更勝之道也。癉、音丹。即溫熱之病。
白話文:
四季的變化,指的是四季的順序。這節內容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九節的意思相似。張說,陰陽之氣,到了極致必定會發生變化,所以寒冷到了極點就會產生熱,熱到了極點就會產生寒。這是天地間四季消長更替的道理。癉,讀作丹,就是指溫熱性質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