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7)
卷二 (17)
1. 經脈第十
踹內,銅人注云。踹、謂脛之魚腹也。滑氏云。腨、腓腸也。由三陰交上腨內。循䯒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至地機陰陵泉。張云。踹、足肚也。亦名腓腸。本經與腨通用。音篆。蓋踹、本音煅。玉篇以足跟為踹。簡案、腨、說文。腓腸也。
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滑氏云。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衝門、府舍。會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
上膈(止)散舌下,滑氏云。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上行。行人迎之裡。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止)注心下,張云。足太陰經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而止於大包。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食則嘔(止)快然如衰,脈解篇曰。太陰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如衰。甲乙作而衰。簡案、而如古通。李云。後、大便也。氣、轉矢氣也。
身體皆重,銅人注云。以脾主肉。故脹病則身體重。
舌本痛,馬雲。上舌本強。而此則甚。
體不能動搖,馬雲。即上文重而甚。
煩心心下急痛,甲乙。痛作寒瘧二字。馬雲。脈注心中。
溏瘕泄水閉黃疸,馬雲。溏、脾氣不實。瘕泄、難經五十七難。有大瘕泄。水閉、六元正紀大論。有甚則水閉跗腫。言水蓄於內。而大小便皆閉也。黃疸。素問平人氣象論。本經論疾診尺篇。皆有黃疸。張云。脾寒則為溏瀉。脾滯則為癥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泄。為水閉、黃疸。不能臥。李云。溏者水泄也。瘕者痢疾也。水閉者上病不能治水也。水閉則濕熱壅而為疸。為不臥。
不能臥,甲乙。臥、作食。食下有唇青二字。銅人注云。甲乙經作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與今本異。
強立,諸家不釋。簡案、蓋謂勉強而起立。則股膝內腫。甲乙腫下有痛字。
足大趾不用,張云。脾脈起於足拇以上。膝股內廉。故為腫、為厥、為大趾不用諸病。
起於心中,楊珣云。經曰。心在肺下。又云心狀如蓮花未開。在膈上附第五椎也。簡案、據楊注。心中直指心臟而言。
白話文:
【經脈第十】
踹內:
古人稱「踹」為小腿肚,即脛部肌肉豐滿處,又稱「腓腸」。從三陰交向上,沿小腿內側的脛骨後方,經過漏谷穴,再上行二寸,越過足厥陰肝經的前側,到達地機穴和陰陵泉穴。
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
從陰陵泉向上,沿大腿內側前緣,經過血海穴、箕門穴,進入腹部,連接衝門穴、府捨穴,與中極穴、關元穴交會,再沿腹結穴、大橫穴,與下脘穴相會,經過腹哀穴,穿過日月穴、期門穴的區域,沿脾經內側下行至中脘、下脘附近,歸屬於脾,並聯絡胃。
上膈散舌下:
從腹哀穴向上穿過橫膈,沿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再由周榮穴向外曲折向下至大包穴,再上行經過人迎穴內側,夾咽喉,連於舌根,散佈於舌下。
其支者注心下:
脾經的另一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穿過橫膈,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食則嘔至快然如衰:
《脈解篇》解釋,太陰脾經的病變會導致進食後嘔吐,這是因為食物過盛而向上溢出。所謂「病脹」,是因十一月陰氣盛,萬物之氣藏於內,故易生脹滿。若陰氣過盛上衝陽明經,陽明經絡屬心,則會出現噯氣。若排便或排氣後感到舒緩,是因十一月陰氣漸衰,陽氣初生,故症狀減輕。
身體皆重:
脾主肌肉,若脾病則身體沈重。
舌本痛:
舌根疼痛,比舌根僵硬的症狀更嚴重。
體不能動搖:
因身體沈重而難以活動。
煩心心下急痛:
心中煩躁,心窩處急痛。
溏瘕洩水閉黃疸:
脾虛則大便溏瀉,脾氣鬱滯則生癥瘕,脾不制水則水腫、小便不通,濕熱鬱滯則發黃疸,甚至無法安臥。
不能臥:
因脾病導致不適,難以平臥。
強立:
勉強站立時,大腿和膝蓋內側會腫痛。
足大趾不用:
脾經起於足大趾,若脾經病變,則足大趾活動不利。
起於心中:
心臟位於膈上,附於第五椎,形如未開的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