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經脈第十

心系,道藏本脫系字。滑氏云。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張云。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

目系,楊珣云。要旨論曰。目內連深處為目系。此經已絡小腸。從心系支而橫出。循任脈之外。上挾咽系。而行至於目系也。

其直者(止)出腋下,滑氏云。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張云。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

下循臑內後廉(止)下肘內,甲乙作肘中內廉。滑氏云。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

循臂內(止)出其端,滑氏云。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銳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它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於支別云。

嗌乾(止)臂厥,張云。本經支者從心系上挾咽。故為嗌乾心痛。心火炎則心液耗。故渴而欲飲。手少陰循臂內後廉。出小指之端。故為臂厥。

目黃脅痛(止)掌中熱痛,張云。少陰之脈。系目系。故目黃。出腋下。故脅痛。循臑臂內入掌內後廉。故為熱痛諸病。甲乙。脅下有滿字。

起於小指之端(止)出踝中,滑氏云。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止)交肩上,滑氏云。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一名膊)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骨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乘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張云。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簡案、兩筋甲乙、千金、銅人等。作兩骨。滑氏從之。今捺之而痠麻。應於小指之上者觸筋也。其穴則在肘骨臂骨之間。知是作骨為是。

入缺盆(止)屬小腸,甲乙。缺盆下有向腋下三字。銅人同。張云。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絡心。心與小腸為表裡也。自缺盆之下。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本經之行於內者。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心系
心系有兩條,一條向上與肺相通,進入肺的兩大葉之間;另一條從肺葉向下彎曲向後,沿著脊柱旁的細小脈絡相連,貫穿脊髓與腎相通,位置大約在第七節脊椎處。五臟的脈絡都與心相連,而心也與五臟的脈絡相通。手少陰經起始於心,沿著任脈外側屬於心系,向下穿過橫膈,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位置,與小腸相連。心繫有五條分支:上繫連接肺,肺下繫連接心,心下方三繫分別連接脾、肝、腎,因此心能統攝五臟之氣,成為五臟之主。

目系
眼睛內部深處的連接結構稱為目系。手少陰經已經與小腸相連,從心系分出橫向支脈,沿著任脈外側向上經過咽喉,再上行至目系。

其直者(至)出腋下
直行的脈絡從心系直上至肺部,再從腋下穿出,抵達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下筋間動脈處)。手少陰經的外部循行由此開始。

下循臑內後廉(至)下肘內
從極泉穴向下沿著上臂內側後緣,經過太陰經與心主經後方,經過青靈穴,抵達肘內側的少海穴。

循臂內(至)出其端
從少海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過靈道、通里等穴,至手腕銳骨末端,再經過陰郄、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至少府穴,最後沿小指端的少衝穴結束,與手太陽經相交。心為君主之官,地位尊於其他臟腑,因此其經脈交接不依賴分支。

嗌乾(至)臂厥
手少陰經的分支從心系向上經過咽喉,因此可能出現咽喉乾燥、心痛等症狀。心火旺盛會消耗心液,導致口渴想喝水。手少陰經沿手臂內側後緣至小指端,若經氣逆亂,可能導致手臂厥冷。

目黃脅痛(至)掌中熱痛
手少陰經連繫目系,可能導致眼睛發黃;經脈從腋下穿出,可能引起脅痛;沿上臂、前臂內側進入手掌後緣,可能導致手掌發熱疼痛。

起於小指之端(至)出踝中
手太陽經起始於小指端的少澤穴,沿手外側經過前谷、後谿穴,上行至手腕,從腕骨外側的陽谷、養老穴穿出。

直上循臂骨下廉(至)交肩上
從養老穴直上沿前臂骨下緣,經過支正穴,穿過肘內側兩骨之間的小海穴,再沿上臂外側後緣上行,經過肩貞、臑俞、天宗等穴,最終交會於大椎穴,並在兩肩上交錯。

入缺盆(至)屬小腸
從缺盆進入胸腔,下行至羶中穴與心相連(心與小腸為表裡關係),再從缺盆向下經過咽喉,穿過橫膈抵達胃部,下行至肚臍上二寸的位置,屬於小腸。這是手太陽經在體內的循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