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19)
卷二 (19)
1. 經脈第十
其支者(止)入耳中,滑氏云。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其支者(止)斜絡於顴,發揮。無斜絡於顴四字。蓋依金蘭循經文集書同。張云。目下為䪼。目內角為內眥。顴即顴骨。下顴髎穴。手太陽自此交目內眥、而接乎足太陽經也。簡案、刺禁論。王注。手太陽脈。自顴而斜行至目內眥。發揮無四字者。蓋繫於脫文。
頷腫,銅人注云。頷、謂頰下也。張云。本經之脈。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頸上頰。故為是病。
是主液所生病者,張云。小腸主泌別清濁。病則水穀不分。而流衍無制。是主液所生病也。志云。小腸為受盛之官。化水穀之精微。故主液。
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滑氏云。目大角為內眥。髮際前為額。腦上為巔。巔、頂也。足太陽起目內眥、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也。銅人注云。內眥。謂目之大眥也。
介按、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是睛明穴也。上行眉。眉頭陷中。即攢竹穴也。再上行髮際間。俠督脈之神庭穴。旁開一寸五分。正頭取之。是曲差穴也。後行五分。旁開一寸五分。五處穴也。從此後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由承光後行一寸五分。俠督脈之百會穴。旁開一寸五分。即通天穴也。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滑氏云。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穴。所以散養於經脈也。張云。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介按、從懸釐後行耳前。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即曲鬢穴也。後行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即率谷穴也。從此後行耳後三分許。入髮際二寸。天衝穴也。下行耳後。入髮際一寸。浮白穴也。由此下行耳後。高上枕骨下搖動有穴。竅陰穴也。從竅陰行耳後。入髮際四分。即完骨穴也。
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銅人注云。頂為中頂。前曰囟頂。後曰腦頂。左右曰角。滑氏云。腦、頭髓也。頸上為腦。腦後為項。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後循絡卻、玉枕。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止)抵腰中,張云。自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髆內分作四行而下。此節言內兩行者。夾脊兩旁各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臟腑諸腧。而抵腰中等穴也。中行椎骨曰脊。臀骨上曰腰。
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張云。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腎與膀胱為表裡也。夾脊兩旁之肉曰膂。
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甲乙。銅人挾脊。作會於後陰四字。發揮集書。無挾脊二字。馬雲。從腰中循腰髖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滑氏云。臀。尻也。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腓腸上膝後曲處為膕。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分支(止)進入耳中:滑氏說,眼外角稱為銳眥。分支從缺盆分出,沿頸部的天窗、天容穴,上行至臉頰,抵達顴髎穴,再向上到眼外角,經過瞳子髎穴,轉而進入耳中,沿聽宮穴結束。
分支(止)斜向連接顴骨:《發揮》中無「斜絡於顴」四字,可能是依據《金蘭循經文集》的記載。張氏說,眼下稱為䪼,眼內角稱為內眥,顴即顴骨,下方為顴髎穴。手太陽經由此交接至眼內眥,並與足太陽經相連。簡案提及,《刺禁論》王注中,手太陽經脈從顴骨斜行至眼內眥。《發揮》未載此四字,可能是脫漏。
頷腫:《銅人注》說,頷指下巴下方。張氏解釋,本經脈絡沿咽喉下行至橫膈,分支沿頸部上行至臉頰,因此會引發此病。
主司液體相關病症:張氏說,小腸負責分清泌濁,若功能失常,水穀無法區分,導致液體代謝失控,因此主司液體相關病症。志氏補充,小腸為受盛之官,負責消化水穀精微,故主司液體。
起於眼內眥,上行至額部交於頭頂:滑氏說,眼大角為內眥,髮際前為額,頭頂為巔。足太陽經起於眼內眥的睛明穴,上行至額部,沿攢竹穴,經過神庭、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穴,自通天穴斜行左右,交會於頭頂的百會穴。《銅人注》提到,內眥即眼大角。
分支從頭頂至耳上角:滑氏說,抵達耳上角,經過率谷、浮白、竅陰穴,以散佈經脈氣血。張氏解釋,由百會穴旁行至耳上角,經過足少陽經的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穴,因此這六穴皆為足太陽與少陽經的交會處。
主幹從頭頂進入腦部:《銅人注》說,頂部分為中頂、前囟頂、後腦頂及左右角。滑氏說,腦即頭髓,頸上為腦,腦後為項。此主幹由通天穴後方,沿絡卻、玉枕穴進入腦部。
再從腦部分出下行至項部(止)抵達腰部:張氏解釋,從腦部分出後下行至項部,經天柱穴,與督脈的大椎、陶道穴會合,再沿肩胛內側分為四行向下。此段描述內側兩行,夾脊兩旁各一寸半,從大杼穴經風門及臟腑諸腧穴,抵達腰部等穴。中行椎骨稱為脊,臀骨上方稱為腰。
進入膂部,絡於腎,歸屬膀胱:張氏說,從腰部進入膂部,絡於腎,再歸屬膀胱,因腎與膀胱為表裡關係。夾脊兩旁的肌肉稱為膂。
從腰部下行夾脊,穿過臀部進入膕中:《甲乙經》與《銅人注》記載「會於後陰」四字,《發揮》與《集書》則無「夾脊」二字。馬氏說,從腰部沿腰髖下行夾脊,經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穴,穿過臀部,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穴,進入膕中的委中穴。滑氏補充,臀即尻部,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膝後彎曲處為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