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20)
卷二 (20)
1. 經脈第十
介按、從腰踝骨下一寸。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即上髎穴也。第二空陷中。次髎穴也。第三空陷中。中髎穴也。第四空陷中。下髎穴也。從下髎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即會陽穴也。又自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即承扶穴也。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屈膝而得之。即浮郄穴也。
從浮郄下行。仍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陽穴也。從委陽下行膕中。約紋動脈陷中。伏臥取之。即委中穴也。以上諸穴。皆屬足太陽膀胱經。
其支者(止)挾脊內,胛、甲乙注云。一作髖。繆刺論王注。銅人發揮作胂。滑氏云。膂肉曰胂。夾脊肉也。其支者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髆內左右。別行下貫胂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
介按、膀胱經穴。自大杼別脈。其支者從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即是附分穴。由附分至秩邊穴。共計十四穴。左右歷次而下。共二十八穴。
過髀樞(止)合膕中,甲乙、銅人。髀外下無從字。滑氏云。股外為髀。捷骨之下為髀樞。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裡。本經、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
以下貫踹內(止)至小指外側,馬雲。踹、腨同。滑氏云。腨、腓腸也。下行循合陽穴。下貫腨內。歷承筋、承山、飛陽、跗陽。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也。楊珣云。䯒骨之下為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張云。小指本節後。大骨曰京骨。
髀不可以曲,甲乙無髀字。似是。張以髀為髀樞。未知是否。
踝厥,張云。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後。筋結於外踝也。
是主筋所生病者,張云。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為巨。其下者結於踵、結於腨、結於膕、結於臀。其上者挾腰脊、絡肩項。上頭為目上綱。下結於頄。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載眼之類。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者。汪云。主筋。義未詳。按、太陽病多痙急如上症。皆風傷筋也。
痔瘧狂癲疾,張云。脈入肛故為痔。經屬表故為瘧。邪入於陽。故為狂癲疾。馬雲。刺瘧篇有太陽之瘧。癲狂篇二十二有刺太陽經者。
項痛,甲乙。項下有頸間二字。
邪走足心,甲乙、銅人、發揮。走、作趣。馬、作趨。滑氏云。趣、向也。足少陰起小趾之下。斜向足心之湧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馬雲。邪、斜同。
出於然谷之下(止)出膕內廉,脈經、千金。谷、作骨。滑氏云。由湧泉轉出足內踝然谷穴。下循內踝後太谿穴。別入踝中之太鍾、照海、水泉。乃折自太鍾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之後。經復溜、交信、過三陰。交上腨內。循築賓。出膕內廉。抵陰谷也。
白話文:
【經脈第十】
從腰踝骨下方一寸處,脊柱兩旁的第一個凹陷為「上髎穴」,第二個凹陷為「次髎穴」,第三個凹陷為「中髎穴」,第四個凹陷為「下髎穴」。從下髎穴向下至尾骨兩側五分處,即「會陽穴」。再從尾骨下方、大腿後側的橫紋中央,為「承扶穴」。從承扶穴外側斜向上一寸,屈膝可找到「浮郄穴」。
從浮郄穴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腿部取穴,即「委陽穴」。從委陽穴下行至膝蓋後方橫紋中央的動脈凹陷處,俯臥取穴,為「委中穴」。以上穴位皆屬足太陽膀胱經。
分支脈絡:
膀胱經穴位分布:
從大杼穴分出的支脈,沿肩膊內側下行至第二椎下,脊柱旁開三寸半處為「附分穴」。由附分至秩邊共十四穴,左右共二十八穴。
循行路徑:
經大腿外側後緣(髀樞內側),向下與前脈會合於膝膕中,再貫穿小腿後側(腓腸肌),經過合陽、承筋、承山、飛陽、跗陽等穴,出外踝後的崑崙、僕參、申脈、金門,沿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側端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相關病症:
足太陽經主筋脈病變(如攣急、弛緩、反張等),因太陽經脈遍布全身筋絡。此外,還可能出現痔瘡、瘧疾、狂癲、頭頂痛、眼疾、項背疼痛等症狀。
足少陰腎經起始:
從足小趾斜向足心「湧泉穴」,轉至內踝下的「然谷穴」,沿內踝後「太谿穴」,分支至「太鍾」、「照海」、「水泉」,再上行經「復溜」、「交信」,過三陰交,沿小腿內側至「築賓」,出膝膕內側的「陰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