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5)
卷五 (25)
1. 玉版篇第六十
諸病,志云。謂凡病多生於榮衛血氣之不調。非獨癰膿也。
腹脹身熱(止)五逆也,張云。身熱脈大。而加以腹脹。表裡之邪俱盛也。是為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冷而兼後泄。陰證也。脈不宜大而大者。脈證相反。是為二逆。鼻衄在陰。脈大為陽。陽實陰虛。是為三逆。咳而溲血脫形者。正氣已衰。脈小而急者。邪氣仍在。邪正不能相當。是為四逆。脫形身熱。真陰衛虧。而火猶不清也。其脈細小疾數。正邪盛正衰之候。是為五逆。
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張云。一節之更。時移氣易。客強主弱。則不能勝。故不過十五日而死。
其腹大脹(止)是五逆也,甲乙。脈搏、作喘一字。張云。此下言五逆之急證也。腹大脹者。最忌中虛。若見四肢清冷而脫形泄甚者。脾元敗而陽氣去也。故為一逆也。腹脹便血。陰病也。脈大時絕。孤陽將脫也。故為二逆。咳而溲血者。氣血俱病。形肉脫者敗在脾。脈搏者真臟也。敗在胃氣。故為三逆。嘔血胸滿引於背者。臟氣連乎背也。脈見細小疾數。則真元大虧矣。故為四逆。上為嘔咳。中為脹滿。下為飧泄。三焦俱病。而脈至於絕者。有邪無正也。故為五逆。
不及一時而死,馬雲。一時者一周時也。乃一日之意。張云。不及一時。謂不能周一日之時也。
是謂逆治,張云。病不可治而強治之。非惟無益。適以資害。是謂逆治。
甚駿,張云。駿、大也。簡案、詩、商頌。為下國駿厖。毛傳。駿、大也。
二十八會,馬雲。手足十二經。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脈。加以兩蹺督任。共為二十八會也。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簡案、外臺明堂序云。經脈陰陽。各隨其類。故湯藥攻其內。以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知火艾之切。過半於湯藥矣。其針法古來以為深奧。今人卒不可解。經云。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傷性命。今並不錄此。依本節之義而立言也。玉函經總例云。針能殺生人。亦能起死人。亦同。
其如刀劍(止)猶可知矣,張云。言不善用針者。徒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正如以刀劍加人則死。以酒飲人則醉。此理之必然。自不待診而可知者也。
人之所受氣者(止)奪之而已矣,馬雲。試觀海之行雲氣者。本於地氣上為云。而後雲氣行於天之下也。胃之有氣血。本於穀氣所化。而後血氣行於十二經之隧也。是經隧者。誠為五臟六腑之大脈絡耳。迎其氣之來而有以奪之。則能殺生人矣。
上下有數乎(止)奪其天氣者也,張云。上下、謂手足經也。五里、手陽明經穴。此節指手之五里。即經隧之要害。若迎而奪之。則臟氣敗絕。必致中道而止。且一臟之氣。大約五至而已。針凡五往以迎之。則一臟之氣已盡。若奪至二十五至。則五臟之輸氣皆竭。乃殺生人。此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也。氣穴論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即此之謂。志云。至者迎其氣之至也。往者追其氣之行也。故五至而迎其五臟之氣至即已。若五往而追之。則五臟之氣盡泄於外矣。
白話文:
疾病總論
一般的疾病,多是因為體內營衛之氣和血氣不調和所引起的,不只是癰瘡膿腫而已。
腹脹身熱 (停止) 是五種逆證之一
身體發熱,脈搏強大,又加上腹脹,這是體表和體內的邪氣都很盛的表現,是第一種逆證。腹部鳴叫且脹滿,四肢冰冷,還伴隨腹瀉,這是陰證。脈搏不應該強大卻變強大,是脈象和證狀相反,是第二種逆證。鼻出血是屬於陰證,脈搏強大是屬於陽證,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是第三種逆證。咳嗽且小便帶血,身體虛脫,這是正氣已經衰弱;脈搏微弱且急促,這是邪氣仍然存在,正邪氣不相應,是第四種逆證。身體虛脫發熱,是真陰衛氣虧虛,而虛火仍然沒有清除的現象。脈搏細小且急數,這是正氣衰弱而邪氣旺盛的表現,是第五種逆證。
活不過十五天就會死亡
一個階段的變化,時間移動,氣候改變,外來的邪氣強盛而自身正氣虛弱,就無法戰勝病邪,所以活不過十五天就會死亡。
腹部脹大 (停止) 是五種逆證
這是描述五種逆證的危急情況。腹部脹大,最忌諱的是脾胃虛弱。如果出現四肢冰冷,身體虛脫且腹瀉嚴重,這是脾氣衰敗,陽氣散失的表現,是第一種逆證。腹脹且便血,這是陰證,脈搏強大時有時無,這是孤陽將要脫離的表現,是第二種逆證。咳嗽且小便帶血,是氣血都病了;身體消瘦,是脾臟衰敗;脈搏明顯,這是真臟有病,是胃氣衰敗,是第三種逆證。嘔吐帶血,胸部脹滿且牽引到背部,這是臟腑的氣連通到背部,脈搏細小且急促,這是真元之氣嚴重虧損,是第四種逆證。上面出現嘔吐和咳嗽,中間出現腹脹,下面出現泄瀉,這是三焦都病了,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這是只有邪氣而沒有正氣的表現,是第五種逆證。
活不到一個時辰就會死亡
一個時辰指的是一天,也就是一天的意思。活不到一個時辰,指的是活不過一天。
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
疾病無法治療卻強行治療,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
非常嚴重
「駿」指的是很大。
二十八個脈會
手足各有十二經脈,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條脈。再加上陰蹺脈、陽蹺脈、督脈、任脈,總共是二十八個脈會。
能殺死活人,不能使死人復活
經脈的陰陽,各自遵循其規律。所以,用湯藥來治療內部的疾病,用艾灸來治療外部的疾病,這樣病就無處可逃。可知艾灸的重要性超過湯藥。針法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深奧難懂,現代人無法理解。古書說:「針能殺死活人,不能使死人復活。」如果記錄下來,恐怕會傷害性命。所以這裡不記錄,根據本節的道理來闡述。也有說:「針能殺死活人,也能使死人復活。」意思相同。
像刀劍一樣 (停止) 這是可以知道的
意思是說,不善用針的人,只會殺死活人,卻不能使死人復活,就像用刀劍加在人身上就會死,用酒給人喝就會醉一樣,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不用診斷就可以知道。
人所接受的氣 (停止) 只是奪取它而已
觀察海上的雲氣,是從地氣上升成為雲,然後雲氣在天空運行。胃的氣血來自於水穀之氣,然後血氣在十二經脈中運行。這些經脈,確實是五臟六腑的大脈絡。迎著氣的來處去奪取它,就能殺死活人。
經脈的上下有數量嗎 (停止) 奪取的是人體的天氣
上下,指的是手足的經脈。五里,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這裡指的是手上的五里穴,是經脈的要害。如果迎著氣的來處奪取它,就會導致臟氣衰敗衰竭,必然中途停止運行。而且,一個臟器的氣,大約只有五次往來的次數而已。針刺時,如果進行五次往來的迎合,就會使一個臟器的氣耗盡。如果奪取到二十五次往來,就會使五臟的輸氣都耗竭,就會導致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奪取人體天真的元氣。經書上說,最大的禁忌是二十五次,在天府穴下五寸的位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謂的「至」是迎合氣的到來,「往」是追隨氣的運行。所以,迎合五次氣的到來就足夠了。如果追隨氣的運行,五次往來,就會使五臟之氣都耗散到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