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5)

1. 玉版篇第六十

諸病,志云。謂凡病多生於榮衛血氣之不調。非獨癰膿也。

腹脹身熱(止)五逆也,張云。身熱脈大。而加以腹脹。表裡之邪俱盛也。是為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冷而兼後泄。陰證也。脈不宜大而大者。脈證相反。是為二逆。鼻衄在陰。脈大為陽。陽實陰虛。是為三逆。咳而溲血脫形者。正氣已衰。脈小而急者。邪氣仍在。邪正不能相當。是為四逆。脫形身熱。真陰衛虧。而火猶不清也。其脈細小疾數。正邪盛正衰之候。是為五逆。

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張云。一節之更。時移氣易。客強主弱。則不能勝。故不過十五日而死。

其腹大脹(止)是五逆也,甲乙。脈搏、作喘一字。張云。此下言五逆之急證也。腹大脹者。最忌中虛。若見四肢清冷而脫形泄甚者。脾元敗而陽氣去也。故為一逆也。腹脹便血。陰病也。脈大時絕。孤陽將脫也。故為二逆。咳而溲血者。氣血俱病。形肉脫者敗在脾。脈搏者真臟也。敗在胃氣。故為三逆。嘔血胸滿引於背者。臟氣連乎背也。脈見細小疾數。則真元大虧矣。故為四逆。上為嘔咳。中為脹滿。下為飧泄。三焦俱病。而脈至於絕者。有邪無正也。故為五逆。

不及一時而死,馬雲。一時者一周時也。乃一日之意。張云。不及一時。謂不能周一日之時也。

是謂逆治,張云。病不可治而強治之。非惟無益。適以資害。是謂逆治。

甚駿,張云。駿、大也。簡案、詩、商頌。為下國駿厖。毛傳。駿、大也。

二十八會,馬雲。手足十二經。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脈。加以兩蹺督任。共為二十八會也。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簡案、外臺明堂序云。經脈陰陽。各隨其類。故湯藥攻其內。以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知火艾之切。過半於湯藥矣。其針法古來以為深奧。今人卒不可解。經云。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傷性命。今並不錄此。依本節之義而立言也。玉函經總例云。針能殺生人。亦能起死人。亦同。

其如刀劍(止)猶可知矣,張云。言不善用針者。徒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正如以刀劍加人則死。以酒飲人則醉。此理之必然。自不待診而可知者也。

人之所受氣者(止)奪之而已矣,馬雲。試觀海之行雲氣者。本於地氣上為云。而後雲氣行於天之下也。胃之有氣血。本於穀氣所化。而後血氣行於十二經之隧也。是經隧者。誠為五臟六腑之大脈絡耳。迎其氣之來而有以奪之。則能殺生人矣。

上下有數乎(止)奪其天氣者也,張云。上下、謂手足經也。五里、手陽明經穴。此節指手之五里。即經隧之要害。若迎而奪之。則臟氣敗絕。必致中道而止。且一臟之氣。大約五至而已。針凡五往以迎之。則一臟之氣已盡。若奪至二十五至。則五臟之輸氣皆竭。乃殺生人。此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也。氣穴論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即此之謂。志云。至者迎其氣之至也。往者追其氣之行也。故五至而迎其五臟之氣至即已。若五往而追之。則五臟之氣盡泄於外矣。

白話文:

《玉版篇第六十》:

各種疾病,多因榮衛血氣失調所致,並非僅限於癰膿之症。

腹脹伴隨發熱等症狀,屬於五種逆證之一。張氏解釋:身熱脈大且腹脹,表明表裡邪氣俱盛,此為第一逆。腹鳴脹滿、四肢清冷兼腹瀉屬陰證,若脈象反大,脈證相悖,此為第二逆。鼻衄屬陰證而脈大屬陽證,陽實陰虛,此為第三逆。咳嗽兼小便帶血、形體消瘦者正氣已衰,若脈小而急促,邪氣仍存,正邪失衡,此為第四逆。形體消瘦而身熱,真陰虧虛而火邪未清,脈象細小數急,正衰邪盛,此為第五逆。

病情惡化不超過十五日便會死亡。張氏認為:節氣更替時,邪盛正衰,身體無法承受,故短期內死亡。

腹部嚴重脹大等急症屬另五種逆證。《甲乙經》將“脈搏”記作“喘”。張氏指出:腹部脹大最忌中氣虛弱,若四肢清冷、形體消瘦且嚴重腹瀉,是脾陽衰敗之兆,為第一逆。腹脹便血屬陰病,脈大偶有間歇為陽氣將脫,為第二逆。咳而尿血者氣血兩傷,肌肉消瘦者脾敗,脈象強搏無胃氣,為第三逆。嘔血伴胸滿牽引背部,是臟氣連背之象,脈細小數急則真元大虧,為第四逆。上見嘔咳、中見脹滿、下見洩瀉,三焦俱病而脈絕,有邪無正,為第五逆。

病情危急時一日內便會死亡。“一時”指一晝夜。張氏補充:若無法度過一日,即死亡。

強行治療不可治之症,非但無效反會加重,稱為“逆治”。

二十八會指手足十二經脈(左右共二十四脈)加任督二脈與兩蹻脈,共二十八條經脈交匯。

針刺不當可致死,卻無法救活死人。《外台秘要》提到:湯藥內治、艾灸外治可祛病,但古針法深奧難解,用針錯誤會致命。另有文獻稱針既能殺人亦能救人。

不善用針者如同持刀殺人或灌酒致醉,其危害顯而易見。

人體之氣源於胃中水谷精微,化為氣血行於十二經脈。經脈是五臟六腑的主要通路。若針刺時誤奪其氣,便會致死。

手足經脈各有要害,如手陽明經的“五里穴”。張氏解釋:此穴為經隧關鍵,誤刺會致臟氣絕。一臟之氣約五至(脈搏五次),若連續五刺奪氣則一臟氣盡,二十五刺則五臟氣竭而亡,此為“奪其天真之氣”。《氣穴論》所言“大禁二十五”即指此。志氏補充:“至”指迎氣,“往”指追氣,五至可調五臟之氣,五往則致臟氣外洩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