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4)
卷五 (24)
1. 玉版篇第六十
馬雲。末有著之玉版。以為重寶。故名篇。素問有玉版論。亦著之玉版也。諸本無篇字。
五兵者(止)其孰小乎,馬雲。按管子曰。蚩尤受盧山之銅。而作五兵。則黃帝時即有五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一云東方矛。南方弩。中央劍。西方戈。北方鎩也。張云。五兵即五刃。刀劍矛戟矢也。五兵雖大。但備殺戮之用。置之死者也。小針雖小。能療萬民之病。保其生者也。夫天地之間。唯人最重。故為天地之鎮。而治人之生。則又唯針最先。蓋針之為用。從陽則上合乎天。從陰則下合乎地。從中則變化其間。而動合乎人。此針道之所以合乎三才。功非小補。較之五兵。其孰大孰小。為可知矣。簡案、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鄭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殳、音殊。
兩熱相搏,甲。乙兩、作而。搏、作薄。簡案、兩熱未詳。甲乙為是。
聖人不能使化者(止)遭其已成也,張云。邪在天下則為亂。邪在人身則為病。及其已成。則雖聖人不能使之化。是以邪不可留也。譬之用兵者。必有夙教。必有定謀。而後可保其無危。人之治身。可素無調養之道乎。故惟聖人。乃能自治於未形。愚者每遭其患矣。余伯榮云。按本經及素問論。所生癰疽。多因於風寒外邪。有傷榮衛。留積而成癰膿。此因內傷喜怒飲食。故曰不從天下。不從地出。
其以形(止)奈何,諸本。以、作已。甲乙十六字作其已有形。膿已成。為之奈何。十一字。
故聖人(止)為其不予遭也,張云。此言兆庶之多。千古之邈。安得人人遭遇。以救其疾苦。故惟有著之竹帛。以遺教將來。正為人之不予遭也。志云。聖人勿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後學之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而成十死一生之證也。遭、遇也。言其已形而不予遭。膿已成而不予見。此癰生於臟腑之間。而不與我見。乃多死少生之候也。
其已有膿血(止)以小針治乎,甲乙無而後遭乎不道之七字。以上有可字。簡案、據甲乙文義尤通。
以小治小者(止)鈹鋒之所取也,甲乙治大者下。有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八字。害下有大字。鈹、作䤵。張云。針少者功小。無濟於事。針大者多害。恐有所傷。故惟砭石及鈹針鋒針。皆可以取癰疽之膿血。簡案、原文義難通。得甲乙其旨甚晰。蓋以大治大。謂以砭石鈹針。取大膿血也。
以為傷者(止)為順矣,馬雲。白眼屬肺。今反青。是肝邪侮所不勝。當為肺氣衰也。黑眼者。即眼之睛也。屬於肝。今反小。乃肝氣衰也。納藥而嘔。乃脾氣衰也。腹痛者邪甚。渴甚者火盛。肩屬手之三陽。項屬手足六陽及督脈經。今肩項不便。是陽盛陰虛也。音嘶者。肺衰也。色脫者。五臟衰也。志云。太陽為諸陽主氣。肩項中不便。陽氣傷也。在心主言。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音嘶色脫。心臟傷也。犯此五逆者死。除此五者為順矣。張云。寒熱病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臟之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是亦五逆之屬也。內、納同。嘶、音西。聲破損也。巢源云。凡破癰潰膿之後。有逆有順云云。是為五逆。皆死候。
白話文:
玉版篇第六十
馬雲撰寫的這篇玉版篇,因為其珍貴,所以被稱為“玉版”。《素問》中也有關於玉版論述的篇章,同樣也稱作“玉版”。很多版本中都沒有“篇”字。
五種兵器中,哪一種最小呢?馬雲說:根據《管子》記載,蚩尤用盧山之銅鑄造了五種兵器,可見在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五種兵器,分別是弓、殳、矛、戈、戟。另一種說法是:東方用矛,南方用弩,中央用劍,西方用戈,北方用鎩。張某說:五種兵器就是五種兵器刃,即刀、劍、矛、戟、矢。雖然五種兵器威力巨大,但只用於殺戮,導致死亡。而小小的針灸針,卻能治療萬民的疾病,保全他們的性命。天地之間,人最重要,是天地之根本,而治理人的生命,則針灸排在最前面。因為針灸的運用,順應陽氣則向上與天相合,順應陰氣則向下與地相合,順應中氣則變化於天地之間,並與人體的活動相合。這就是針灸之道與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原因,其功效絕非小小的補充,與五種兵器相比,孰大孰小,顯而易見了。簡案、周禮、夏官司兵掌管五種兵器,鄭注中說:五種兵器是指戈、殳、戟、酋、矛。殳,讀音為殊。
兩種熱邪相互搏鬥。甲乙兩種熱邪相互搏鬥。簡案:兩種熱邪未詳,甲乙就是指這兩種熱邪。
聖人也不能使已經形成的疾病轉化。張某說:邪氣在天下則引起混亂,邪氣在人體則引起疾病。當疾病已經形成時,即使是聖人也不能使其轉化,所以邪氣不可久留。這就像用兵一樣,必須有早期的訓練,必須有周密的謀劃,然後才能保證沒有危險。人體的調理,難道可以沒有平時的調養之道嗎?所以只有聖人,才能在疾病未形成時就自我調理,愚人往往等到患病了才去治療。余伯榮說:根據《本經》和《素問》論述,癰疽的產生,大多是由於風寒外邪侵襲,損傷榮衛,積聚而成膿。這是因為內傷、喜怒、飲食所致,所以說癰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
疾病已經成形,該怎麼辦呢?諸本中“以”作“已”。甲乙十六字作“其已有形,膿已成,為之奈何”十一字。
所以聖人著書立說,為的是讓人不遭遇疾病。張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眾多的百姓,悠久的歷史,怎麼可能每個人都遇到能治療疾病的人呢?所以只有將醫術記載在竹帛上,以教導後人,正是為了讓人們不遭遇疾病。志某說:聖人防止疾病的形成,並明確寫出良方,記載在竹帛上,讓後學能者繼承和傳播,後世沒有終結的時候,這是為了讓人們不遭遇那種十死一生的疾病。遭,遇到。意思是疾病已經成形卻沒有遇到治療,膿已成形卻沒有遇到醫生,這是癰疽生長在臟腑之間,而不被人發現,多死少生的徵兆。
疾病已經有膿血,該用小針治療嗎?甲乙版本中沒有“而後遭乎不道之七字”,以上有“可”字。簡案:根據甲乙版本的意思比較通順。
用小的工具治療小的疾病,這是鈹針鋒針所起到的作用。甲乙本中“治大者”下有“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八字,“害”下有“大”字。鈹,作䤵。張某說:針灸針太小,效果小,起不了作用;針灸針太大,害處多,恐怕會造成傷害。所以只有砭石和鈹針、鋒針,才能取出癰疽的膿血。簡案:原文意思難以理解,從甲乙本的意思非常清楚。用大的工具治療大的疾病,指的是用砭石、鈹針取出大量的膿血。
認為是受傷的,則順利痊癒。馬雲說:白眼屬於肺,現在反而是青色的,這是肝邪侵犯肺所致,應當是肺氣衰弱。黑眼,就是眼睛的瞳仁,屬於肝,現在反而是小的,這是肝氣衰弱。服用藥物而嘔吐,這是脾氣衰弱。腹痛是邪氣太盛,口渴厲害是火盛。肩膀屬於手三陽經,項部屬於手足六陽經及督脈,現在肩項不適,這是陽盛陰虛。聲音嘶啞是肺氣衰弱,面色萎黃是五臟衰弱。志某說:太陽經是諸陽之主氣,肩項部不適,是陽氣受損。心主言語,心與心包經相表裡,其榮華於面色,聲音嘶啞、面色萎黃是心臟受損。犯了這五種逆證者就會死亡,除了這五種情況,就順利痊癒了。張某說:《寒熱病篇》中說:五臟在身上有五個部位,即伏兔穴(一)、腓腸肌(二)、背部(三)、五臟的腧穴(四)、項部(五)。這五個部位如果長了癰疽就會死亡,這也是屬於五逆的範疇。內,通納。嘶,音西,聲音破損。巢源說:凡是破癰潰膿之後,有的逆有的順等等,這是五逆,都是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