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3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7)

1. 熱病篇第二十三

喉痹舌卷(止)如韭菜,甲乙作臂表痛。注。靈樞及太素作臂內廉痛。馬雲。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則喉痹明系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經也。其病舌卷而短。口中作干。心煩且痛。臂之內廉亦痛。不能舉之以上及於頭。當取手小指之次指。即第四指也。系手少陽三焦經。其穴在次指之端。名關衝。去爪甲如韭葉者是也。

目中赤痛(止)取之陰蹺,張云。陰蹺之脈。屬於目內眥。足少陰之照海。即陰蹺之所生也。故當刺之。

風痙(止)取三里,張云。痙、強直也。身反折、反張向後也。此風證之在膀胱經者。故當取足太陽經穴。膕中、委中穴也。血絡、浮淺之絡也。皆當刺出其血。若中氣有寒、仍當取足陽明之三里。溫補胃氣。而風寒可除也。

癃取之陰蹺止出血,甲乙。癃、作痙。馬雲。膀胱不利為癃。謂小便不通也。膀胱與腎為表裡。當取腎經之照海穴以刺之。乃陰蹺脈氣所發也。及肝經之大敦穴。在足大趾外側之三毛上。及二經之有血絡者。皆取之出血。李東垣曰。腎主閉藏。肝主疏泄。則取之兩經也宜矣。張云。腎與膀胱為表裡。肝經行於少腹。故當取此二經。

男子如蠱(止)盡見血也,怚、甲乙作阻。馬雲。怚、秦呂切。又子銜功。玉篇云。驕也。但義不甚通。疑當作疽。男子有脹病。如犯蠱毒相似。女子有郁病。如成疽疾相似。其身體腰脊俱如解分。不相連屬。又不欲飲食。此病在上者當取之下。宜先取腎經湧泉穴以見血。又視足而之為跗上者。其血絡盛處。盡取之以見血。蓋指足陽明胃經也。張云。怚當作胎。如蠱(與馬同)如胎。無是病而形相似也。志云。怚當作阻。女子如阻者。如月經之阻隔也。男子無月事之留阻。故曰如蠱。簡案、玉機真藏論云。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蓋男子如蠱謂如疝瘕而非疝瘕也。怚、作阻為是。阻即妊娠阻病。謂其證如惡阻而非惡怚也。此乃腎胃二經之病。故刺湧泉及跗上以見血耳。

白話文:

熱病篇第二十三

喉嚨腫痛、舌頭捲縮(症狀停止時)如韭菜葉般短小,甲乙經記載為手臂外側疼痛。註解:靈樞及太素記載為手臂內側疼痛。馬蒔解釋:陰陽別論提到,一陰一陽經氣鬱結,稱為喉痹,因此喉痹顯然與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有關。其症狀包括舌頭捲縮變短、口乾、心煩且疼痛,手臂內側也疼痛,無法舉高至頭部。治療應取手小指旁的第四指,即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在第四指尖端,名為關衝,距離指甲約韭菜葉寬度處。

眼睛發紅疼痛(症狀停止時)取陰蹺脈治療,張景岳解釋:陰蹺脈與眼睛內側相連,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即陰蹺脈的起源,因此應針刺此處。

風痙(症狀停止時)取足三里治療,張景岳解釋:痙指身體強直,身反折即向後反張。此為風邪侵襲膀胱經的症狀,故應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如膕中的委中穴,以及浮淺的血絡,均應刺血。若中氣有寒,則應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溫補胃氣以祛除風寒。

小便不通取陰蹺脈治療並刺血,甲乙經將「癃」寫作「痙」。馬蒔解釋:膀胱功能失常導致小便不通,膀胱與腎相表裡,應取腎經的照海穴針刺,此為陰蹺脈氣所發之處,同時取肝經的大敦穴(位於足大趾外側三毛處),以及這兩條經絡的血絡,均刺血。李東垣認為,腎主閉藏,肝主疏洩,因此取這兩條經絡治療是合理的。張景岳補充:腎與膀胱相表裡,肝經循行至少腹,故應取此二經。

男子症狀如蠱毒(症狀停止時)刺血治療,怚(阻)在甲乙經中寫作「阻」。馬蒔解釋:怚(音同「疽」)可能指男子有脹病,類似蠱毒;女子有鬱病,類似疽疾,身體腰脊如分解般不連貫,且不欲飲食。治療應從下部取穴,先取腎經湧泉穴刺血,再觀察足背血絡盛處,盡數刺血,此指足陽明胃經。張景岳認為「怚」應作「胎」,指症狀似蠱非蠱。志聰認為「怚」應作「阻」,女子如阻指月經阻隔,男子無月事,故稱如蠱。簡案提到,玉機真藏論記載脾傳病至腎稱為疝瘕,少腹悶熱疼痛並排出白色物質,又名蠱,因此男子如蠱指似疝瘕而非疝瘕。「怚」作「阻」較合理,阻即妊娠惡阻,指症狀似惡阻而非真正惡阻。此為腎胃二經之病,故刺湧泉及足背血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