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36)
卷三 (36)
1. 熱病篇第二十三
頭入發(止)凡六痏,甲乙發下有際字。注。靈樞無分字。馬雲。此分字作去聲。猶言三處也。若平聲則三分旁無穴。張云。頭入發一寸。即督脈上星之次。其旁穴分而為三。則足太陽之五處、承光、通天也。左右各三。故凡六痏。
更入發(止)凡十痏,張云。更入發者。自上星之次向後也。三寸邊五者。去中行三寸許。兩邊各五也。即足少陽之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二行。凡十痏。
耳前後(止)凡六痏,甲乙。口下注、靈樞作以下。張云。耳前者。聽會也。耳後者。完骨也。俱足少陽經穴各二。口下者。任脈之承漿也。一穴。項中者。督脈之瘂門也。一穴。共凡六痏。
巔上一,張云。百會也。督脈穴。
髮際一,張云。前髮際、神庭也。後髮際、風府也。俱督脈穴。凡二痏。按、本篇所載者。熱病五十九俞也。水熱穴論所載者。亦熱病五十九俞也。考二篇之異同。則惟百會、囟會、五處、承光、通天、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十八穴相合。其餘皆異。然觀本篇所言者。多在四肢。蓋以瀉熱之本也。水熱穴論所言者。多隨邪之所在。蓋以瀉熱之標也。義自不同。各有取用。且本經靈樞在前。素問在後。後者所以補前之略耳。故皆謂之熱病五十九俞。非謬異也。今總計二篇之數。再加以上文所言。胃胳、湧泉等穴。原不在五十九數之內者。凡十四穴。仍除去重複十八穴。則總得一百一十四穴。皆熱俞也。均不可廢。凡刺熱者。當總求二篇之義。各隨其宜而取用之。庶乎盡刺熱之善矣。簡案、甲乙載本經及水熱穴論五十九俞云。按二經雖不同。皆瀉熱之要穴也。乃與張之意符矣。馬雲。彼之五十九穴。所以刺水病。而此則刺熱病。病有不同。故穴因以異。成無己注傷寒論。乃兩入之。蓋不考諸穴所在耳。考水熱穴論。水俞五十七穴。熱俞五十九穴。極為分明。不知馬何因而有此說。成氏非失考也。
氣滿胸中(止)氣下乃正,韭、道藏本、元本、趙藏本、張本、作薤。溜、諸本作留。當改。馬雲。此以下七節。另言雜證。與上熱病無涉。而此一節。則言氣證者之有刺法也。凡氣滿於胸中。而其息喘促者。(呼吸為息)則病在上者取之下。當刺足太陰脾經之隱白穴。候其氣下不喘。乃止針也。張云。內寒者氣至遲。故宜久留其針。內熱者氣至速。故宜疾去其針。志注本輸篇云。上古如韭葉。今時如大米許。
心疝(止)去其血絡,張云。心疝者。如脈要精微論曰。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者。以二經皆聚於少腹。去其絡血。即所以散其邪也。
白話文:
頭入髮際(停止):總共有六個穴位。註解:在頭頂髮際處,甲、乙兩書記載這裡有界線的「際」字。馬氏認為,這裡的「分」字應該讀作去聲,意思是指三個地方。如果讀成平聲,則在頭部旁側就沒有穴位了。張氏認為,從頭部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是督脈的上星穴旁邊。其旁穴分為三處,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左右兩側各三個,所以總共有六個穴位。
更深入髮際(停止):總共有十個穴位。張氏認為,更深入髮際是指從上星穴的旁邊向後延伸。距離中線三寸的地方,左右兩側各五個穴位。也就是足少陽膽經的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左右兩行,總共十個穴位。
耳前耳後(停止):總共有六個穴位。《甲乙經》記載「口下」這個註解,《靈樞》則作「以下」。張氏認為,耳前指的是聽會穴,耳後指的是完骨穴,都屬於足少陽膽經,各兩個穴位。口下指的是任脈的承漿穴,一個穴位。項中指的是督脈的瘂門穴,一個穴位。總共六個穴位。
頭頂正上方一個:張氏認為是百會穴,屬於督脈的穴位。
髮際線處兩個:張氏認為前髮際線是神庭穴,後髮際線是風府穴,都屬於督脈的穴位。總共兩個穴位。 本篇所記載的,是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水熱穴論所記載的,也是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比較兩篇的不同之處,只有百會穴、囟會穴、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等十八個穴位是相同的。其餘的穴位都不同。然而觀察本篇所說的,大多在四肢,目的是為了瀉除熱邪的根本。水熱穴論所說的,大多隨著邪氣所在的位置,目的是為了瀉除熱邪的表面現象。意義自然不同,各有其作用。而且本經《靈樞》在前,《素問》在後,後者是為了補充前者的不足,所以都稱為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並非錯誤。現在總計兩篇的穴位數量,再加上前文所說的胃胳穴、湧泉穴等穴位,這些原本不在五十九個穴位之內,總共十四個穴位。再除去重複的十八個穴位,則總共得到一百一十四個穴位,都是治療熱病的穴位,都不應該廢棄。凡是針刺治療熱病的人,應當綜合兩篇的意義,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穴位,這樣才能完全發揮針刺治療熱病的作用。簡要地說,《甲乙經》記載本經和水熱穴論的五十九個穴位,認為兩經雖然不同,但都是瀉熱的重要穴位,這與張氏的觀點一致。馬氏認為,水熱穴論的五十九個穴位是用來治療水病的,而本篇則是治療熱病的,由於病症不同,所以穴位也不同。成氏在註解傷寒論時,將兩者混為一談,顯然沒有仔細研究穴位的位置。考證水熱穴論,水俞穴有五十七個,熱俞穴有五十九個,非常明確。不知道馬氏為何會有這種說法,成氏顯然是沒有仔細考證。
胸中氣滿(停止):氣下降才能正常。韭、道藏本、元本、趙藏本、張本,都作「薤」,溜、各版本都作「留」,應該改過來。馬氏認為,從這裡開始的七節,是另外說明雜證,與上面的熱病無關。而這一節,則是說有氣滯證狀的治療方法。凡是氣充滿在胸中,而呼吸急促(呼吸稱為息)的,病在上部的,要向下引導,應當針刺足太陰脾經的隱白穴,等到氣息下降不再喘促,才能停止針刺。張氏認為,體內寒氣重的人,氣運行得慢,所以針要留久一點;體內熱氣重的人,氣運行得快,所以針要快點拔出。《志注本輸篇》說,上古的針刺像韭菜葉一樣大,現在的針刺像米粒一樣大。
心疝(停止):去除其血絡。張氏認為,心疝,就像《脈要精微論》說的,診斷出心脈急促,病名就叫心疝,少腹會有腫塊。要選取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穴位,盡可能刺破去除血絡,因為這兩條經脈都聚集在少腹,去除血絡,就能散去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