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10)
卷五 (10)
1. 衛氣篇第五十二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所論不止衛氣。止有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一句。今以名篇者。揭衛氣之為要耳。
五臟者(止)亭亭淳淳乎,甲乙作其氣內循於五臟。馬雲。人有五臟。精神魂魄。賴之以藏。人有六腑。水穀等物。賴之以化。六腑為表。其氣內連於五臟。而外則絡於支節。人有三焦。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下焦之氣。升於中焦。以達於上焦。而生此衛氣。衛氣陽性慓悍。行於皮膚分肉之間。乃浮而在外者也。故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營衛生會篇云衛在脈外)中焦之氣。降於下焦而生此營氣。營氣陰性精專。隨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故曰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營在脈中)衛氣晝行於陽經。夜行於陰經。營氣由肺經以行於十二經。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亭亭乎何其理之高且虛也。淳淳乎何其理之渾且微也。張云。亭、釋名曰停也。淳、廣韻曰清也。享亭淳淳乎。言停集雖多而不亂也。志云。合天地之亭毒。乃陰陽之化淳。亭亭淳淳。孰能窮之。簡案、前西域傳。注。水止曰亭。莊子則陽篇疏。淳淳、流動貌。志以老子亭毒。及其民淳淳釋之。恐非也。
知六腑之氣街者(止)無惑於天下,甲乙。六腑、作六經。無契字。石、作實。(王志亦作實)張云。街、猶道也。契、合也。紹、繼也。門戶出入之要地也。六腑主表。皆屬陽經。知六腑往來之氣街者。可以解其結聚。凡脈絡之相合相繼。自表自內。皆得其要。故曰契紹於門戶。石、猶實也。標本、本末也。知本知末。則雖天下之廣。何所不知。故可無惑於天下。馬雲。能知六腑之氣。往來有街。(氣有往來之街見下文非足陽明胃經之氣街)必能知所解所結所契所紹之門戶也。(契者合也紹者繼也)志云。知六腑之氣街。則知血氣之結於脈內者。解而通之。脈內之血氣。與脈外之氣血。相合相繼而行。則知出於氣街之門戶矣。簡案、甲乙為是。解結、紹、契、諸注。未明晰。
足太陽之本(止)目也,馬雲。足太陽膀胱經之本。在於足外跟以上五寸中。即附陽穴。(附陽本在外踝上三寸今曰跟上五寸則踝下至跟有二寸而踝上又三寸則當是附陽穴也)其標在於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即睛明穴。睛明左右有二。故曰兩絡。(按本經根結篇言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志云。標者、猶樹之梢秒。絕而出於絡外之徑路也。本者、猶木之根干。經脈之血氣。從此而出也。
足少陽之本(止)耳也,甲乙注千金云。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馬雲。足少陽膽經之本在竅陰之間。(足第四指端去爪甲如韭葉)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即聽宮穴。(根結篇同)
白話文:
衛氣篇第五十二
五臟氣機平和順暢,臟腑之氣在體內循行。人體有五臟,精、神、魂、魄都依賴五臟來收藏;人體有六腑,水穀等物質都依賴六腑來消化。六腑屬表,其氣與五臟內相連接,外則與四肢關節相絡。人有三焦,宗氣積聚在上焦,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下焦之氣上升到中焦,再到達上焦,從而產生衛氣。衛氣陽性強盛,運行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是浮在體表之外的氣。所以說,浮在體外不循經脈運行的氣,就是衛氣。(《營衛生會篇》說:衛氣在脈外)中焦之氣下降到下焦,產生營氣。營氣陰性精微,隨著宗氣在經脈中運行,所以說,精微的氣在經脈中運行的,就是營氣。(營氣在脈中)衛氣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營氣從肺經運行於十二經脈。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同環狀,周而復始,運行不息。這氣機運行之理,是多么高妙虛靈!又是多么渾然精微!「亭亭淳淳」,亭,停也;淳,清也,意思是聚集很多卻井然有序。「亭亭淳淳」之理,誰又能完全窮究呢?
知道六腑之氣的運行通道,就能理解天下萬物。六腑主表,都屬於陽經。了解六腑氣機的往來通道,就能疏通其氣機的結聚。凡是脈絡的相互連接,從表及裏,都能掌握其要領,如同門戶出入的樞紐。 「實」,指本末、標本。了解根本就能了解枝末,即使天下廣闊,又能有什麼不知道的呢?所以說,就能無所疑惑。 能了解六腑之氣的往來通道,就能明白其開合、連續的門戶。
足太陽膀胱經的根本在足外踝上五寸處,即附陽穴。其標在兩絡命門,命門就是眼睛,即睛明穴。
足少陽膽經的根本在竅陰穴(足第四趾端),其標在耳前,即聽宮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