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11)
卷五 (11)
1. 衛氣篇第五十二
足少陰之本(止)兩脈也,千金無上字。三寸作二寸。馬雲。足少陰腎經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即交信穴。其標在於背腎俞穴。與舌下兩脈。據根結篇。當是廉泉穴也。(根結篇云少陰起於湧泉結於廉泉)張云。內踝下上三寸。中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復溜、交信也。簡案、據千金內踝下二寸。考甲乙等無穴。疑是下字衍。三寸作二寸為是。復溜、交信。並在內踝上二寸。止隔一條筋。踝上三寸亦無穴。
足厥陰之本(止)在背腧也,馬雲。足厥陰肝經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疑是中封穴。標在背之肝俞穴。(根結篇云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
足陽明之本(止)頰挾頏顙也,甲乙頰上有上字。無挾字。注云。九捲雲。標在人迎。頰上挾頏顙。馬雲。足陽明胃經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根結篇雲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張云。厲兌、在足次趾端。人迎、在頰下挾結喉旁也。志云。頏顙者。鼻之上竅。以收洞涕者也。
足太陰之本(止)舌本也,馬雲。足太陰脾經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疑是三陰交穴。標在背之脾腧。與舌本廉泉穴也。(根結篇云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張云。中封足厥陰經穴。前上四寸之中。當是三陰交也。背腧、即脾腧。舌本、舌根也。
手太陽之本(止)一寸也,甲乙注千金云。命門在心上一寸。千金原文。一寸作三寸。馬雲。手太陽小腸經之本。在手外踝之後。(疑養老穴)標在命門之上一寸。(疑是督脈經命門上即十三椎懸樞)張云。命門之上一寸。當是睛明穴上一寸。蓋睛明為手足太陽之會也。簡案、馬以命門為十四椎。非。
手少陽之本(止)外眥也,馬雲。手少陽三焦經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間上二寸。(當是腋門穴)標在耳後之上角。(當是絲竹空)張云。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下外眥。當是絲竹空也。
手陽明之本(止)合鉗上也,馬雲。手陽明大腸經之本。在肘骨中。(當是曲池穴)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於鉗上。(疑是胃經頭維穴)張云。別陽義未詳。手陽明上挾鼻孔。故標在顏下。顏、額庭也。鉗上即根結篇。鉗耳之義。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夾耳之兩旁也。
手太陰之本(止)腋內動也,馬雲。手太陰肺經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淵穴。標在腋內動脈。即中府穴。張云。腋內動脈。天府穴也。
手少陰之本(止)背腧也,馬雲。手少陰心經之本。在銳骨之端。即神門穴。標在背之心俞穴。
手心主之本(止)下三寸也,甲乙無二寸中三字。馬雲。手心主。即手厥陰心包絡經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即內關穴。標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簡案、一下字恐剩文。
白話文:
【衛氣篇第五十二】
足少陰之本
足少陰腎經的根本在內踝下方上三寸處(應為二寸,即復溜、交信穴),標在背部的腎俞穴與舌下的兩脈(根結篇記載為廉泉穴)。
足厥陰之本
足厥陰肝經的根本在行間穴上五寸處(疑為中封穴),標在背部的肝俞穴(根結篇記載根部為大敦穴,結於玉英)。
足陽明之本
足陽明胃經的根本在厲兌穴(足次趾端),標在人迎穴(頸部喉結旁)與鼻竅上方的頏顙處(根結篇記載根部為厲兌,結於顙大,即耳前區域)。
足太陰之本
足太陰脾經的根本在中封穴前上四寸處(疑為三陰交穴),標在背部的脾俞穴與舌根(根結篇記載根部為隱白穴,結於太倉)。
手太陽之本
手太陽小腸經的根本在手外踝後方(疑為養老穴),標在命門穴上一寸處(一說為睛明穴上一寸)。
手少陽之本
手少陽三焦經的根本在手小指與無名指間上二寸處(疑為液門穴),標在耳後上角(角孫穴)與外眼角(絲竹空穴)。
手陽明之本
手陽明大腸經的根本在肘骨中(曲池穴),標在額下(顏庭),並與耳前區域相合(根結篇記載為鉗耳,即大迎穴附近)。
手太陰之本
手太陰肺經的根本在寸口處(太淵穴),標在腋內動脈(中府或天府穴)。
手少陰之本
手少陰心經的根本在銳骨之端(神門穴),標在背部的心俞穴。
手心主之本
手厥陰心包經的根本在掌後兩筋間(內關穴),標在腋下三寸處(天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