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經筋篇第十三

馬雲。各經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張云。凡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脈多相合。其中有小異者。乃其支別。亦互相發明耳。獨足之三陰。則始同而終不同也。所當並考。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

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膝關。聯於肌肉。上與頸項。終於頭面。

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略。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胸腹頭面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行於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

皆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會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而肝曰罷極之本。此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

起於足小趾,張云。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

邪上,甲乙。邪、作斜。馬雲。邪、斜同。

結於踵上循跟,張云。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硬筋處也。乃僕參、申脈之分。

其別者(止)與膕中並,張云。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後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

上挾脊上項,張云。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

為目上網下結於頄,張云。網、網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目下曰頄。即顴也。志云。網、當作綱。簡案、上網、蓋謂睫上細筋。網羅目窠者。頄、甲乙作⿰鼻丸、下同。

小指支跟腫痛,簡案、支字諸家不釋。蓋支、枝通。謂小指枝梧於跟而腫痛。下文支缺盆小指次指支並同。

紐痛,說文。紐、系也。楚辭注。結束也。

燔針劫刺,張云。燔針、燒針也。劫刺、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

以知為數,方言云。南楚病愈者謂之瘥。或謂之間。或謂之知。知、通語也。

以痛為輔,馬雲。其所取之俞穴。即痛處是也。俗雲天應穴者。

名曰仲春痹,張云。足太陽之經。應二月之氣也。此與陰陽系日月篇義同。但彼以左足右足分十二經。以主十二月。此以手六經足六經分主十二月。蓋以辨陰陽盛衰之義也。志云。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陰者名曰痹。痹者血氣留閉而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故為仲春之痹。蓋手足陰陽之筋。應天之四時。歲之十二月。故其為病亦應時而生。非由外感也。

白話文:

經筋篇第十三

所有經脈都有經筋,而經筋也會生病,各有治療方法,因此有了這篇論述。張仲景說:所有十二經筋的起始和運行路線,大多與十二經脈相合,有些微小的差異,是因為它們是分支,互相補充說明而已。只有足三陰經,起始相同但終點不同,需要一起參考研究。我認為,除了十二經脈之外,為何還有所謂的經筋呢?因為經脈運行於表裡,出入臟腑,依次相連;而經筋則連綴全身骨骼,維繫全身,各有固定的位置。雖然經筋運行的部位大多與經脈相同,但它聚集和盛行的部位,主要在四肢的溪谷處,因為筋都匯聚在關節。筋屬木,其華在爪,所以十二經筋都起始於四肢手指腳趾的指甲附近,然後盛於輔骨,聚集於肘腕、膝關節,連接著肌肉,向上連至頸項,最終到達頭面。這就是人體經筋的大概情況。筋有剛柔之分,堅硬的筋用以束縛骨骼,柔軟的筋用以互相連接,如同綱紀一樣。所以手足項背直行附著於骨骼的筋都較堅硬粗大,而胸腹頭面分支橫絡的筋都較柔軟細小。但是手足十二經的筋,又各有不同,例如手足三陽經行於外,其經筋多較堅硬;手足三陰經行於內,其經筋多較柔軟;而足三陰和陽明經的筋,都聚集於陰器,所以說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這也是筋的大會聚之處。然而,全身的筋都是由肝所生,所以只有足厥陰經的筋聯繫著其他筋,肝是筋的根本。這就是經脈和經筋的不同之處。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足小趾,是足太陽經脈停止之處,即至陰穴。

「邪上」中的「邪」,與「斜」同義。

「結於踵上循跟」中的「踵」是指足跟突出處,「跟」是指踵上較硬的筋處,是申脈和僕參穴的分支。

「其別者與膕中並」中的「別者」,是指大筋旁側分出的柔軟短筋,如同樹木的分枝。之後凡是提到分支,都以此類推。這支筋從外踝分出,經過足跟下尖處,經過少陽經之後,連結於足跟外側的絡穴和飛陽穴的分支,然後在膕內側與大筋在委中穴會合。

「上挾脊上項」中的「挾脊」,指左右兩側的脊背,上項則會合於督脈的陶道穴和大椎穴。這些都是附著於脊椎的堅硬筋脈。

「為目上網下結於頄」中的「網」指網狀的筋膜,用以約束眼瞼,司掌眼瞼開合,「頄」指眼瞼下方的顴骨。

「小指支跟腫痛」中的「支」,指小指的枝椏在腳跟處腫痛。

「紐痛」中的「紐」指筋絡相互纏繞。

「燔針劫刺」中的「燔針」指燒灼針灸,「劫刺」指利用熱力驅散寒邪。

「以知為數」中的「知」指痊癒。

「以痛為輔」指取穴時以痛點為準。

「名曰仲春痹」指足太陽膀胱經的病變,應二月之氣,與陰陽系日月篇的意義相同,只是那裡以左足右足分別代表十二經,主導十二月;這裡則以手六經足六經分別主導十二月,用以辨別陰陽盛衰。外在的皮膚屬陽,筋骨屬陰,病在陰者稱為痹,痹是血氣阻塞不通而引起的疼痛。卯月為二月,主宰左足太陽經,所以稱為仲春痹。手足陰陽的經筋,應天之四時,歲之十二月,所以其病症也應時而生,並非由外感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