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經筋篇第十三

足少陽之筋(止)結於膝外廉,張云。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竅陰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脛外廉外丘、陽交之次。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止)結於尻,張云。此支自外輔骨上走於髀。分為二歧。前結於陽明之伏兔。後結於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

上乘䏚季脅,張云。季脅下兩旁軟處曰䏚。五音篇曰。少也。蓋其處少骨之義。

支者(止)為外維,張云。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盻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

頸維筋急,馬雲頸維之筋皆急。張云。維者牽繫之謂。志云。維筋左右之交維也。簡案、張注誤。

從左之右(止)命曰維筋相交,張云。從左之右。則右目不開。是右病由左也。然則左目不開者。病由於右可知矣。角、額角也。並蹺脈而行者。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故左絡於右。傷左角之筋而右足不用。則其從右之左者亦然。蓋筋之維絡相交如此也。

孟春痹,志云。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故為孟春之痹。

起於中三指,馬雲。蓋厲兌穴起於次指。而其筋則自次指以連三指。張云。即足之中趾。厲兌之旁也。

循骭結於尻,尻字。道藏正脈熊馬志本並缺。馬一本作缺盆。(案此因小注有缺字下一盆字者不可從)甲乙樓氏綱目並作膝。張仍之。為是。張云。骭、足脛骨也。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里之次。

聚於陰器,張云。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

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張云。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網。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網。論疾診尺云。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

結於耳前,張云。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腳跳堅,張云。跳者跳動。堅者堅強也。

卒口僻(止)故僻,張云。僻、歪斜也。其筋自缺盆上頸頰。挾口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故凡目之不合不開。口之急縱歪僻者。皆足陽明之筋病。寒則急而熱則緩也。志云。蓋左筋急則口僻於左。左筋緩則口僻於右也。

治之以馬膏(止)三拊而已,甲乙。炭作灰。(綱目同)以坐作與坐。並似是。張云。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溫。能通經絡行血脈。故可以塗其緩者。桑之性平。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適中。便於坐而得其暖也。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雖不善飲。亦自強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簡案、李時珍馬鬐膏(鬐項上也)發明。載本法云。靈樞無注本。世多不知此方之妙。竊謂口頰喎僻。乃風中血脈也。手足陽明之筋。絡於口。會太陽之筋。絡於目。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緩而縱。故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營衛凝滯。治法急者緩之。緩者急之。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用桂酒之辛熱急束。以塗其緩。以和其營衛。以通其經絡。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故飲美酒啖炙肉云。樓氏綱目云。以水調生桑灰於鉤柄之坎縫處。連頰塗之。以收其弛。其桑鉤柄別線繫於肩後。使勿走作也。王子接古方選注云。坎、頰間之坎陷也。以桑灰置之坎中。務使高下厚薄相等也。考、坎字三說不同。然張注於高下以坐等。似為妥帖。李杲脾胃論有清陽湯。治口喎頰腮急緊。乃為此證設焉。當並考。志云。此治口頰喎僻之法也。其轉筋㿉疝諸證。治在燔針劫刺。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筋,終止於膝蓋外側的邊緣,像一張開的網。小趾旁邊的次趾,也就是第四趾的竅陰穴附近。還有外踝骨、丘墟穴附近。小腿外側的邊緣,外丘穴、陽交穴附近。膝蓋外側的邊緣,陽陵泉穴、陽關穴附近。這些地方的筋都比較剛強。

它的分支,終止於臀部,這個分支從外輔骨向上延伸到大腿,分為兩條岔路。前面的一條連接到陽明經的伏兔穴。後面的一條連接到督脈的臀部。這樣剛強和柔韌相互制約,來連接臀部和膝蓋,使其能夠靈活運轉。

向上連接到脅肋的下方,肋骨下兩旁的軟處叫做脅肋。就像五音篇說的,少也,大概是這個部位骨頭較少的緣故。

它的分支,終止於外維,這個分支從顴骨上斜向延伸,連接到眼外角,成為眼睛的外維。人們能夠左右觀看,正是因為這條筋的伸縮所造成的。

頸部的維筋很緊張,馬氏認為頸部的維筋都是緊張的。張氏認為,維的意思是牽引連接。志氏認為,維筋是左右交叉連接的。簡案認為張氏的註解錯誤。

從左邊到右邊,稱為維筋相交,張氏認為,如果從左邊到右邊,那麼右眼就睜不開,這是因為右邊的病是從左邊引起的。那麼左眼睜不開,也是因為右邊有問題。角,是額頭的邊角。與蹺脈並行,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相交,陽進入陰,陰出來陽,在眼角處相交。所以左邊的筋絡連到右邊,如果傷到左邊額角的筋,右腳就不能動,那麼從右到左也是一樣的。筋的連接交錯就是這樣。

在孟春時節容易出現麻痹的症狀,志氏認為,寅是正月陽氣初生,主左腳的少陽經,所以會在孟春時節出現麻痹。

起於中三指,馬氏認為,厲兌穴起於次指,而它的筋從次指連到三指。張氏認為,就是腳的中趾,厲兌穴的旁邊。

沿著小腿骨連接到臀部,這裡的臀字,在道藏正脈和熊馬志的版本中都缺失。馬氏的一個版本寫的是缺盆(這裡應該是因為小注有缺字,下一字是盆,所以不應該採納)。甲乙和樓氏綱目都寫的是膝,張氏也採用這個說法,這樣是對的。張氏認為,小腿骨是腳脛骨。它直行的部分從腳背沿著小腿骨,連接到膝蓋下方外側邊緣,三里穴附近。

聚集在陰部,張氏認為,向上聚集在陰部,陰陽總宗筋的交會處,會合於氣街,而陽明經是它的主導。

太陽經的筋是眼睛上方的網,陽明經的筋是眼睛下方的網,張氏認為,太陽經的細筋散佈在眼睛上方,所以是眼睛上方的網。陽明經的細筋散佈在眼睛下方,所以是眼睛下方的網。論疾診尺上說,診斷眼睛痛有紅脈,從上下來的是太陽經的病,從下上來的是陽明經的病。

連接到耳朵前面,張氏認為,它的分支從下巴和臉頰之間向上連接到耳朵前面,與足少陽經的上關穴、頷厭穴會合,向上到頭維穴終止。

腳會跳動且堅硬,張氏認為,跳動是指跳躍,堅硬是指強壯。

突然口歪斜,所以會歪斜,張氏認為,歪斜是指不正。它的筋從缺盆向上延伸到頸部和臉頰,夾著嘴巴與太陽經會合。太陽經是眼睛上方的網,陽明經是眼睛下方的網。所以凡是眼睛無法閉合或睜開,嘴巴緊張、鬆弛、歪斜的,都是足陽明經的筋出了問題。寒冷會使筋急迫,而發熱會使筋鬆弛。志氏認為,左邊的筋緊張,嘴巴就會向左歪,左邊的筋鬆弛,嘴巴就會向右歪。

用馬膏來治療,三擦拭就可以,甲乙說,用炭灰(綱目也這樣說),用坐字,似乎與坐有關。張氏認為,馬膏是馬的脂肪,它的味道甘甜平和,柔潤,能夠滋養筋,治療麻痹。所以可以用它來塗抹緊張的部位。白酒、辛辣的桂皮,性味辛溫,能夠疏通經絡,運行血脈。所以可以用它來塗抹鬆弛的部位。桑樹的性質平和,能夠疏通關節,祛除風寒濕痹引起的各種疼痛。所以用桑枝鉤住嘴巴不正的地方,將它扶正。再用生的桑樹燒成炭火,放在地坑中,高低與坐著的高度相等,是為了讓坑的深淺合適,方便坐著取暖。然後用之前的馬膏塗抹緊張的臉頰,並且喝美酒,吃美味的肉,都是幫助血液流通,舒展筋脈的方法。即使不擅長喝酒,也要勉強自己喝。三擦拭就痊癒,意思是再三擦拭按摩患處,病就會自己好。簡案,李時珍在馬鬐膏(鬐指的是脖子後面的部位)中闡述了這個方法,說靈樞沒有這個方法的註解,世人大多不知道這個方的精妙之處。我認為口頰歪斜,是因為風邪侵入血脈。手足陽明經的筋,連結在嘴巴,與太陽經的筋會合在眼睛。寒冷會使筋緊張而歪斜,發熱會使筋鬆弛而伸展。所以左邊受寒,會把熱逼到右邊,右邊受寒,會把熱逼到左邊。寒冷會使筋急迫,發熱會使筋鬆弛。急迫的部位,皮膚會麻木,營衛之氣凝滯。治療方法,對於急迫的筋要使其鬆弛,對於鬆弛的筋要使其緊張。所以用馬膏甘平和緩的特性,來按摩緊張的部位,滋潤麻痹的地方,疏通血脈。用桂酒辛熱急迫的特性,來塗抹鬆弛的部位,調和營衛之氣,疏通經絡。桑樹能夠治療風痹,疏通關竅。病在上部,用酒來引導藥力,用甘甜的食物來輔助藥效。所以說要飲美酒,吃烤肉。樓氏綱目說,用水調和生的桑樹灰,塗抹在桑枝鉤的坑縫處,連著臉頰塗抹,用來收斂鬆弛的部位。桑枝鉤的把手用另外的線繫在肩後,避免它移動。王子接在古方選注中說,坑,是臉頰間的凹陷處。將桑灰放在坑中,一定要讓高低厚薄相等。考證一下,坎字的三種說法不同。但是張氏的注釋中說到高低與坐著的高度相等,似乎是比較妥帖的。李杲的脾胃論中有清陽湯,治療口喎頰腮急迫緊張的症狀,就是為了這個證候而設立的。應該一起考證。志氏認為,這是治療口頰歪斜的方法。至於轉筋、疝氣等症狀,治療方法在於燒針刺或劫刺。